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

2015-02-20 17:09赵建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崔颢效应身体

■赵建国

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

■赵建国

所谓“在场”是身体本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现场;在场是一种主体间交往互动的实在关系。身体在场是“场景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名人出现在现场会引人关注,氛围和情绪会迅速强化和放大,某一活动或事件的影响力可能会有效扩大。轮流在场是一种异时交往、交流,先在场的人留下的信息具有“召唤结构”时,才更容易唤起后在场的人的回应。政治领袖多善用“在场效应”。领导在场就是领导直接用身体发挥在场效应、传播效应。影像是身体的虚拟在场,在信息时代,虚拟化在场似乎比实在性在场更重要。名人的影响力主要靠虚拟化在场营造。身体缺陷给正常交往、交流带来了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力争让身体在交流、交往中“隐形”是有必要的。

身体传播;“在场效应”;轮流在场;虚拟在场

一、身体在场与不在场

在场(presence),这个术语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所谓“在”是主体的在,没有主体就谈不上在场不在场了;其二,所谓“场”是特定的空间,正是这个空间构成了主体所在的环境、事件,在这个环境或事件中也包括其他人。对于主体来说,在时间上是直接的当时,在空间上是直接的当地,此时此地正在发生,主体能够看得见、叫得应,这个空间处于主体的感官感觉或影响之内,也就是主体在现场并面向事物本身。“在场”是主体在现场与“场”发生了关系。它是显现的存在,是直接呈现在“面前”和“眼前”的人和事。反之,则是不在场、缺场(absence)。

在场也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未来的事物成为在场,由于速度提高而征服了距离,遥远的事物被带到在场,通过转动立方体或主体的移动,也可以使立方体的其他侧面成为在场。

所谓“在场”是指主体在场,也就是身体在场,身体本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场所。对于身体而言在场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身体与身体、身体与周围“场”的一种关系:身体在场就意味着能够对在场的事物产生影响,甚至能够直接操纵、改变在场或周围的事物。身体在场就意味着能够对其他在场的身体发生作用,并能够对其他在场的身体的刺激作出应对,甚至能够控制、操纵其他在场的身体。在场是一种主体间交往互动的实在关系。身体不在场了,互动就停止,身体的影响力就减弱直至消失。

身体地位的改变也就是人自身地位的改变,你不坐在主席台上了,就意味着你已经没有领导者的身份地位了。但只要某领导人没有被撤职或死亡,他的身体不在场不等于这个领导不存在,身体不在场但影响还在。

有些重要场合,必到人物不在场就会使这项活动顿然失色,甚至无法进行、无法收场。新娘或新郎不在场的婚礼可能就无法举行,第一把手缺席的重要会议可能就无法召开。即使婚礼勉强举行、会议勉强召开,也需要做许多“圆场”的工作,并使所有的人感到有重大“缺失”。

身体出现在现场,应该说是身体的绝对在场,然而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你不停地接打手机与场外的人谈天说地,那只是身体的相对在场,是在场的缺场,是缺席在场(absent presence),即身体在场但心不在场。

二、身体在场的重要性

1.直观对象的最佳方式

现象学强调“本质直观”。在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直观对象的最佳方式。我们对特定对象最直接的了解,就是使这一对象在场,通常我们可以对在场的现象进行感知和把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深入实际、走向现场。对于主体而言,在场的意义既是自身存在的显现,也是对现场事物的关注、理解和影响。对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客观对象而言,即使观察者(主体)在场,也未必能够实现“直观”,科学研究中的“黑箱”指的就是这种状况。它是指观察者不能直接进入客体内部,只能成为外部在场者,而不能成为内部的在场者。

在场也是一种“权利”。你是某一重要会议的少数成员之一,你就是这一会议的权威解释者。你是某一事件的在场者,比如“目击者”,你就具有提供“第一手资料”的资格。你是某一案件的在场者,你就有作证人为提供证据的权利和义务。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了月球,他就是月球见闻最权威的讲述者。

2.身体不在场就不能实现身体传播

身体传播要求身体必须在场;身体不在场,就不能实现身体的传播。有的领导人总是习惯用开会的方式把手下的人召集到场,以实现面对面的身体传播。

身体在场或不在场,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很大。为了弥补身体不在场的遗憾,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包括寻找“代理人”甚至“替身”,配置、使用监控器,进行事后检查等。人们慨叹“我分身无术”,幻想能够有分身术,使自己在不同空间、场合同时在场。孙悟空拔根毫毛就可以复制无数个自己,但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分身”,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找“替身”。

文字语言、符号传播都使身体离场,身体与身体的直接联系被割断。文字语言、符号传播既是对身体的解放,也是对身体的放逐。符号化降低了传播的社会成本,但增加了个体成本——获得理解和使用符号的能力需要个体的时间和财力投入。

3.身体在场——“场景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

近年来,“场景理论”引起人们的关注。场景理论(The Theory Of Scenes)是关于“场景”的理论。但不同领域,对“场景”也有着不同的界定。

在社会学领域,场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他认为对于城市来说,场景包括邻里、社区;物质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多样性人群。通常情况下,城市场景就是这三种元素以及活动的组合。城市的自然环境或设施,比如公园、湖泊、山川等,以及建设设施,比如图书馆、书店、博物馆、咖啡厅、酒吧等,在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城市“场景”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不同,而不同的都市设施对不同类型的人口增长影响又不同。

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将“媒介理论”与“场景理论”整合,形成了“媒介场景理论”。新媒介信息网络产生了新的社会场景。新媒介信息网络对私人领域的展现,使私密空间成了公共场所。在影视领域,场地、道具、对白、音乐等的组合,就形成在时空中的场景,它为人物行为提供背景。

上述场景理论中的“场景”,与“在场”中的“场”含义基本一致。场景即场面,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氛围、人的活动、社会事实,场景就是一种社会空间、一种社会景观,它是设施、组织、机构、活动等的总成。

场景是后工业社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核心范畴。社会场景构成了人们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有着不同的规则和角色。克拉克发现,对场景及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诉求,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当今城市人的居住选择和城市的发展。“公众的行为是场景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反过来,场景又对公众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导引功能。”①显然,场景的核心要素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人在其中的活动。而“在场”中的“场”就是现场环境,“在”则是主体(人)正处在这种现场环境中(活动)。因此,身体在场是“场景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身体不在场,场景理论就失去意义。“场景”的意义在于把人吸引到城市“场”中,使人在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将场景理论与身体在场和不在场问题关联起来研究很有必要。

三、身体的“在场效应”

1.社会心理学中的“他人在场效应”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罗曼·特里普雷特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他人在场效应”。他要求参加实验的孩子们以单独或两人一组的形式来缠绕钓鱼线。结果50%的孩子在其他参赛者在场时,绕线速度比单独一人时快得多;25%的孩子则因为他人在场而兴奋过度,表现失常;还有25%的孩子只受轻微影响。“他人在场效应”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竞争对手的在场,能够将参与竞争者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上边的实验考察的是存在竞争的情况,那么一般情况下又如何呢?当有人在场时,一般会提高简单任务、熟练活动的完成效率,比如,慢跑时会不知不觉地跑得更快;不过,有人在场可能会妨碍完成复杂任务、不熟练的活动,比如,有人在场时学习效率可能会下降。然而,有的非常简单的任务也会被他人在场妨碍,比如,上洗手间和吃饭,这些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如果觉得有人盯着你,就会觉得很难堪,尿不出来,或吃饭不自在。由此看来,他人身体的“在场效应”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身边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己的优点,由于他人在场,促进、提高了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就是“他人在场效应”中的社会促进效应(Social Facilitation);相反,由于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和降低活动效率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效应(Social Inhibition)。

三次入狱,坐牢长达19年,给作曲家王洛宾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愿意别人陪着他,甚至有点不近情理。王洛宾的儿子王海成写道,父亲觉得有人陪好像是在监视他。在监狱里,他时时觉得小门上有双眼睛在日日夜夜地盯着自己……所以直到生命的尽头,王洛宾也没有请一个保姆照顾他的生活,全都自理。”②总觉得有人盯着自己,这也是一种“他人在场效应”,那是监狱监视给王洛宾留下的“后遗症”。

被他人监视的确是一种“他人在场效应”,只要感觉到有人在监视你,不管是在近处还是远处,你都会觉得他人的在场,因而你的动作行为就会受到某种限制。当年拿破仑遭遇滑铁卢战败后,就是与被派来监视他的六国代表一起搭乘英国巡洋舰“诺森伯兰号”,在1815年10月到达圣赫勒拿岛。英国画家奥恰特森有表现这一史实的画作,画作中拿破仑背着手站在战舰甲板上,远望着正在消失的法兰西祖国海岸。站在他背后不远处的六国代表正在监视着他。尽管拿破仑仍然保持着某种气度,但他的行动已经受到很大限制。

异性身体在场效应是一种特殊的“他人在场效应”。在社会活动中,异性在场会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式和效果,“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的正是这种现象。在接受社会评价时,异性在场对个体情绪也起某种作用。

2.身体传播中的“名人在场效应”

与“他人在场效应”相对应,笔者提出“名人在场效应”。所谓“名人在场效应”是指,公众人物、明星、政治领袖等著名人物出现在现场时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反应、影响和效果。名人出现在现场会引人关注,氛围和情绪会迅速强化和放大,进而使某一活动或事件的影响力可能会有效扩大。可以看出,“名人在场效应”与“他人在场效应”有关联,但含义明显不同。“名人效应”为大家所熟悉,它也包含“名人在场效应”,但没有聚焦于此。提出“名人在场效应”就是要强调“在场效应”。

历来,名人出现在现场马上会引人关注。《战国策·燕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卖马的人,连续卖了三天都无人过问,他就去见相马有名的专家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要卖,可连续三天都无人过问。请您无论如何帮助我一下。您只要围着我的马看几圈,走开后回头再看一看,我就奉送您一天的花费。”伯乐同意了,真的去市场上围着马看了几圈,临走时又回头看了一看。伯乐刚一离开,马价立刻涨了十倍。

正是相马名人伯乐在现场的举动才引来众人的关注,马的价格才迅速攀升。

名人出现在现场,人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现场气氛热烈,效应被放大,有时甚至还可能会使事态扩大或使现场混乱。

1949年6月27日梅兰芳到达北京,“梅老板回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当他到达北京火车站时,现场人山人海,老百姓都想来看一看大名鼎鼎的梅兰芳。

安杰丽卡·里韦拉曾是墨西哥知名影视明星,2008年嫁给培尼亚。培尼亚决定竞选总统后,里韦拉坚定地支持丈夫。竞选期间,里韦拉时常陪在丈夫身边,她很少说话,也不与记者交流,但却像磁铁一样,所到之处吸引了大批年轻电视剧迷。里韦拉的“粉丝”们高喊着她在电视剧中的名字,要求与她合照、索取签名甚至献吻,而这一群体在以往的调查中通常被认为对政治不感兴趣,不会参加选举投票。当培尼亚与选民“亲密接触”时,里韦拉则将竞选过程的一点一滴以自己的视角记录下来,并上传到视频网站。选民们通过里韦拉的镜头,更加了解培尼亚,有些视频的点击量甚至超过了50万次。③

2007年7月7日,上万群众自发前来参加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的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的遗体告别仪式。文艺界名人姜昆、李金斗、冯巩、唐杰忠、李国盛、梅葆玖、殷秀梅、董文华等均到场,现场曾因这些名人的到来一度混乱。

3.政治领袖多善用“在场效应”

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曾8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使自己的“在场效应”达到了极致。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身穿军装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和群众,接受并配戴了红卫兵敬献的红袖章。此后,毛泽东又分别于8月31日,9月15日,10月1、18日,11月3、10、11、25日和26日,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学校师生达1100多万人。其中11月10日和11日还有25日和26日分两批进行,分别算作一次。在毛泽东8次接见红卫兵的鼓舞、支持下,红卫兵造反组织风靡全国。8次接见都由于毛泽东出现在现场而使群情激昂,这正是一种“在场效应”,如果毛泽东不在场,则很难达到这样一种效应。

毛泽东还巡视大江南北、走遍祖国大地,这是另外一种“在场效应”。当年有一首歌曲叫作《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其中有一段歌词唱道: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和革命人民永远在一起

永远在一起

亲切关怀鼓舞我们

谆谆的教导铭刻在心里

因为“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他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和革命人民永远在一起”。为了强调永远在一起,这首歌特意重复了一遍“永远在一起”。因为能够在一起,所以能够直接感受到“亲切关怀”而受到“鼓舞”,能够直接聆听“谆谆的教导”从而把它“铭刻在心里”。

就这样,群众来到领袖身边和领袖来到群众身边,毛泽东的“在场效应”在当时达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

4.想象性在场

本来不在场,但在想象中他(她)在场,从而产生某种在场效应,就是想象性在场。比如,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中唱道:“站在边防线,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光辉的太阳照边疆,毛主席就在我身旁。”由于这种想象性存在,在边疆站岗就有了神圣感,就感到“无限幸福无尚荣光”,就会力量倍增。

想象性在场,在宗教中最普遍。“上帝与我同在”是基督教教民中最常说的一句话。上帝是万能的,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所以,祈祷是向上帝祈祷,忏悔是向上帝忏悔,如果你不相信上帝就在你面前,你还会祈祷和忏悔吗?

有一点需要指出,想象性在场以真实的实体在场体验为基础,如果从来没有体验过实体在场,那么想象性在场就无法想象,也不能产生在场效应。

5.身体的轮流在场

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留下了被称为“千古绝唱”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才子传》载:崔颢

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④

在黄鹤楼这个特定的地方,崔颢和李白不在同一时间游览,这就是一种轮流在场。崔颢来时,李白没来,后者缺场。李白来时,崔颢又不在场。轮流在场必须有信息的承续与交流,如果没有这种承续与交流的呼应,轮流在场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崔颢的《黄鹤楼》题诗,李白就不会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回应,他们的轮流在场就失去了意义联结。轮流在场是一种异时交往、交流,这种交往、交流有长时间的间隔、延宕,首先在场的人,要等到真正像知音一样的后来者并非易事。先在场的人留下的信息具有“召唤结构”时,才更容易唤起后在场的人的回应。文本的“召唤结构”召唤什么呢?召唤有人来读,更召唤知音。

其实,崔颢的《黄鹤楼》全诗也写出了“不在场——在场——不在场”的转换。崔颢正是追念“昔人”的不在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才有他的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来到了黄鹤楼,对于当时的黄鹤楼来说,他是在场了,他在黄鹤楼的现场看到了什么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这样的地方,在“日暮”需要找栖息地的时候,在需要回家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故乡不在场,才有了“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愁。如果他意识不到故乡的不在场——“日暮乡关何处是”,何来乡愁呢?首先不在场的是昔人,之后在场的是崔颢,最后不在场的是故乡——对于故乡来说是崔颢不在场,因为他正在黄鹤楼上流连,正在“烟波江上”漂泊。

笔者从在场和不在场的角度对古典诗《黄鹤楼》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包括诗词在内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可以从在场和不在场的视角得到合理解释。

6.优秀作品多善用“在场效应”以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有功力的作家多善用“在场效应”。作家柯岩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大家都非常熟悉,诗中不断重复的“他刚离去”强调的就是在场感,刚刚还在场,之后“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他正在……”强调的也是在场感。正因为周恩来总理的到处在场,才有“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结论。

身体在场还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情人无奈的离别,情到深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有互相紧执双手泪眼相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情深意重的情侣遇到悲情分离的时候,大约都会经历此种场景。柳永之所以是写情高手,就在于他抓住了这一经典情感瞬间细节。“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双方身体都在场,而且手握手、面对面,如果身体不在场就成为真正的寂寞无声,从而成为无意义了。

许多作品都可以还原写作时的原型。余光中每次朗诵《乡愁》,只要妻子范我存在现场,读到“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一句,他总会伸手指向观众席上的妻子。范我存也会露出新娘般美丽羞涩的笑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描写——“急得说不出话来,脸涨得通红。”那是我们看到了面部的表情和动作,看到了身体在表达。总之,此时此刻身体在场。

文学作品重视“现场效应”,新闻报道更重视现场感,许多新闻冠以“现场直播”“现场新闻”“现场报道”,就是试图把受众带到现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最好是新闻发生时就在现场,至少新闻发生后能够亲临现场。

与新闻不同,历史学家通常都“不在场”,而是事后追述,历史叙事很少用全知叙事。采用全知叙事最多的是文学作品,文学全知叙事意味着作者身体时时处处“在场”,而记者则不能采用全知叙事。

四、领导身体出席与缺席的意义

领导亲自出席,就是领导在场。领导在场就意味着领导直接用身体发挥在场效应、传播效应。亲自出席意味着重视,重大活动相关重要领导都要出席。

1972年1月10日下午,毛泽东主席突然临时决定参加陈毅的追悼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解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的老干部的转机。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全程参加并指导河北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2014年5月9日,他又来到河南省兰考县参加县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示范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关于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将全程参加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的县(旗)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较2013年省一级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而言,“此次兰考县委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范围扩展到了县市一级干部之中,这更加体现了中央对党的基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的高度重视。”⑤

领导亲自参加,包括了直接督促。2013年8月上旬,习近平专门就开好民主生活会向河北省委提出要求,“我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可不是听你们讲莺歌燕舞的,要有真正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由于总书记的在场,人们(包括省部级干部)的心态与平时有很大区别。“面对总书记,常委们有很多话想说,又有一些顾虑和担心。”同年9月23日上午,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向总书记汇报时这样说。⑥

我们常见这样的新闻用语:某领导“亲临现场”“亲临视察”“亲临指导”“亲自出席”“亲自指挥”“现场指挥”“坐镇指挥”等。应当说,这些活动是领导人的职责,理当如此。过多的、千篇一律的“亲临……”“亲自……”等,容易使受众产生“领导特殊”的想法。领导在场叫“亲临”,百姓在场就不叫“亲临”?有人讽刺说,为什么不写“领导亲自去厕所”?过多的“亲临……”“亲自……”,也使人们马上联想到一些领导人缺席的活动,是“领导不重视”。然而,领导也不能事事亲临。

五、影像是身体的虚拟在场

在印刷术、照相术、电影,特别是电视发明之前,人类的视觉文化基本上停留在“现在”,即只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事件。⑦

然而,在所有能够复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手段中,图像是一种最具在场效果的符码信息,人的照片、影像是身体的虚拟在场,是身体的一种间接在场。如果说“见其文如见其人”,那么影像比文字要准确、形象得多。“栩栩如生的一次交谈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淡而无味,在记录下来的东西中,少了说话者的在场,少了进行中的事件,连续的即席发言中人物的动作、面部表情和情绪”等。图像叙事则完全不同:图像是一种“不言自明的语言,绘画以它的方式说话”,这种方式就是它依靠“自然和直接手段的知觉器官”进行表意,就效果而言,图像符号试图“和物体一样令人信服,向我们的感官呈现不容置疑的景象。⑧”影像是最接近实体性在场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

在信息时代,虚拟化在场似乎比实在性在场更重要。名人的影响力主要靠虚拟化在场营造。在媒介社会中,公众人物精心策划的实在性在场,是为了在传播媒体上复制出无数个虚拟化在场。现在,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导人直接参加的政治活动,都具有上述特征。

文艺体育明星的实在性在场的价格即“出场价”,是由媒体上虚拟化在场的档次和频率决定的;他们在媒体上虚拟化在场的档次和频率越高,实在性在场的价格就越高。

六、关于身体在交流中“隐形”

勒布雷东指出,“身体应当在交流中隐形,即使形势需要它露面,也必须隐形。身体应当消融在现行习俗之中,每个人都应当在自己镜子般的交谈对象身上,看到自己的身体姿势,发现不让自己感到吃惊的一种形象。”这里并不是说身体妨碍交流,而是说“身体应当消融在现行习俗之中”,它不应当让自己和对方“感到吃惊”,从而转移注意力,影响正常交流。

其实,身体在面对面交流中无论如何是不能隐形的。一对带着先天愚型孩子出门的夫妻每次都要面对人们的目光。这种眼睛“暴力”对人的伤害是难以言表的。缺陷在“正常”人眼中越明显越惊人,它在社会上所激起的包含着恐惧与吃惊的注意就越多越直接,在社会关系中所保持的距离也就越明显。⑨在这个意义上,身体缺陷给正常交往、交流带来了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力争让身体在交流、交往中“隐形”是有必要的。

注释:

① 吴迪:《基于场景理论的我国城市择居行为及房价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第69页。

② 黄薇:《传歌者王洛宾:监狱里用窝窝头换民歌》,《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24期。

③ 袁野:《墨总统夫人,她的美丽是国家财富》,《环球人物》,2014年第31期。

④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3页。

⑤ 人民网记者盛卉等:《习近平两度参加民主生活会的示范效应》,人民网,2014年5月12日。

⑥ 习近平和周本顺的原话,见新华社石家庄9月26日电(记者李斌、张涛、齐雷杰),《习近平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纪实》。

⑦ 闵惠泉:《我们都在见证历史——〈媒介事件〉中译本序》,《现代传播》,2000年第1期。

⑧ [法]梅洛-庞蒂:《符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0—68页。

⑨ 见[法]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页。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张国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实体信息与实体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FXW0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崔颢效应身体
“黄鹤去”与“白云去”究竟孰优孰劣?——崔颢《黄鹤楼》首句异文考辨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懒马效应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黄鹤楼找崔颢
我de身体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