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15-02-20 17:09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闻史传播方式媒介

写在前面

作为一种“创造性破坏”,收视率对中国电视业的游戏规则和管理机制兼有解构和建构的双重特征。刘燕南等的《电视评估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原国家广电总局2012年9月出台的《关于建立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指导意见(试行)》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梳理,比较和分析了各台构建和运行评价体系遇到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其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沈正赋的《信息采制主体及其传播方式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认为,从原始社会到新媒体时代,虽然信息的内涵未变,但信息采制主体及其传播方式,尤其是信息的呈现形态却发生了深刻的嬗变;新媒体时代,对于信息载体而言,新闻采制主体及其传播方式必须实现现代化转型。

经过近十年发展,民国新闻史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倪延年的《论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历史评价问题》认为,中华民国新闻事业的起点应该溯源到孙中山参与《镜海丛报》的发行活动,并指出中华民国新闻史是以“中华民国政府”为存在前提的断代史,对其应予以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

赵建国的《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认为,在场是一种主体间交往互动的实在关系,身体在场是“场景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论述了名人出场、轮流在场以及虚拟化在场等传播命题。

20世纪以来,大众媒介的兴起和传媒艺术的发展,使文学的疆界逐渐被突破、剔除。吴辉、于汐的《媒介变革语境下文学“破界”现象研究》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论述了传统文学的疆界构成与破界的必然性、文学破界的表现,以及文学在媒介变革语境下的传播与创新等艺术问题。

2015年“五一”期间,6集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本刊约请高晓虹、张同道等高校学者和部分主创人员就该片的价值导向、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进行研讨,集结成本期“个案研究”,以飨读者。

周鸿铎的《我理解的“互联网+”》提出了科学完整地理解“互联网+”的五个角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概念的形成过程、实质和“互联网+”传统传媒的基本原则和切入点,认为当前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互联网+”,更重要的是认知“互联网+”。

于美娜、钟新的《微博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现状及原因分析》的研究发现,在微博对网民的整体影响力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仅媒体类大V仍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政府类次之,而名人类、企业类大V的舆论引导力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大V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

此外,王忠云的《城市电视台的困境透视与破局之路》、王晓红的《论影像政治修辞的历史演进及其内涵扩展》等文颇值研读。

猜你喜欢
新闻史传播方式媒介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带刺的苍耳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如何提高《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西夏佛经的传播方式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试论新闻史研究方法的批判与范式建构
再论新闻史的哲学意蕴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