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洁
(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03)
文本类型理论视域下的旅游翻译研究
——以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翻译为例
吴洁
(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03)
当前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欣欣向荣,然而却因为旅游翻译存在诸多问题,如语言不规范、译名不统一;生硬对译和中式英语;欠额翻译、文化内涵缺省;翻译范围狭窄、信息陈旧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运用文本类型理论对旅游文本的功能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以下对策:译者须采用交际翻译法,遵循“读者至上”的原则,可以根据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使译文地道流畅,实现文本的预期功能。
旅游翻译;文本类型;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战略意义逐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1]2014年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预计国内旅游36亿人次,入境旅游1.28亿人次,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增长11%。[1]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沿边开放、自贸区建设等战略方针,因而加大力度发展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广西、贵州、云南等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与东盟各国联系的桥头堡和海上必由之路,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中存在着天然的地缘优势。这些地区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彩、历史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传统服饰、饮食、婚俗、节庆、建筑、艺术富有特色。如何在旅游过程中推介景点,并将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旅游翻译则是关键。作为向国外游客展示我国锦绣河川和文化魅力的窗口,目前民族地区旅游翻译的现状不容乐观,质量良莠不齐,存在译名混乱、文化内涵未能体现等诸多问题。不仅阻碍了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本文拟就所发现的旅游翻译问题的根源,结合文本类型理论加以阐述,旨在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对外交流。
文本类型理论率先由德国莱思(Reiss)于1971年提出,她将文本划分成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expressive)、诱导型(operative)。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向读者告之真实世界的客观物体和现象;表达型文本应对读者产生美学效果;而诱导型文本应以获取文本预期的超语言效果为目的。在此基础之上,英国的彼得·纽马克根据德国心理语言学家布勒(Buhler)的语言功能三分理论,并借鉴雅各布森(Jacobson)的语言功能分类,将语言功能划分为六类:即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元语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和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并依据语言的主要功能把文本分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纽马克将严肃文学作品、官方文告、自传文学以及正规学术著作等归结于表达型文本,其核心是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不必太过于顾忌读者的感受,因此他建议使用“语义翻译”的方法来翻译这类文本,“目的语应尽可能地接近原语的语义、句法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2]突出文本的表达特征。而信息型文本是以传输信息内容为中心的文本,包括自然科学、科技和经济方面的读本、报刊杂志、备忘录和会议记录等,其核心是信息传达的准确与真实,所以应用“交际翻译”的手法,“使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3]。对于呼唤型文本,其核心是“读者层”,典型文本为说明书、通俗作品、宣传手册和广告等。翻译该类型文本时,为促发读者的情感呼应,译者须采用交际翻译法,遵循“读者至上”的原则,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可以根据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重组译文的语言形式,使译文地道流畅,实现“呼唤”功能。虽然纽马克把所有的文本做了以上分类,但他强调“很少有文本只有单纯一种功能,大部分文本都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兼而有之。”[3]
旅游文本是呼唤型文本,不仅仅是旅游景点介绍,还包含旅游网站介绍、旅游宣传册、诗词楹联、公示语、指示牌等方面内容。其“呼唤”功能十分突出,兼有信息功能,目的就是传递信息,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因而其语言表达必须真实准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能唤起受众。在旅游翻译中,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受众的心理感受、认知习惯和审美情趣自然有差异,因而译文必须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实现旅游产品的预期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注重的应是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本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4]所以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在尽量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可以灵活采用“增”“减”“删”或“改”策略,进行“变译”,以达到“说服”读者的呼唤功能。
西南民族地区地处边陲,文化落后,旅游从业人员英文水平不高,因而旅游翻译存在不少错误和问题,概况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拼写、大小写、语法等之类容易看出的“外伤”,另一类则是用词不当、逻辑错误、文化误译、语气不妥、中式英语、不知所译之类“内伤”。“外伤”易治,一般属于语言性翻译失误,有效方法就是端正态度,加强责任心;而“内伤”则大多数属于功能性和文化性的翻译失误,须认真寻找病根,对症下药。下面将以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翻译为例,深入挖掘各类“内伤”病源,探寻各种“治疗”。
(一)语言不规范,译名不统一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彩、历史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因而各类少数民族专有名词比较多,造成专有名词译名不统一的突出问题。如广西三江侗族的“风雨楼”被译为“wind-rain bridge”“pavilion-bridge”“rooftedbridge”“flower bridge”;而广西、贵州苗族“吊脚楼”的译名就更多,如“legged pavilion”“elevated garrets”“leggedbuildings”“suspendingbuildingof Miao”“pile-dwellings of Miao”“Miao’s wooden house”“diaojiaolou”等。一些节日和民俗如“炮龙节”被译为“paolongjie”“firecracker dragon festival”“oriental carnival in Binyan”;“抢花炮”被译为“grab for firecracks”“grab for iron hoops”“huapao-scrambling sport”;“拦路酒”被译为“road-block drinks”“thevillagegate-blockedwine”“door-blocked wine”。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目的是让外国游客准确、全面地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但译名的不统一会令外国游客迷惑不解,影响文本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呼唤功能。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应该就此进行广泛商讨,制订统一的原则,摈弃随意性。
(二)生硬对译和中式英语
在民族地区旅游翻译中,译者既不懂得翻译的基本原则,不讲翻译技巧,字字对应,死译硬译,而且还缺乏跨文化意识,忽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认知心理、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因而一味按照汉语行文方式进行汉英的字字对译,无视英语的表达习惯,这也使得中式英语充斥于各旅游景区,影响了旅游文本的多重功能。如下列说明牌:免费提供信息咨询“Free provide oral and writing information”;提供语音导游讲解“Provide audio guide service”;提供医疗急救服务“Provide medical aids service”。这种字字对应翻译的无主句,也是典型的中式英语,根本没有考虑英语的语言习惯,应分别改为“Free Information”;“Audio Guide available”;“Medical Aid”。又如警示牌,属于信息功能与施加影响功能相结合的文本,但下列翻译由于采用一对一的生硬对译,极大地影响了效果。
例1:“不准拍照”简单直译为Don’t take picture,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应为No photographs;
例2:“爱护草坪”译为Take care of the lawn,未能译出其“不要践踏草坪”的真实语用内涵,反而容易让外国游客误以为让他们悉心照料花草。根据句子的内涵,保护绿草之类的警示牌,均可译为Keep off the grass.
例3:宾馆饭店的旅客须知:“旅客必须遵守宾馆饭店的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爱护饭店的公共财物。”
译文1:Every guest has the obligation to abide (by)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hotel,cooperate with the personnel in carrying out their duties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 property in the hotel.
译文2:Our guests are kindly expected to heed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Your cooperation will be appreciated in making our services effeetive.[5]
译文1基本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没有任何语法错误,但在语用方面却没有遵循礼貌原则,采用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口气说话。虽然该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却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很难获得外国游客的认同;译文2通过our guest、kindly、your appreciated等词汇凸显友好语气,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旅游翻译作为一种跨交际活动,译者除了要具备深厚的双语基本功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动性,按照文本类型区别对待,在“读者至上”的原则下,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根据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不过分强调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所以可以对原文进行调整和信息重组,采用增益法、删减法、异化和归化等翻译技巧,实现Peter Newmark所说的呼唤型文本功能。
(三)欠额翻译,文化内涵缺省
旅游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的文本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6]只有成功地向让外国游客宣传当地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传统,才能加深其异域文化的感受,从而实现文本的感召力和呼唤力,达到旅游景点翻译的目的。民族地区的旅游往往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外国游客,但不少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却没能准确体现其丰富的文化形象和内涵。由于缺乏责任心,根本不了解某些景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要么望文生义,造成误译,要么采用音译,如一些不好译的景点名称、民俗典故、菜名和服饰,甚至忽略不译。
例1:广西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如采用音译“San Yue San Festiva”或者“the third of the third lunar month”,对外国游客而言仅仅是文字符号,没有意义,远未达到传播文化魅力、吸引游客的功能,所以应采用释译的手段,添加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Zhuangnationalityespeciallythe young dressed in typical clothes to meet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以便让外国游客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例2:云南的泸沽湖Lugu lake,(known as the “Country of Women”is home to the Mosuo,one of the few remaining matriarchal societies left in the world.)如仅译成Lugu lake,外国游客所获得的信息仅为一个普通的湖,只有加注括号的内容才能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信息准确传递,吸引游客前往体验。
例3:程阳风雨桥是一座始建于1912年的古老木桥,将近百年历史,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Built in 1912,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n Dong Village,Chengyang Wind and Rain Bridge has a history of almost one hundred years,which is magnificent and imposing with best conservation and biggest scale and also art treasure in the wooden architecture in China.
这段文字是对广西三江旅游风景区程阳桥的英文简介。也许译者为了追求行文简洁,抑或是无法准确翻译汉语景介这类行文工整的连珠四字句的缘故,没有具体介绍该桥的惊人之处,而这正是关键信息。英汉旅游文本写作风格迥异,汉旅游景介文采浓郁,言辞华美,行文工整,声律对仗。而英语则结构严谨、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华丽的辞藻只被视为重复堆砌,空话冗词。因此译者须顺应译文受众的文化审美,准确完整地说明该桥的神奇之处,才能达到译文的预期功能,吸引游客前往观光体验。在此笔者增加了The unusual is that no single nail or rivet is used;big or small bar wood connected with tenons by chiseling。最后一句仅为言辞的铺排渲染,可以省略不译,符合英文直观简洁的表达习惯。
景区的英文宣传和解说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译者能否担起文化使者的重任,取决于译者的素养,即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民族地区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风土人情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渊源,译者需根据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和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采用多种翻译手段,准确完整地传播信息,弘扬民族文化,实现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
(四)翻译范围狭窄,信息陈旧
纵观我国一些旅行社和网站的英文旅游资料,普遍都是对当地省市的简单介绍,如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节日习俗、地貌特征和重要的自然景观等,一般都是巨幅图片配上简短说明。但国外游客被这些宣传材料打动之后,却找不到最为关心的交通路线、住宿饮食等资料,即使找到,要么过于简单,要么信息过于陈旧。特别是云、桂、黔少数民族景区,地处偏远,交通相对落后,出行线路尤需明确。近几年民族地区的交通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不仅有动车,甚至劈山新建了机场,但这些信息无论是在旅游翻译资料中还是在旅游网站都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网络媒介。但遗憾的是不少旅游网站的中文信息丰富,图文并茂,非常有吸引力,但英文网站多数打不开,或提示正在建设中,少数能够打开的也仅仅是最一般的信息介绍,没有达到旅游翻译文本的呼唤功能和信息功能,吸引不了外国游客前往当地体验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加强英文旅游网站的建设迫在眉睫,应扩大翻译的广度和深度,不但要补充翻译出行的衣食住行信息,还要译出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力争图片和信息并重,及时更新,增强文本的呼唤功能,激发读者的出游欲望。
中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渲染后,都焕发出诱人的独特魅力。如何将我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锦绣河山传播出去,吸引海外游客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拉动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要靠旅游宣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景点的翻译就是一种广告宣传,应以读者为中心,以传达信息为主,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实现文本的呼唤功能——诱导外国游客体验异质文化。然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翻译却存在语言形式不规范、文化内涵缺省、旅游信息不全等诸多问题,从而阻碍了民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作为景点推介、文化宣传的展示窗口,旅游翻译应该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尽早实现翻译的规范化、专业化与信息化,使译文富有吸引力,雅俗共赏,唤起受众,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1]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http://www. china.com.cn/travel/txt/2015-01/16/content_345758 00_4.htm.
[2]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9.
[3]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0.
[4]贾文波.应用功能翻译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07.
[5]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4):46.
[6]陈水平.旅游翻译的误区与价值伦理回归[J].中国科技翻译,2012(3):46.
H059
A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文本类型理论与商务文本翻译研究——以中国东盟英语商务文本为例”(12WY04)
吴洁(1968-),女,教授,研究方向为专门用途英语、商务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