言文并重?古今相生

2015-02-20 07:10张蓓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意文言文言文

张蓓

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古今相生,中学语文教师应从“读、译、悟、拓、用”五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字词句等古汉语知识,又要注重对作品的理解赏析,使文言文教学中“言”“文”有机而统一的融合,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一、新课改中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从这两段课标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段所表达的就是对文言文教学中“文”一方面的要求。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念与民族智慧,这些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是被很多教师有意或无意忽略的。新课标将这些放在文言文教学要求之首,就可以看出新课改教学对其的迫切需求。

而第二段中所阐释的就是传统文言文教学中一直以来对“言”的界定与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句语法知识,使学生具有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也是理解文言文所必备的技能,没有这些技能的支撑,对于“文”的渲染也只能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学生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学习目标没有达成语文课反而成了娱乐。

由是,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对于文言文,“言”和“文”两样东西是应该言文并重,言文并举的。

二、言文相融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言文有机而统一的融合,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呢?

1.“读”

反复朗读,以读促学。文言文的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音读”:读准字音和句读,读顺语句。“文从字顺,自然上口”,要让学生在预习时读准字音,处理好句读,对文章整体感知。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之作,或朗读、或吟诵、或背诵,可以从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

文言文朗读的第二个要求是“意读”: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独立思考,在读中发现问题。当然,只有用心去读,反复吟诵,才能准确地掌握词句,深入地理解了文意。文意理解透了,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句。通过这样从表及里,再由里及表的反复学习,学生就容易掌握文言知识,就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使命是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文言文朗读的第三个要求是“情读”:要在读中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体味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2.“译”

重视字词,以言破文。“言”的问题处理不好,“文”的问题就无从谈起。其实,对文意的疏通,笔者认为,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凭借旧有的文言知识,课本中的注释,手头的工具书,以及同学间的相互探究合作,完全可以疏通文意的80%左右,教师要做的是摈弃漫长琐屑的讲解,只在关键的文言词汇处做适当点拨,是把学生的解决不了的疑难收集、整理、分类后为学生讲实、讲透、讲清、讲明。

将课堂交给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辩疑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收集、整理、分类,可以让学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掌握更牢固。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悟”

打通古今,引领感悟。文言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之后,还应善于打通古今,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来理解把握作品内容,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精神。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话艺术,学习对《报任安书》后对生与死进行感悟,学习《赤壁赋》认识不同的人生观……

高中的学生,思维更接近成年人,当他们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时候,不但能够从中领悟和提炼出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这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化过程,这也是一次次心灵旅程上的感悟,它们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们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得到的教育也会更加的难忘而匪浅。

4.“拓”

丰富内容,开拓视野。这是利用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把课文读厚之法。

横向拓展:(1)可联系同类作品,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可联系初中篇目《触龙说太后》、《忌讽齐正纳谏》,谈谈说服他人的成功秘诀,学习古人的语言艺术;(2)可联系同一人作品,如学习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可以联系他的《后赤壁赋》,前后联系,理清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感情脉络,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的内涵。

纵向拓展:就一篇作品,可以联系史料,补充史实,更全面地了解作品,了解、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如学《鸿门宴》可联系史料、补充史事,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刘邦和项羽二人。学习《项羽之死》,可以补足课文中省略问部分,发现和探究项羽乌江自刎悲剧的深层次的原因。

5.“用”

学以致用,提升发展。运用文言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如学习完《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挫折、磨难”为题写作,要求运用烛之武的材料,既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有效地积累了写作素材。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总之,以“言”为基础,用“文”来当道路,言文并重,古今相生,连通学生与古文,彻底打破学生不爱学文言文,甚至对文言文产生抵触心理而逃避的这样一个局面,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才能让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切实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猜你喜欢
文意文言文言文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