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集体记忆的激活与重塑

2015-02-20 17:09许小平郑梦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铸就纪录片符号

■ 许小平 郑梦莹

“劳动”集体记忆的激活与重塑

■ 许小平 郑梦莹

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以文明形态的演进为逻辑、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围绕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一词展开,通过展现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中典型的劳动人物和劳动事件,采用故事化、细节化的方式将劳动这一宏大的主题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既是纪录片对主流价值的再度弘扬,也是纪录片叙事形式的创新;同时,《劳动铸就中国梦》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激发了人们关于劳动之美的认识和联想,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国人关于劳动的集体记忆,重塑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劳动之美。对当下社会来说,对劳动及劳动之美的激活与重塑,能够有效地唤起人们对劳动美德的尊重与崇尚,对中华民族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

一、“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被缓缓打开”:劳动记忆的激活

“纪录片富有这样的历史使命,就是纪录有可能沉沦的却是有价值的东西。”①《劳动铸就中国梦》通过使用多样的符号元素,实现了对劳动的表达,同时,以多板块、多线索、多故事且主题明确的叙事,将劳动者的形象和劳动的场面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激活了被掩埋于历史中关于劳动的集体记忆,刺激了国人对劳动美德早已漠然的神经。正如其解说词所表述的一样,“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被缓缓打开”,这种缓缓打开的记忆对于重构人们关于集体和社会的认同意义深远。

1.劳动记忆的符号化表达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符号是国家认同感建构的基础和重要元素,“各种历史记忆符号,记载了一个民族经历的光荣和梦想、不幸和灾难,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该民族人民集体意识的基础,保存和传承了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②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挖掘具有符号意义的劳动元素,将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串联起来,用浓缩性的表达,敲打着人们关于劳动的集体记忆,建构起人们的集体认同与民族认同。

《劳动点亮智慧》中,画家罗中立的美术作品《父亲》让人动容。《父亲》通过描绘一个普通的大巴山老农民来展现底层劳动者最真实的形象。画作中,老农古铜色的双脸上刻满了道道纵横交错的皱纹,眼窝深邃,满手老茧,汗珠细密。这张朴实的脸,道尽了中国亿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生的辛勤劳作与辛酸生活。这是一张脸谱,是中国所有劳动者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劳动铸就中国梦》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一符号元素,真实刻画了中国社会普通劳动者朴实、善良的形象,将劳动的愉悦在符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刻画了底层劳动者之美,又彰显了劳动价值所在。

音乐记录历史,音乐是时代的符号,音乐符号也是《劳动铸就中国梦》的表达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首活泼跃动的《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用以展现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欣欣向荣、年轻人朝气蓬勃的面貌再合适不过。这独具时代特色的音乐符号与蛇口工业区动工,改革开放放出第一炮,劳动者通过紧张劳动一夜之间让深圳特区横空出世的叙事相得益彰,贴切地表现出改革开放紧锣密鼓的节奏和八十年代活泼亮丽的时代特征。

在《劳动铸就中国梦》的其他段落,创作者也充分使用了符号表达技巧:“愚公精神”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最宝贵的品格之一;“拓荒牛”代表了深圳奋力开拓、不懈进取城市精神;“信天游”是西北广袤农村广大农民真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小苹果”代表了当下社会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盛行。而这些符号,无一不凸显着劳动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劳动铸就中国梦》用劳动元素作为符号表意劳动,通过符号重组的方式将劳动人物、劳动事件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生动巧妙,极大地激活了人们关于劳动的集体记忆。

2.平行叙事:展现多元化劳动记忆

按照叙事逻辑,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框架分为递进式结构和平行叙事结构两种。前者一般根据时间发展进程、空间元素主次、逻辑发展规律等,呈现出以单一线索为演进逻辑的叙事框架;后者首先表现为一种多板块结构,按照板块间的排列关系具体分为并列式、连接式和剖面式等几种平行结构思维。

《劳动铸就中国梦》围绕平行叙事结构展开。作品分为六个小标题——“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点亮智慧”“劳动提升品质”“劳动缔造幸福”“劳动彰显国魂”,这六个板块共同支撑着“劳动”这一宏大的主题。其中每个板块又选用具有共性的素材加以支撑。以第四集为例,《劳动提升品质》向观众展示了新疆风电发展、西藏电力发展、墨脱公路通车、青藏铁路完工、阿里巴巴与中国电子商务、中国物流业、制造业和福建客家人精神八个段落,每个段落描述不同的人物、故事、细节,却都以劳动让生活更美好的观点共同支撑着“劳动提升品质”这一主题。

一般情况下,多数纪录片主要按照具体实物、单一的时空线索、个体故事等要素架构纪录片作品。《劳动铸就中国梦》并没有简单结合劳动以中华民族各历史时期展开叙事,也没有针对某一具体人物或故事进行长时间反复叙事,而是选取了多板块、多素材、夹叙夹议的结构。这种叙事框架,看似庞杂却层次清晰,主题明确。劳动是一种精神内核,是一个抽象概念。《劳动铸就中国梦》将“劳动”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紧紧围绕劳动之美和劳动精神展开叙事,辅之以丰富的人物和故事,非但能最大程度地凸显主题,其故事化的叙事和板块化处理,还摆脱了传统纪录片作品慢节奏、平铺直叙的叙事风格。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集中反映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形态当中,而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现代转向就是其一大表现。纪录片现代性的结构形态主要表现为“由以往的时空顺序形式向时空交错形式转变;由封闭结构向开放式结构转变;由单一视点向复合视点转变”③。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线索、封闭的结构、平铺直叙的叙事节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劳动铸就中国梦》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结构形态,以多板块、多线索、多故事且主题明确的叙事,巧妙地激活了长期封存于人们脑海中的集体劳动记忆,使得劳动和劳动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呈现。

二、劳动之美学价值——劳动记忆的重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④劳动之美,在于劳动赋予了生活以愉悦和幸福,而这种美,也通过影像当中劳动者的一颦一笑表现出来。

1.从纪实到表意:劳动记忆的再造

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形态,是具有美学意义的表达方式。安德烈·巴赞曾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影像的记录功能、电影的长镜头对于事物的展现,都是一种写实主义的表达。而相较于电影,纪录片写实的特征更为明显。纪录片是对历史与现实的记录,是事实的呈现。但与此同时,纪录片也是一种更具品位的影片,纪录片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使用”⑤,它的特殊性在于能恰到好处地处理现实和艺术的关系。钟大年从纪录片功能属性上将纪录片分为“为了媒介的纪录片”和“为了艺术的纪录片”,认同前者的创作者将纪录片看成一种“社会实践的再现系统和媒介”,认同后者的则将“纪录片看作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⑥。

事实上,纪录片的纪实和表意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纪录片将两者加以结合,以符合人们日渐多样化的观影需求。纪实是纪录片的基础功能,而表意则能将纪录片所要展现的内容和意义以更好的形式和更佳的效果展现出来。这种对隐藏在影像背后的特质的发掘恰恰是纪录片创作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审美意识的表现。纪录片可以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赋予历史记忆、现实社会强烈的理想和浪漫精神,将其蕴含的美学特质充分挖掘出来。

《劳动铸就中国梦》在充分展现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人物、历史事件时,在充分激活观众关于劳动的集体记忆的基础之上,融合创作者个人关于劳动的理解和劳动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将劳动的美学特质充分挖掘出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重构了劳动的涵义,兼顾、融合了纪录片的纪实和表意功能,实现了对劳动之美的表意。

2.视听语言:劳动记忆的美学表达

《劳动铸就中国梦》通过对集体记忆的美学表达来实现对集体记忆的重塑。作品采用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如劳动者丰收时满脸喜悦的特写、从太空俯瞰地球的宽阔视角、都市夜晚的霓虹灯闪烁画面对观众形成视觉冲击,同时使用大量的音乐和旋律加以配合,如《咱们工人有力量》《风电郎》以及多种伴奏曲,将声音融入叙事进程,采用影像语言、声音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最大化展现了劳动的美学意义。

《劳动铸就中国梦》第四集用极具表现力的画面展现了新疆达坂城一群风电人普通而又感人的工作和生活。天寒地冻的下雪天,几个风电工作者缓缓走向远方,整个画面的构图、画面比例和人物的动作将风电人日常工作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摄像使用仰角镜头跟着技术工人艰难攀爬的脚步一直到风车顶端,这种自下而上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风电人作业的艰难,展现了他们高大伟岸的形象;工人与妻儿视频、翻看家人相册、拿起手机与家人通话等小景别、快节奏剪切的系列镜头,将镜头容纳叙事段落的数量剪辑到最大化,充分展示了风电人离家在外对家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之情。

《劳动铸就中国梦》独具特色的声音语言将劳动的美学意义发挥到了极致。该片在《咱们工人有力量》原旋律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了二次创作,变奏之后的歌曲由小号、钢琴等乐器伴奏,曲调更为舒缓,改变了原歌曲快节奏、灌输式的旋律,变为一种抒情性的表达,更好地配合了影像中呈现的各位劳动模范和劳动作业的画面。

主题曲与作品的结构形态相匹配,随着叙事进程的推进起伏有致,与画面共同塑造着艺术作品。在《劳动铸就中国梦》的开头,主题曲时而低沉吟唱,引人入胜,时而节奏明确,掷地有声,暗示叙事起步,结构紧凑;而结尾段,主题曲以赞美诗的风格收尾,激昂的曲风让观众思绪悠远;全曲只有伴奏,没有歌词,却避免了以辞害意,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效应。

总之,当今中国,以劳动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与民族集体记忆被现代性危机解构成碎片,劳动不再是时代的核心观念和被人们崇尚的精神。在这一意义上,人们关于劳动和劳动者的记忆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去唤醒,劳动自身的内涵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地延伸与扩充,而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恰好承担了这一重任。

注释:

① 吕新雨:《纪录片的历史与历史的纪录——当前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新闻大学》,2003年第1期。

② 吴玉军:《符号、话语与国家认同》,《学术论坛》,2010年第12期。

③ 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分析》,《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④ 《习近平:美好梦想只有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o/2013-04-29/091926985781.shtml,2013年4月29日。

⑤ [英]约翰·里格尔逊著:《纪录片的首要原则》,载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⑥ 钟大年、朱冰:《纪录是一种态度——访钟大年教授》,《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作者许小平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郑梦莹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铸就纪录片符号
千锤百炼,铸就十佳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竭诚铸就返乡创业路
拐一下弯,就能铸就传奇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