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情实际 创新发展理论

2015-02-20 19:18:54郝时远
关键词:基本国情民族区域大家庭

郝时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历史赋予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民族禀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制度、法律、政策及其实践的高度概括。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立足于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基本立场,对上述三个方面做出的新阐释,继承、丰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家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中国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论述中,突出了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从历史过程阐释中国从哪里来,从现实发展论述中国到哪里去,这是对“中国特色”基质的全面把握。因此,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开篇,就是为了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基础。

中国的国家历史,不同于古代欧洲“取消各处的制度,却又不给当地带去自身的制度”的罗马帝国,也不同于源自民族君主国以“一族一国”为目标的近代西欧民族国家,更不同于西方殖民主义建立的多种族移民国家。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在逻辑,是“统一”与“多样”的辩证关系。没有“统一”无所谓“多样”,而没有“多样”也不构成“统一”。历史上,国家统一以“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观念包容了民族多样,而民族多样则以“称中国位号,方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认同于国家统一,所以才有了中国历史的独特现象:“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而且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越多。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事实证明,“天下统一”之大道,“因俗而治”之方略,“和而不同”之目标,贯穿了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传承不懈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样一种历史眼光阐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是基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中国历史“大道”,也是理解“中国特色”首先“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的认知要求。所以,才能做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的理论判断。正是有这样一个历史基础,才能使中国自1840年以后的百多年间,在遭逢世界上所有殖民—帝国主义势力侵略、肢解、分裂的举国危亡中,激发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谋求主权独立的英勇抗争,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自决。”对中国而言,民族自决是完成时,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不会出现类似于当代西方国家内部正在进行时的“地区—民族”独立公决。

深化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是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从思想理论层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要财富”、“重要优势”和“一大特色”、“一大有利因素”的判断,是立足于民族地区资源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文化特色、边疆、贫困地区这一“家底”,这是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深化认知的理论指导。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真正了解这一基本国情,才能深刻认识到“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

习近平总书记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做出的“家底”盘点,基于国家统一、民族多样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国情。民族地区呈现“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的“家底”,是中国的“家底”,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底”。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护水系源头、生态屏障和文化多样性,巩固边疆、兴边富民、消除贫困,这是全党和举国的责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任务。因此,从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的高度,去认识民族工作的全局性、重要性和艰巨性,才能理解基本国情“家底论”的重大理论意义。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家园论”

中华民族的概念产生于近代,她如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一样,中国古代“维护统一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这一发展脉络,是西方现代理论视国家—民族为“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所不具备的“中国特色”知识谱系。在国际社会,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族是中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在中国,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由56个民族13亿人口组成。这是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的辩证统一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国家统一的民族标志,是民族多样的国家—民族归属。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进行的“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形象解读,对中华民族归属与各民族身份关系的论述,不仅从理论上厘清了国家—民族与历史形成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以“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的辩证统一观,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内在机理。“主线和方向”就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和目标,“要素和动力”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中,家庭成员共享中华民族身份,都姓中华民族,同时各有各的名字,这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如果家庭成员只知其名、不知其姓,只知本民族归属、不知大家庭归宿,就难免出现认同的误区。认同属于心理范畴,也就是人心所向,这是实现民族团结最根本的内源基础。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来说,民族团结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平等相待、守望相助、和谐共融关系的最高境界,也是国家统一、民族一体的标志。维护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所以,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或者说,最大的政治就是顺应人心。

新中国“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承认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自治权利,使“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引导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性的大变局,就是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立足于维护国家统一、承认民族多样,尊重多元、建设一体,实现各民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即“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顺应人心。

顺应人心,是顺应56个民族13亿人的人心。中国的民族识别是顺应人心,这是一个完成时。任何试图以取消民族身份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主张,不仅是荒唐的唯心主义意识,而且是对“统一”与“多样”辩证观的悖逆,其结果必然失去人心。凝聚56个民族的共识,加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顺应人心。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任务,也是远比承认身份更加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充分尊重差异、努力缩小差距的民族政策实践中逐步解决。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两把钥匙”,一把钥匙通过最大限度地缩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物质家园;一把钥匙通过真心实意地尊重差异,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精神家园。“两把钥匙”穿在一个“环”上,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体现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目标是实现见物又要见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在缩小差距方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和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然是短板、难点和重点,教育、就业、脱贫致富等任务长期而艰巨。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精神家园,最关键的是解决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所造就和传承,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现实所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四个认同”的关键。认同中华文化本身也包含了“统一”与“多样”的关系,中华文化同样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以,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一体,必然建立在珍惜和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一体的要求就是各民族在文化多样性层面的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相互吸收,不断以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滋养、丰富和升华中华文化。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通过民族工作创新载体和方式使国家意志深入人心,也需要全社会的培育、每一个家庭的传承来植根于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田之中。要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文化如同一个交响乐团,各种乐器的特质之音、七音八度的差异之声,在指挥的协调下共声交响,演奏出美妙和谐之声。“以五声播于八音,调和谐合而与治道通”。这是古人从音律和谐中感悟的治世之道。中华文化的现代“交响”,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音质声调,在中国共产党“指挥”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旋律,演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彩乐章。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这是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一种国家治理能力。这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真谛,人心依此而凝聚,利益依此而共存,团结依此而巩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祖国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观的底蕴。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观”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这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深刻阐释的重大政治原则。这条道路所蕴含的民族政策体系,在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实践中创造了处理民族问题的崭新模式,展现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优越性。对此不仅要自信,而且要自尊和倍加珍惜。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中国特色”,二是“正确道路”。“中国特色”具有历史意义,它代表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是“中国特色”。“正确道路”,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伟大成果。只有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中国特色”和“正确道路”,才能避免妄自菲薄、自我诋毁、张冠李戴、攀附美西的易帜邪路。

在国家制度的选择问题上,包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设计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也不能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苏联模式论”、“取消论”、“改省论”这类说法可以休矣。

这些年来,不少人假知名学者之誉,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出了一系列非“本草”的西方“药石”,然而这些备受推崇的西方国家却偏不争气,要么宣布多元文化主义失败(德国和英国),要么在“承认的政治”中“补课”(英国承认新的少数民族),要么陷入风生水起的种族冲突之中(美国),要么在独立公投威胁中放权(英国),要么在“言论自由”中蒙受恐怖主义的血腥(法国),等等。事实证明,西方国家在解决广义的民族问题方面没他们说得那么好,也并不像那些推崇美国“大熔炉”的人说得那么令人仰止。“他们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也没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标志。“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源头变了,根基就动摇了。”党的民族政策原则都以法律化的形式纳入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把握“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国家赋予该地区各民族共享的权利,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都要在依法行使的自治权范围内得到保障。这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由之路——依法规范自治权,依法保障自治权,依法行使自治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是我们党历来强调的重大原则。因为,“政治要以经济做基础,基础不坚固还行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保障少数民族共享平等的制度,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最根本的问题是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如果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不发展,那就不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要使各民族真正平等,就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因此,“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好经济权益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的关键问题。但是,“关键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民族工作不仅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是“两把钥匙”。有人认为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没有提到制定自治条例的问题,对此心存疑惑,也有人认为没有提就意味不再制定。这两种看法都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年的今天,“必须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加强对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的研究。”这就是指自治地方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家机关依法制定的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章、办法等。落实好什么、加强研究什么、关键是什么,一清二楚。对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要全面准确理解,而不是教条呆板、断章取义的误读和误导。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我国的民族理论做出了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尤其在思想方法方面做出了表率。这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提升民族工作水平必须解决的方法论问题,需要仔细体会、反复拿捏。总之,这次会议对解决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不仅作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而且作出了精耕细作的政策指导,对我们义无反顾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方向、夯实了政治定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观”,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题中之意。

猜你喜欢
基本国情民族区域大家庭
中队大家庭掠影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牢牢立足基本国情 科学把握历史方位
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
大家庭文摘
民族大家庭(2016年5期)2016-03-20 14:52:41
大家庭文摘
民族大家庭(2016年4期)2016-03-20 14:52:33
大家庭文摘
民族大家庭(2016年3期)2016-03-20 14:52:27
湖北五峰:民族区域自治30年实现『三级跳』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50
基于我国国情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优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