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怀清
(青海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青海 西宁 810007)
留置导尿中两种引流袋对尿路感染的影响
潘怀清
(青海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青海 西宁 810007)
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中抗返流引流袋在减少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科2014年1-8月留置导尿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抗返流引流袋组(A组)90例和普通集尿袋组(B组)90例,A组每周更换一次,B组每天更换一次,对两组一周以上及一周以内的尿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尿培养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返流引流袋可减少留置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减少医疗费用及护士工作量。
留置导尿; 抗返流引流袋; 普通集尿袋; 尿路感染; 护理
Indwelling catheter; Antireflux drainage bag; Ordinary collection bags; Urinary tract
留置导尿后并发尿路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院内感染,其中尿液返流以及导尿管与导尿管连接部分反复分开,连接不紧密为导致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尿液的返流,严格掌握更换尿袋的间隔时间,减少反复打开连接部分的次数是预防留置导尿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1]。抗返流引流袋能够减少更换集尿袋及开放尿口的次数,减少打开整个密闭引流系统的次数,减少细菌进入机会,更好预防尿路感染,并减轻护士工作量,节约医疗费用,为此,我们对留置导尿中两种引流袋对尿路感染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4年1-8月留置导尿的患者180例,男132例,女48例,年龄27~96岁,平均年龄54.5岁,其中前列腺增生非手术留置导尿102例,膀胱造瘘14例,肾、膀胱肿瘤12例,尿道断裂术后12例,住院期间留置导尿时间4~20 d。且导尿时用无菌方法取中段尿标本培养,以排除原有尿路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抗返流引流袋组(A组)90例,其中,男72例,女18例;普通集尿袋组(B组)90例,男70例,女20例。两组患者在病种、性别、年龄、留置导尿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导尿管选用山东福瑞达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F18、F20、F22的三腔气囊纯乳胶导尿管;普通引流袋选用苏州市日月星塑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集尿袋,规格为1 000 mL,抗返流引流袋选用常熟市神灵医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抗返流引流袋,规格为2 000 mL,尿培养的培养基选用麦康凯血平板。
1.2.2 护理方法 A组患者术后全部应用抗返流引流袋,留置尿管不足7 d的患者,在尿管拔除前一般不更换尿袋。超过7 d的患者,按计划7 d更换尿袋一次。B组患者全部应用普通引流袋每天更换。两组患者在留置导尿期间均 以0.1%碘伏棉球擦洗会阴2次/d,更换引流袋前,护士均洗手、戴手套,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为避免外源性感染,均不予膀胱冲洗。
1.2.3 标本采集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留置导尿,留取初次中段尿做培养,以排除原有尿路感染。然后分别在留置导尿后的第4天、第7天、第11天、第14天由护士在晨间护理时用无菌操作技术抽取10 mL 尿液送检作尿培养。
1.3 观察指标 第4天、第7天、第11天、第14天尿培养细菌阳性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留置导尿菌尿阳性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留置导尿菌尿阳性率比较 例(%)
3.1 两种集尿袋对尿路感染的影响 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除导尿时带入的细菌外,主要从导尿管与集尿袋的连接处和集尿袋的放尿口处侵入。我们的研究显示:每天一换尿袋其菌尿阳性率高于7 d一换的抗返流引流袋,每天更换尿袋并不能有效的降低菌尿阳性的发生率,原因在于抗返流引流袋只需要7 d更换一次,而且容积为2 000 mL,是普通集尿袋的2倍,所以减少了更换集尿袋及开放尿口的次数,降低了细菌进入的机会;抗返流引流尿袋比普通集尿袋先进的地方在于其与尿管连接处的接头处有一个抗返流装置,能有效的阻止尿液的返流,从而达到预防上行感染的目的。
3.2 两种集尿袋对护士工作量的影响 抗返流引流袋只须7 d更换一次,容量为2 000 mL,A组每周更换一次,较对照组每天更换可节省6倍的护士工作时数,而且在更换集尿袋时或放尿操作时均要戴手套,使用抗返流引流袋还可以节约一次性耗材的使用。
综上所述,抗返流引流袋可以减少因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同时也可以减少护士工作量,节约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徐敏,徐榕,张优琴,等. 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5):368-369.
潘怀清(1973-),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2
B
1002-6975(2015)04-0374-02
2014-10-15)
infections; Nur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