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据

2015-02-20 19:26黄建跃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黄建跃

(重庆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 重庆 400041)

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据

黄建跃

(重庆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 重庆400041)

摘要:培育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思想保障,而且本来就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激烈的思想文化交锋、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共同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道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5)10-0106-06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strong appeal is not only the ideological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but also is the title of the proper of full modernization. Reasons such as a fierc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lash in the world today,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western society and non-western society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cided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must be based 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dhere to the road of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收稿日期:2015-03-23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瑞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研究”(HNSK(GJ)13-102)

作者简介:王芹(1970—),女,海南琼海人,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献、古籍保护;欧阳娇(1972—),女,海南万宁人,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制史、文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10.019

Theory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ed 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UANG Jian-yue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Chongqi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400041, 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ore values; cultural soft pow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准确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遵循。本文认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断,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只有坚持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是由当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激烈竞争、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与结果的经验教训、非西方社会现代转型的内在规律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在价值所共同决定的。本文拟从上述4个方面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何以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敬请专家学者教正。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众所周知,现代化大幕开启以来,先后有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前苏联和美国等国家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决定大国崛起的因素既有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这类硬实力,又有隐性的文化软实力。历史地看,只有兼具软硬两种实力的国家,才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长期产生重大影响并保持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21世纪,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正因如此,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

应当看到,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为就文化系统的结构而言,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四个层次,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观,对内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功效,对外则能使一个国家成为“受邀请的国度”,成为一种无形的国家利益。关键在于,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可能发挥出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呢?为了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考察西方当代社会价值观念与其传统的内在联系。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的提出,固然是针对前现代社会诸多弊端所作的思想创造,然而这些价值观念发展和演化,始终遵循着“让新生命吹进古文明”的文化复兴路径。具体地说,西方社会在现代主流价值的培育过程当中,对待传统文化资源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态度,即放弃糟粕的因素,继承优秀的因素,并将之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全新的思想创造。正因如此,这些价值观念才能深入人心。胡适对此颇有卓见。胡适视文艺复兴为西方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将其他的相继发展,诸如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化、民主革命,甚至社会主义运动,都看成是跟随文艺复兴而来的直线性进展,并且不断扩大了现代性的内容[1]78。由此不难发现,价值观的培育固然是价值理念再造及其不断社会化、普遍化的过程,但只有将这个过程植根于自身的思想文化传统,才能使培育出来的具有全新内涵的价值理念获得人们的接受、认可,并最终发挥出巨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实践指引能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之后,民族文化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为坚强的精神力量之一。这种背景之下,每个国家都更应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及其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当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果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做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加以继承;真正做到将优秀文化资源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就不仅能够更好地激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还必定能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众不同的中国关怀、中国气派与中国魅力,使核心价值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相反,抛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另起炉灶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华文化与核心价值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必将会大打折扣。正如陈来先生所言,讲“中国价值”“中国思想”,不能脱离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如果脱离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另讲一套所谓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思想”,是很难具有跟英美所匹配的那种价值的普适性,也很难有那种文化的力量。所以,真正要变成文化的软实力,必须要依托原来文明的母体[2]154。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通观西方国家现代化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及其后果而得出的理论总结。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由传统逐步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包括文化现代化)只有立足自身的传统和国情,才能进展顺利并达成理想效果;脱离自身传统和国情的现代化必然招致挫折。

首先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西方国家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转型具有3个特点:其一是转型过程历时很长。无论英、美,还是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现代化转型大都历经了数个世纪之久的时间,并迄今仍未脱出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轨辙。其二是变革速度较慢。学者曾用西方各国为了巩固主张现代化领导人掌权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测量各国变革速度的差异。发现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英国,这一阶段共延续了183年,美国花了89年,于拿破仑时代进入现代化阶段的13个欧洲国家,平均所费时间为73年[3]36。其三是遵循局部渐进的变革路径。有学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属于内源性现代化,往往是在某个特定的阶段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前后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仅就西方价值理念的培育及其社会化、普遍化而言,“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理念并不是一经提出就立即贯彻到了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生活当中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落实、渐进推广的过程[4]。总而言之,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培育和付诸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于其经济、政治、社会与价值理念的演进始终保持着变革性与继承性的微妙平衡。如果忽视这种平衡,试图抛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对其现代化蓝图进行全新设计,那么不论这个蓝图多么美好,最终都逃不脱失败的命运。德国1919年通过颁布脱离自身文化背景的《魏玛宪法》对其现代化予以规划,最终却酿成希特勒上台即其显例。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孔曾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5]50。

再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后果进行观察。西方现代化的后果表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培育,必须立足自身传统进行推陈出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方现代价值理念的实践后果具有多面性和双重性。一方面,以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现代价值,促成了“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核心价值理念的落实,为经济进步、政治稳定、社会有序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上述诸多内容,无疑是其他非西方社会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目标。另一方面,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演进,他们的诸多现代价值走向了极端,滋生演化出了西方社会难以克服的思想毒素:如过度的理性化造成人的片面化,过度的市场化导致庸俗化,等等。西方现代价值理念及其实践后果的双重性,构成了学者指出的现代化“围城”现象,即非西方国家致力于现代化而西方国家试图超越现代化的努力[6]5。在这种背景之下,西方不少思想家试图从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传统中寻找文化资源,力求将之加以转化从而作为治疗现代性病症的药方。芬格莱特的著作《即凡而圣》,怀抱着借助中国传统思想帮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宏愿而作;而郝大维、安乐哲合著的《通过孔子而思》,是希望通过考察孔子的哲学思想,从中寻求治疗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资源……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文化现代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培育,绝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发展道路而重蹈西方覆辙,应该理性审视西方现代价值的长处与不足,立足中国的独特传统与独特实践进行思想借鉴和思想创造。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被非西方社会现代化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必须遵循的规律。一个多世纪以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引领能力,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而持久的冲击,于是许多非西方国家纷纷致力于现代化目标,迈开了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的脚步。有的国家历尽艰辛,最终成功实现了社会转型;而许多国家尽管付出了沉重代价,现代化却依然是镜中花、水中月。个中缘由,可以从各个国家现代化的理论蓝图和路径选择中找到答案,或更具体地说,可以从他们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对待传统与现代、处理西方与本土关系的方式中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针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如何顺利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许多学者构造出了形形色色的“现代化学”。其中正统现代化理论认为,传统国家经过发展和阵痛,逐步引进和采纳现代性的全部价值标准,摈弃并排除传统社会的历史积累,从而过渡到现代社会。然而,非西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标准,绝非凝固不变的“实体”,不仅不能轻易去除,而且它们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会持续、长久地发挥作用。有鉴于此,又有学者提出了现代化修正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传统构成了相当多数国家的特定国情,问题不是去消灭它们,而是借助他们来实现社会动员和整合,从而最终达致现代化。现代化修正理论对待传统的态度虽然与现代化正统理论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二者有着相同的理论预设:即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都认为西方的制度安排和价值理念是非西方社会的最终归宿,西方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非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必由之途。

实际上,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的转型实践表明,它们在逐步实现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中,都没有将否定和抛弃传统、照搬照抄西方道路作为自身的理论指引和路径选择。相反,它们极其重视发挥传统因素在其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正因如此,其现代社会的结构形态和价值理念往往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的独特品格。在此方面,日本的现代化极具代表性。以色列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指出,日本不仅是完全且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而且似乎是以与西方根本不同的方式来组织其生活的。……它似乎不仅保持了近乎神秘的文化模式,而且以某种方式形成了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本身模式[7]10。具体到价值理念领域,艾森斯塔特发现日本在向现代国家过渡的进程中,确实出现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但是这些原则的核心绝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早在德川幕府时期就出现过,“它(新的伦理道德原则)基于强化在日本社会众多领域流行的忠诚观念——以儒家的方式再度强化形成;此外,还基于这些观念与现代市民美德如爱国主义、遵守普遍的法律等的相互结合”[7]35。由此可见,非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乃在于从传统历史积累和文化资源当中找到具有建设性功能的资源,并将之作为推陈出新的起点。

如果说艾森斯塔特关于日本的研究只是个案,那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于众多非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和结果的考察结论更加具有普遍性。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并非在价值取向方面以西方文化为皈依,他主张对“西方化”与“现代化”进行区分。亨廷顿所谓的“现代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动员程度的提高等方面;而其“西化”是一个文化概念,包括古典资源、宗教、语言、法治等方面的内容。非西方社会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既受西方现代化的诱惑吸引,又绝无可能完全拒斥西化的冲击,面临着如何回应现代化与西化同时挑战的问题。通过观察,亨廷顿发现,采取拒绝主义态度(既拒绝现代化又拒绝西化)的国家无法取得社会的进步;热衷于西化而忽视现代化的国家,极易引起社会动荡并最终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而试图摧毁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之久的文化,用从另一个文明中引入的全新的文化来取代它的基马尔主义(全盘西化)现代化实践,不仅不能实现西化,而且也无法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造成了“无所适从”的国家。正确的回应模式,恰恰是那些采用改良主义的国家。也就是说,正是那些立足于自身传统积极学习西方现代化的国家成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亨廷顿据此指出: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没有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西化确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非西方文化对现代化造成了什么障碍,与它们对西化造成的障碍相比都相形见绌[8]51-57。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理论框架当中的技术现代化定义尽管颇受诟病,其文明冲突的理论归结也不尽合理,但是他基于经验理性视角对非西方社会现代化道路和后果的考察无疑极具说服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亨廷顿的现代化理论能够为我们提供指引性的启示,亦即在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方面,必须顺应这样一条规律:如果非西方社会要想实现现代化,它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西方的道路,并仿效日本,充分利用自己的传统、体制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化[8]134。这条规律体现在现代价值的培育方面即是:非西方社会必须善于利用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于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元素能够作为涵养全新价值观的文化源泉[9]。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包含许多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思想资源和价值理念,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绝大多数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思想资源。结合社会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诠释,不仅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化和社会化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同时也能使培育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涉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事实上都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和谐价值理念本身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华文化当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谐包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身心和善的道德观等诸多内涵,这些内涵对于处理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10]。又如核心价值观当中的民主理念虽然是对西方价值理念的选择性吸收,但是从观念史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性吸收首先要经由传统文化的“格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展开其学习、重构的历程,然后让人们理解、接受并最终得以社会化。不仅如此,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理念,能为民主价值的中国化提供内涵定位和理解认知的思想坐标。再如富强和文明这类价值理念主要基于熔铸中西的重新构造,因而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基本价值,不仅作为文化基因决定着它们的当代形态,而且还可以丰富其价值内涵。作为经济价值目标,富强与传统文化当中的经世思想一脉相承。孔子“庶”“富”“教”的为政次第,孟子“无敌于天下”的仁政要求,荀子“节用裕民”的“富国”理念,与当代富强价值有着内在的思想关联。而且,传统文化中“藏富于民”的富强主张、“义利之辨”的富强原则、“轻徭薄赋”的富强路径,均具有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富强理念的当代理解和认知,塑造着社会主义富强价值与众不同的样貌。除此之外,传统文化对于“以人为本”的着重强调、对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观念的自主性和本土性。只有善于对这些具有自主性和本土性的价值理念进行内涵发掘和思想创新,才有可能真正构造出有别于西方的、全面而完整的社会主义文明理念[11]。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面上看与崇礼治、尚等级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但如果我们站在价值宣扬的角度公允审视传统,便不难发现许多可供“古为今用”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施政主张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及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组织原则,都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于平等、公正的追求。甚至连自由和法治这类价值理念,也不难从传统中找到相应的文化资源。道家对“自由”理念的执着追求及其对于“无为而治”的崇尚,可以接引西方的自由理念。虽然传统“法制”不能与当代“法治”同日而语,但其中许多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余定宇先生曾指出,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包含了法官必须恪守“依法量刑”和“独立审判”职业操守的思想因子,这些思想正是2 000多年之后全球公认的司法准则[12]102。这就表明,即便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价值观念,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也是可以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这些价值观念的当代培育,固然要学习借鉴西方,但如果能够把这种学习借鉴建立在消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或者说建立在通过创造性的思想诠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发展的基础之上,那么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就具备了落地生根的文化根基,其效果势必会更加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重视家国情怀、强调人格修养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将之作为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规范的文化滋养。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敬业乐群、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可贵的品质;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互相呼应。而诚信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诚意”是古人修身的必由环节,“言而有信”是与人相交的重要原则。以至于在《吕氏春秋·贵信》篇当中,就已经出现了有关政务诚信、司法诚信、社会诚信和商业诚信的系统论述。总之,诚信作为中国古人立身处世、为官从政和进行商贸的道德信条,贯穿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对于与人为善价值规范的强调同样十分丰富,《论语》主张“仁者爱人”“朋友切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主张“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些都是强调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必须秉持友爱原则的明证。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有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资源的发掘,使之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当中重新得以激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无论是基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竞争力的考虑,还是基于对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现代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借鉴,乃至基于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科学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不应是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起炉灶的悬空设计。相反,它必须深深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道路。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即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中心观念以及积极元素在现代化要求之下如何适度调整与创造转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陈来.中国价值:母体文化应保持优先[C]//吴敬琏.影子里的中国.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张维为.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N].北京日报,2014-07-07.

[5]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6]干春松.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7]艾森斯塔特.日本文明[M].王晓山,戴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9]王兴国,江滨,张浏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8):98-102.

[10]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11]赵心宪.地域文化与文化区域的文化研究——“黔中文化”研究的科学价值取向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3-69.

[12]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迹: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张佑法)

引用格式:王芹, 欧阳娇.海瑞精神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0):112-115.

Citation format:WANG Qin, OUYANG Jiao.Research on Hai Rui Spirit[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10):112-115.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