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龄前儿童教育电视节目中成年人形象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2015-02-20 17:09哈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成年人电视节目儿童

■ 哈澍

美国学龄前儿童教育电视节目中成年人形象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哈澍

为了实现儿童本位的儿童电视节目制作理念,成人制作和儿童解读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电视节目必须跨越的一道障碍。对美国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中成年人形象进行的历时性对比分析呈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历经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变化,美国儿童电视节目中的成年人形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彻底地把成年人的自然特征隐藏起来,将成年人的日常形象与电视形象剥离,对成年人面对儿童的身份进行筛选与重构,从而将成年人形象纳入儿童视角,最终实现了从成人本位到儿童本位的转化。

美国儿童电视节目;身份重构;成人形象;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的理念已经成为当今儿童电视节目制作者和研究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真正地实现这一理念,却成为中外电视人面临的共同难题。困难的原因就在于,作为成年人的节目制作者与儿童观众之间在认知方面有固有差异,这种差异又因为儿童群体表达能力的局限而变得难以超越。中国的儿童电视节目长期以来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致使从业者耗费心力制作的节目无法赢得儿童观众长期广泛的追捧。很多时候,电视台迫于经济收益的压力,不得不以教育性甚微的动画片及其他节目来填充儿童节目板块和收视时段。事实上,美国的儿童电视节目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才最终找到了通过电视娱乐儿童,教育儿童,帮助儿童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中外儿童电视节目(后文简称为儿童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作为成年人的电视工作者必然会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姿态通过对成年人角色的设置和塑造反映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儿童电视节目中的成年人角色实际上是节目制作者的“自塑”形象。与“他塑”的儿童角色相比,他们可以更加直接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创作意图、教育理念以及对儿童的理解。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选取上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的优秀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对其进行分析。

一、创始期:居高临下的代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视机开始进入美国家庭,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增长起来。从电视进入家庭的时候开始,带有教育性质的儿童电视节目就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儿童电视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大幅提升,因而被一些人称为“儿童电视的黄金时代”①。究其原因,一是战后婴儿潮阶段出生的一代美国人进入了受教育阶段,使得儿童电视的受众群显著扩大;二是电视机保有量进一步增加,看电视已经成了美国家庭的重要娱乐活动。统计数字显示,美国家庭的电视机保有率从1948年的0.4%增加到1960年的87%,②儿童的收视量业已高达每周平均20个小时。③也就是说,到50年代末,不仅大多数儿童都能收看电视节目,而且还养成了比较稳定的收视习惯。通过电视教育儿童的想法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从20世纪40年代晚期到60年代中期,是美国儿童教育节目的创始时期。在此期间,商业电视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广受关注的儿童节目,例如《库克拉、芙兰和奥利》(Kukla,Fran and Ollie④)、《叮咚学校》(DingDong School⑤)、《宝宝游戏室》(Romper Room⑥)和《袋鼠船长》(Captain Kangaroo⑦)等。这些儿童节目在内容、形式、角色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都比较简单,成年人角色往往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成年人形象就成了儿童节目的标志和代言人,他们的成功常常意味着节目的成功。这种节目代言人式的成年人形象在此后的儿童教育节目当中仍以不同身份长期存在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成年人形象往往借用教师或长者的身份,总体上反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姿态。

在早期那些带有教育性质的儿童节目当中,成年人形象以主持人为主,并且往往以演员的真实身份为基础进行塑造。例如在《库克拉、芙兰和奥利》当中,唯一的真人角色就是芙兰,是由喜剧演员兼歌手的芙兰·艾莉森(Fran Allison)担任的主持人。她在节目中总是站在一个小型的木偶戏台前,与一些手偶角色进行即兴的互动表演,向孩子们传达一些生活常识和社会规范。像大多数早期儿童节目一样,《库克拉、芙兰和奥利》虽然有着良好的制作意图,但是因为表现方式过于简单,所以没能很好地引起小观众的兴趣,反而吸引了大批成年观众收看。这一事例充分反映了节目制作者与目标受众之间的隔膜给儿童节目的收视效果带来偏差。

如果我们将成年人的关注也视为一种成功的话,那么《库克拉、芙兰和奥利》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芙兰那诙谐幽默的表演和专业的演唱技能,因为她既没有舞台背景的辅助和限定,也不受节目脚本的引导和约束。在获得表演自由的同时,这档节目的风格和效果都极大地依赖着芙兰自身的气质和特长。这种对某个成年人角色的依赖也表现在《叮咚学校》当中。

NBC播出的《叮咚学校》曾吸引全美95%的学龄前儿童收看⑧。主持人弗朗西斯小姐(Frances Horwich)本人是一位教育学博士和心理学教授。她坐在镜头前,给小观众们读故事,播放小短片,还演示手工制作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投入节目当中,她也会安排一些运动和游戏。这个节目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的适龄性方面,得益于主持人的专业背景,而弗朗西斯小姐那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口吻则是她个人风格的展现。

同样的例子还有《宝宝游戏室》。虽然节目主持人先后由多名女性担任,但她们许多人都曾做过幼儿教师,并且统一称作“××小姐”,如南希小姐、莎莉小姐等。她们带领节目中的儿童一起唱歌,游戏,运动,传授道德礼仪,表现得既亲切自然,又快乐活泼。这样的状态恐怕也与她们具备跟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密切相关。

以上这些由主持人担任的成年人角色往往置身于单一的场景当中,很少享有更多角色的辅助和配合,于是便不得不承担起教育和娱乐的双重任务,同时还要对节目内容进行组织串联。再加上节目制作手段和教育理念的局限,就造成了节目成败对演员个人魅力的高度依赖。因此,比较成功的早期儿童节目往往由具有舞台表演或儿童教育相关的知识背景或实践经验的人士亲自担任主要角色。这些角色构成了早期教育性儿童节目中成年人形象的主体。

从另一方面来看,主要角色的地位赋予这些成年人形象以最高的话语权。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对节目内容进行说明、阐释和评论,成为教育性儿童节目中主要的言说者。相应的,荧屏内外的儿童也就成了聆听者和接受者。此外,《叮咚学校》和《宝宝游戏室》分别以学校或幼儿园教室命名,从而暗示了主持人这一主要成年人形象作为教师的潜在定位。这种教师式的身份定位进一步强化了成年人形象在主要言说者中的地位,从而把儿童节目变成了学校教育的转换或课堂教育的挪移。

在成年人形象对待儿童的姿态方面,《袋鼠船长》作出了极大的调整,其寓教于乐的特点赢得了父母和评论家的认可。主持人罗伯特·金赛恩(Robert Keeshan)是一位演员和玩偶设计师,他利用自身专长为小孩子创作了这档节目。他把自己扮演成一位老船长,一件带有大口袋的红色制服是他的标志性装扮,也是他名字的来历。节目中另一个主要成年人角色“绿牛仔先生”则是一位能干的杂务工,经常为袋鼠船长提供帮助。这种带有童话意味的角色扮演首先通过服饰等明显的视觉符号将儿童节目中的成年人形象与日常生活中的成年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其作用是暗示孩子们,这里的成年人不像他们身边的大人们那样令人生畏。袋鼠船长的扮演者只有28岁,却化妆成老爷爷的样子,这也是该节目强化近密感的手段之一,与之前的教师型主持人相比,老爷爷和儿童的关系少了距离感而多了亲切感。节目的场景被设定为袋鼠船长的住所,这也强调了袋鼠船长作为普通人的身份,而非职业身份。所有这些都表示,这档节目想要寻找一种与儿童更加贴近的角度来施加对他们的影响。正如金塞恩谈到通过电视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个人理念时所说的那样,他希望孩子们明白,艺术家“想画的不只是他用眼睛看到的东西,还要表现出他心里是如何看待和感受这些东西的……儿童有着先天的高品位。”⑨对儿童内心的看重以及对儿童艺术天性的高度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儿童相对于成年人的独立性。正因如此,《袋鼠船长》中的成年人角色总体上淡化了训导者的色彩,代之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

在创始阶段,商业电视台播出儿童节目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儿童观众,用低成本的节目来填补收视较差的时段,并且努力表现出关注电视公共服务性的姿态。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儿童教育节目还不曾出现。尽管如此,利用电视进行儿童教育的想法逐渐形成,并有一些儿童节目将这种设想付诸实践。若干年间节目中的成年人形象从借用教师身份到设置童话式人物有了很大改进。然而,尽管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初步利用,节目的教育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尽管成年人角色总是态度和蔼,和小观众的距离也在逐步缩短,成年人还是担任着主要角色,主导着儿童教育节目的话语权。虽然这一时期成年人形象的训教色彩在逐渐减弱,但无论是教师还是老爷爷,这样的角色定位所反映的仍然是一种将儿童视为弱小无知群体的俯视视角。在这些“需仰视才见”的成年人形象占据荧屏的同时,他们对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的遮蔽便也是不难理解的现象。

二、成熟期:平等相待的陪伴人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美国儿童教育节目发展的成熟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儿童电视改革的开展和公共广播系统的建立。在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儿童教育节目乏善可陈,一方面是由于动画技术的发展使卡通片的制作成本大幅降低,卡通节目在儿童节目中逐渐占据了极大比例。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孩子们在黄金时段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关于城市骚乱和越南战争的新闻报道。与此同时,西部片和警匪片也大摇大摆地闯入了儿童的收视领地。美国电视给儿童带来的最大问题被著名专栏作家沃尔特·里普曼(Walter Lippmann)一语道破,“它已经成了促销的傀儡、奴仆和娼妓。⑩”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牛顿·米诺(Newton Minow)更是把儿童电视领域比喻成“一大片荒地。11”儿童电视的改革迫在眉睫。

为了摆脱商业化对儿童电视的驱使,美国在60年代末期建立了公共广播系统。正是在这个系统的平台上,出现了两档堪称样板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即《罗杰斯先生的邻里》(Mister Rogers’Neighborhood12)和《芝麻街》(Sesame Street13)。前者是一档在行为举止和情绪情感方面对儿童进行帮助和引导的电视节目。后者则是一个利用电视来平衡教育机会,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的实验项目。人们想要知晓,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电视媒体的丰富潜力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利用,以便满足儿童的特殊需求。

这两档儿童教育节目在角色设置方面与从前同类节目最明显的不同在于成年人形象的数量出现了空前的增加。同时,以多种形式出现的儿童形象也成批出现,并且各具特色。也就是说,此时的成年人角色不仅开始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中,还开始以一种与儿童角色相对的形象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在儿童电视的世界里,成年人形象不再是充满权威的主宰者,而是孩子们的陪伴者。

1968年,弗莱德·罗杰斯(Fred Rogers)把《罗杰斯先生的邻里》从加拿大带到了美国。他借鉴了《袋鼠船长》中主持人的定位和节目风格。节目中的罗杰斯先生有着父亲似的外形,他在演播室里与孩子们坦诚地交谈,通过短片带领他们去参观许多地方,拜访不同的人。

虽然这个角色仍然是由成年人担任的主持人,但他和蔼的态度和温柔的语气总是让人感到安全和放松。更重要的是,他总是鼓励孩子们跟随自己的内心,做独特的自己。正如他在节目中经常演唱的一首歌曲所唱的那样,“我喜欢的就是你。不是你的穿戴,不是你的发型,我喜欢的就是你。你此时此刻的样子,你内心深处的样子,不是那些遮蔽了你的东西——不是你的奖状。它们就在你身边。我喜欢的就是你,你的一切。14”罗杰斯先生的存在,为整个节目奠定了一种理解儿童,包容儿童和尊重儿童的基调。他以空前平等和欣赏的姿态与儿童进行交流,对他们的成长施以无形的影响。

与《罗杰斯先生的邻里》不同,《芝麻街》既没有主持人,也没有确定的主要角色。它设置了一大群人物,每一个都独具个性,构成了芝麻街这个多样而又和谐的大社区。在“芝麻街”上的居民当中,主要的真人成年人角色则多达数十位。这些成年人角色身份清晰多样,从事的是大多数儿童观众比较熟悉的普通职业。此外,出于社会教育的目的,《芝麻街》特别注重体现社会成员和文化的多样性。他们为少数人群设置角色,让不同种族的人们和残障人士尽可能地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的群体和自己的文化。或许正因为很多角色都肩负着代表某个群体的“重任”,所以《芝麻街》当中的成年人角色个性都不甚突出,基本上以亲切、友好、善良、热情为主,并且很少具有严重的缺点。这样一来,那些性格奇特的布偶形象就变得更具辨识性,如单纯的大鸟、爱发牢骚的奥斯卡和贪吃的饼干怪等都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罗杰斯先生的邻里》也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童话世界。其中,由真人扮演的主要成年人角色就有十个左右。相比之下,《罗杰斯先生的邻里》中的成年人形象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如生活中的成年人一样性格各异,甚至不尽完美。这样的群体形象不仅更加完整而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样貌,更重要的是那些带有性格缺陷的人物使成年人看上去不再是完美无缺的楷模,而是和孩子们一样的普通人。

在成年人形象的运用方面,《罗杰斯先生的邻里》更多地承袭了以前教育性儿童节目的风格。虽然已经将半壁江山分予儿童形象统治,但这些成年人形象的鲜明个性和重要功能使他们依然占据着观众很大一部分视野。与此相反,《芝麻街》对成年人形象的设计则更多地代表着新的创作趋势,反映着新的教育理念。他们虽然都有具体明确的社会身份,但单个人物的个性却并不突出,而是作为一个友善的群体出现在节目当中。这样一来,成年人形象就变成了芝麻街大背景的一部分,为彰显儿童角色的魅力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成年人真人形象在儿童教育节目中的整体退后标志着节目制作者在儿童教育理念方面的巨大转变。如果说《罗杰斯先生的邻里》中的成年人形象展现了一种对儿童平视的视角,那么《芝麻街》中的成年人形象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近乎仰视儿童的视角。他们不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监护人,转而成为见证儿童成长的陪伴者。

三、繁荣期:隐匿差别的同盟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主要表现在节目数量增加、质量上乘、品类多样。这种情况得益于尼克罗顿(Nickelodeon)、迪斯尼频道(Disney Channel)、福克斯儿童电视(FCN:Fox Children’s Network)和卡通频道(Cartoon Network)等儿童节目输播出平台的建立所带来的旺盛节目需求和激烈竞争。同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也为儿童教育节目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了保证。1990年,美国颁布了儿童电视法案(Children’s Television Act),强化了FCC对广播机构在“教育和信息节目”方面表现的审查。15几年后颁布的“三小时条款(The Three-Hour Rule)”则进一步规定,广播公司每周至少播出3个小时的儿童教育节目。为了防止广播公司以模棱两可的节目类型冒充儿童教育节目,该条款还对儿童教育节目的范畴作了界定。16在美国电视以商业化为主流的大环境之下,这些法规的出台对于儿童教育节目的份量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媒体环境的飞速变化成为促使儿童节目在表现形式方面推陈出新的关键因素。诸多电子媒介的出现分散了儿童对电视的关注,孩子们以其“技术优势”扩展了媒介视野,DVD、电子游戏和互联网都成了他们习以为常的消遣伙伴。这一切使得儿童教育节目越来越难以依靠旧有的样貌来吸引儿童观众了。其中的成年人形象再也不能像教师那样正襟危坐,甚至不能像长辈那样传授经验和指点迷津了。这时的成年人形象纷纷将成年人特征隐匿起来,其目的就是要将成年人作为相异群体的身份淡化,使其完全融入儿童的世界,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貌似自主的游戏世界。

成年人形象的隐匿从节目名称上就可以看到。从前那种要么以节目中的虚拟场所为名称(如《叮咚学校》、《宝宝游戏室》和《芝麻街》),要么以主要的成年人角色(真人角色或扮演角色)为节目命名(如《袋鼠船长》和《罗杰斯先生的邻里》)的情况大幅减少,出现在节目名称里的往往是一些卡通人物、玩偶人物和伪装人物的名字,比如《巴尼和朋友们》(Barney&Friends17)、《布鲁的线索》(Blue’s Clues18)、《艾摩的世界》(Elmo’s World19)和《爱冒险的朵拉》(Dora the Explorer20)等等。这些人物正是节目的主角,多半以跟目标观众大致相仿的儿童形象出现,比如艾摩和朵拉,少数则以伪装起来的成年人形象出现,比如恐龙巴尼。由成年人担任的真人角色和扮演角色在节目名称中的消失明确地告诉我们,成年人角色不再是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中的主要部分,甚至连重要部分也不是,节目想要突显的是儿童。

但是,为了完整地呈现儿童生活的世界,也为了真实地反映儿童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系,成年人形象又是儿童节目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绝大多数节目当中,我们仍然会看到成年人角色,只是制作者总要想方设法地将其成年人的自然特征掩藏起来。手段之一就是,在采用成年人做主持人的时候,尽量将演员的年龄降低。例如《布鲁的线索》中的史蒂夫(Steve)和乔(Joe),以及《嘎巴娃娃》(Yo Gabba Gabba!21)中的兰斯·洛克(Lance Rock)都以大哥哥式的形象出现。这样的身份令人想到的不再是站在家长和老师一边的监管者,而是可以跟孩子们一道游戏玩耍的快乐同盟,甚至是点子多多、带头冒险的孩子王。他们在节目中像孩子们一样又唱又跳,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成年人形象不再是儿童自由世界的限制者和对立面,而是儿童世界的打造者和共享者。

这种方法构建了成年人和儿童之间的虚拟同伴关系。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是同伴世界。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22因此,将成年人降格为儿童同辈人的做法实际上将成年人纳入了儿童所在的同伴世界,成为他们的同盟军。

美国儿童节目掩盖成年人特征的另一手段是,在采用成年人做重要角色的时候,节目会将这些角色从头到脚完全地伪装起来,比如《巴尼和朋友们》当中的恐龙巴尼和《狮子一家》(Between the Lions23)当中的狮子爸爸和狮子妈妈。这些节目在外形上淡化成年人特征的同时,赋予他们童话色彩,从而抽离掉他们身上那种威严的监管者意味,把他们变成儿童心目中理想的成年人。

心理学家麦克斯白(Macceby)认为,儿童在6岁前处于父母控制阶段,绝大部分重要决定都要由父母作出。24因此,学龄前儿童对父母的情感呈现着两极性,一方面充满依赖,一方面渴望摆脱。对成年人形象的全面伪装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将成年人的日常形象与电视形象相隔离的屏障,使演员的前台表演与后台状态完全分离,将儿童对成年人的两极情感进行过滤,去掉束缚感,保留安全感,从而重塑出符合儿童收视愿望的成年人形象。

综上所述,大哥哥式的成年人形象和伪装的成年人形象所反映出的是一种儿童视角。节目制作者不再以任何一种成年人的视角从外部观照儿童,而是尽量以儿童之心去理解和看待儿童和他们的世界,从而找到了跨越儿童节目成人制作与儿童解读之间鸿沟的途径。

四、结语

纵观几十年来美国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的发展历程,成年人形象经历了由个体到群体,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主要成年人形象从真人角色到扮演角色再到伪装角色,最终把成年人形象的自然特征隐藏起来。随着成年人特征的逐步隐藏,主要成年人形象的身份特征也经历着一次次的选择:从老师到长辈再到同辈。节目制作者看待儿童的视角被逐渐拉低——从俯视到平视,又从平视到仰视,最后则完全抛开成年人的“他者”视角,尽可能地以儿童的视角来审视儿童的世界。视角的改变使得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主要关系也发生了从师生到伙伴的变化,最终实现了儿童对成人两极情感的优化。

与此同时,美国儿童节目对成年人形象的年龄和外貌的修饰形成了一道屏障,将表演者所在的后台和前台严密地分隔开来,使成年人的日常形象与电视形象相互剥离,对成年人面对儿童的身份进行筛选与重构,从而将成年人形象纳入儿童视角,最终实现了从成人本位到儿童本位的转化。

主要真人角色成年人特征的隐藏不仅解决了学龄前儿童节目面临的一个难题,即儿童更愿意看到同龄角色,却又很难承担长期扮演一个固定角色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冲破成年制作人与儿童观众之间那道固有隔膜的一种方法。反观中国儿童电视节目,是否可以从成人形象的重塑入手,让他们与儿童为伍,打造一方属于孩子们的成长乐土,让儿童电视节目成为真正区别于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又一种教育手段?

注释:

①⑧1115 Norma Pecora(edit).Children and Television:Fifty Years of Research.Mahwa,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7.p.8,p.9,p.14,p.34.

②③⑨⑩ Robert W.Morrow.Sesame Street and the Reform of Children’s Television.Baltimore,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5.p.16,p.17,p.21,p.8.

④ Kukla,Fran and Ollie(NBC,1947-1954;ABC,1954-1957)是美国早期热门儿童布偶节目。

⑤ Ding Dong School(NBC,1952-1956)被称为“空中幼儿园”,一度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学龄前电视节目。

⑥ Romper Room(1953-1994)是少数在电视网和各地电视台联合播放的辛迪加节目,向5岁以下幼儿教授礼仪,被称作“真实的幼儿园”。

⑦ Captain Kangaroo(CBS,1955-1984)是一档没有固定结构的儿童节目,通过讲故事和穿插卡通片和木偶片方式,给孩子们安全和健康方面的指导,同时教授一些社会常识和现代艺术知识。

(12) Mister Rogers’Neighborhood(EEN,1966-1967;NET,1968-1970;PBS,1970-2001)是一档著名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

(13) Sesame Street(PBS,1969年至今)是一档因教育内容而闻名世界的学龄前儿童节目。

(14) 歌词原文:It’s you I like.It’s not the things you wear.It’s not the way you do your hair,but it’s you I like.The way you are right now.The way deep down inside you.Not the things that hide you--not your diplomas.They’re just beside you.But it’s you I like,every part of you.

(16) 维基百科英文版,“FCC Regulations on Children's Programming”词条,2013年6月11日。

(17) Barney&Friends(PBS,1992-2010)是一档面向1-8岁儿童的教育节目。

(18) Blue’s Clues(Nickelodeon,1996-2006)是美国商业电视中收视率一度最高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节目。

(19) Elmo’s World(PBS,1998-2009)是为适应儿童收视习惯的改变而制作的《芝麻街》的衍生节目。

(20) Dora the Explorer(Nickelodeon,2000年至今)是一档学龄前儿童动画教育节目。

(21) Yo Gabba Gabba(Nickelodeon,2007年至今)是一档向学龄前儿童进行生活教育的节目。

(22)(24)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321页。

(23) Between the Lions(PBS,2000-2010)是一档旨在促进5-8岁儿童养成阅读习惯的教育节目。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 俊】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中美儿童教育电视节目中的成年人形象研究”(项目编号:CUC13A1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成年人电视节目儿童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成年人爆笑日常
成年人的辛苦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30岁以上成年人吸烟致死87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