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探析

2015-02-20 17:09赵京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网民语境

■ 赵京梅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探析

■ 赵京梅

历经三十余载的实践摸索与专业化洗礼,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使媒体从单纯的信息传递者,变为制约权力膨胀、启蒙民众思维的社会“智人”,成为媒体提升自身品牌的重要途径。目前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面临困境和机遇,亟须深入改革,探索新的报道模式,构建新的报道生态。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概述

深度报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新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传统纸媒开始面临广播电视的巨大挑战,为摆脱这一困境,纸媒以解释性新闻加强了报道的深度,从而吸引了大批读者。之后,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和丰富经验的资深记者开始进军电媒,担纲电视新闻主持人。196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杂志型新闻节目《60分钟》,拉开了西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大幕。

20世纪80年代以降,深度报道开始成为中国各类媒体报道新闻的重要方式。中央电视台于1980年7月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论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1993年推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其中《新闻调查》无论在报道的时长、深度、广度上都具有划时代的突破,它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走向成熟。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已成为电视媒体的一张“王牌”。如何树立前瞻的、科学的报道理念,精挑选题、深耕细节,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电视技术的特长,将新闻做得好看、做出品牌,是当今电视媒体的新闻采编及管理人员必修的功课。

二、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

1.受众的转移与移动终端的方便快捷

与电视观众接收信息所必备的客观条件相比,移动互联终端实现了与受众生活的无缝对接,它不需要固定的接收场所、不需要电视机和机顶盒,人们随时随地轻触手机屏,即可随心所欲获取任何信息。由此移动互联网导致受众注意力的转移、电视媒体受众数量的不断下降。

2.电视媒体的收益下滑与深度报道的高投入高风险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被日益挤压,广告不断减少,收益也在下滑。在电视报道中,深度报道尤其是揭露性报道,属于高投入高风险报道,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深度报道对象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深度报道时间周期长投入高。第二,利益相关者的阻挠。在涉及利益相关者时,会出现采访被拒绝、报道被封杀甚至编辑记者遭受人身威胁的现象。第三,报道合理合法性的把握。即使为调查取证,记者也需遵守法律法规、合乎职业伦理规范,否则易引来侵权等诸多麻烦。

3.深度报道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与现实的喧嚣浮躁

深度报道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要求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方能担此重任,因为深度报道“除了利诱和陷阱,还有拳头和匕首”①。一方面从业人员文化素养的下降与心态的浮躁是导致电视新闻受众大量流失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目前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常用“标题党”来吸引观众,这都说明现在的新闻节目环境喧器浮躁。

三、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机遇

1.新媒体的众声喧哗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更显其重要性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本身没有思想,但作为工具,由于不同媒介对于文字与图像有不同偏好,决定了不同文化的发展方面。目前,受众通过新媒体接收了大量碎片化信息,但在多而杂的众声喧哗中,受众被裹挟在信息的漩涡中迷失了方向。这时,受众更加渴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权威解读。

2.新媒体丰富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流程

对于敏感性事件,深度报道记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引起网络围观,形成网络舆论,对相关部门形成压力,降低稿件被封杀的概率,为媒体的后续深入报道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如若稿件受到传统媒体的主动过滤或因其他原因不幸被封杀,记者也可以绕过传统媒体,直接在自媒体上发布。如揭露娄烦矿难瞒报事件的深度报道记者孙春龙,其撰写的《致陕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就首先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引起网络舆论后,中央高度重视并迅速成立调查组,使这起重大责任事故的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四、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略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推进深度报道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社会化,获得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新的增长点。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抓住机遇,向纸媒学习叙事技巧,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以全新的姿态,再度创造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辉煌。

1.通过新媒体多元获得报道目标

在目前的新媒体语境下,尤其是自媒体得以大规模使用的今天,深度报道记者要主动定制与接近新媒体上的信息,关注核心信息源,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开展新闻报道。如在宜黄拆迁事件中,事件当事人开设微博报道事件进展,成为深度报道记者第一手的信息来源。

2.通过新媒体扩大信源

深度报道记者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布求援信息,寻求知情人士的帮助,扩大信源。多信源的深度报道会更加趋近于真相,更有说服力。当然对于信源的可靠程度还需要进行认真甄别和亲身前往调查。“7.23”动车事故中,作为传统媒体的浙江交通之声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开展直播报道,并在微博上发布求援信息,即“@浙江交通之声:#93突发事件#今天晚上20点34分,一趟杭州开往温州方向的动车组列车在温州双屿下岙路段发生脱轨,两列车厢掉落桥下,现场消防人员已经开始施救,93记者正在采访,93将持续关注!如果您是现场目击者,请与96093联系。”

3.吸引网民参与报道和评论,丰富深度报道的内涵

传统的深度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互动需要,深度报道必须走出一条全新的多元互动之路。吸引受众参与到报道中来,不仅能丰富报道的内涵,也会有效提升受众的关注度,获得传统深度报道无法实现的有效受众信息反馈。开放的新闻报道需要网民的参与报道和积极评论,嘈杂的网民群体蕴藏着舆情分析的集体智慧,这为深度报道的多角度审视新闻事件、挖掘深藏其后的动因提供强大助力。如2013年英国卫报创建了数字平台“卫报见证”(Guardian Witness),目的是通过这一在线平台吸引网民为深度报道提供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新技术,既能丰富报道内容,又能强化与受众的联系。这一平台的搭建不是卫报的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其近年来成功的新媒体报道实践,如早在2009年,卫报就邀请网民一起调查英国议员的消费情况,80小时内网民审查1.7万份文件的高效率,让卫报看到了网民参与报道的巨大力量。

4.与新媒体积极互动,促进新闻传播机制的社会化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除通过传统的、自行组建的信息传播渠道进行传播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借力人际传播,实现报道内容的二次传播。在自媒体时代,二次传播是裂变式的,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如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的深度报道《永不抵达的列车》,被微博用户以图片、文字、转链接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与扩散,仅2个推荐这一文章的微博,获得的转发量就高达7万余次,评论达1.2万条。

注释:

① 庄庆鸿:《除了利诱陷阱,还有拳头和匕首》,《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27日,N3版。

北京电视台)

【责任编辑:赵 均】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网民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跟踪导练(三)2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