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性探究
——以吉林省地方高校为例

2015-02-20 14:00王大洋卢秋婷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王大洋,卢秋婷

(1.吉林建筑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2.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处,吉林长春,130117)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性探究
——以吉林省地方高校为例

王大洋1,卢秋婷2

(1.吉林建筑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2.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处,吉林长春,130117)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认识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课题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经过教育部门、行政部门、专家学者的探索和实验,截至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态势良好,发展前景广阔。对吉林省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探讨,得出完善教育工作的思路,为吉林省以至于全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是在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及各大高校的努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选取吉林省地方高校为样本,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探讨,提出建议,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提供支持。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

创新是指具有首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的创造行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通过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从本质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包含创新与创业两个方面。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创业指创业者预见未来机会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1]由此可见,创新和创业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与创业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教育使创新教育融入了创业素质的要求,创新教育注重对个人发展的总体把握,注重展现个性,展现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人才市场,仅从高校毕业生来讲,就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减员增效,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国有企业及其他单位也因结构调整等原因而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口头语,这种状况势必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当中,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考验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为社会缓解了部分压力。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人的各种素质中,不仅要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要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欲望以及创业能力,而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素质的有效和必要手段。创业教育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同时突出了教育创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当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就业及创业技能、创新及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从而使大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现状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点到面,从个别试点到全面铺开的过程,截至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自发探索、多元探索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2]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自发探索阶段

2001年以前,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政策和文件中可见一斑。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较为完整的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一阶段有关于创新创业的词汇还集中于教育部门,其他社会部门少有涉及。

2.多元探索阶段

2002~2009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多元探索阶段。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大范围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自2006年起,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等。国家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都出台相关政策对创新创业给予支持和帮助。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出台了2003年高校毕业生进行个体经营的若干优惠政策。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的战略部署。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据统计,从2001~2009年,我国出版创新创业相关专著和教材100余部。2006年,教育部编写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对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含义以及创业教育的目的和特点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并且对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2002年,教育部指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给予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和引导高校采取各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2005年,全国工商联、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运作发起了优秀民营企业家创业大讲堂活动,组织讲师团走进高校,激励广大高校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此外,中国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成立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公募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活动给予资金等支持。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高等教育领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帮助和支持。

3.全面推进阶段

2010年以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推出“创业引领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在三年之内引领45万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部于2010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同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咨询等服务。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订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学化和制度化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其内容涵盖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4年发布《通知》时在主题上多了“创业”二字,这也是教育部在此类例行通知中首次把“创业”放在了主题当中,另外,2013年《通知》把创业放在第三部分“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而2014年则提升到第一部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从用词上看,“全面推进”也比“激励”的份量要重。2014年教育部更加重视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2014年12 月1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将“创业”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要求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学分管理,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同时要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2015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工作重点及工作内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工作办法。至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荐的阶段。[3]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些年来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到认同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比较晚,相对于西方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统一。有的观点认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改变“毕业即失业”的状况。有的观点认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向西方国家教育体制学习,是完成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现阶段,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经过大量学者的研究探索,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基本形成了认同: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引导高等院校转变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密切联系起来,从注重知识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趋于完善

我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伊始,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各地区各高校课程设置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趋于完善。以吉林省几所地方高校为例,吉林建筑大学于2014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负责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设置课程结构。目前,吉林建筑大学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两学分,在第二学年开课。另外,第三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课程,第四学年开设创业就业指导课。吉林工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必修课——创业教育,每学年对3500余名新生开展创业基础理论教育,目前有4名专职教师和6名兼职教师授课。此外,吉林工商学院思政部开设选修课——创业谋略,每年对1000余名学生开展不低于30学时的课程教学工作。另外,吉林工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会计分院及工商分院分别组织SYB培训,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东北电力大学开设必修课——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企业家培育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由20余位专兼职教师负责授课。长春科技学院依托其创业教育学院,分年级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二年级开设创业教育课,大学三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开展SYB培训。长春光华学院从2006年便开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并且通过多年的摸索,编写出自己的校本教材,现已进入第三版的修订编写中。长春光华学院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上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大三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四上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以上几所学校涵盖了一般普通本科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据此来讲,现阶段,吉林省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上已经趋于完善。

3.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高校不断重视和加大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不断加强,吉林省人社厅迄今为止已经组织开展SIYB创业讲师培训多次,为各高校的创业师资队伍补充了力量。另外,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也在校外聘请创业讲师,如吉林建筑大学聘请浙江微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梁忠保先生,吉林省创业就业促进会执行会长魏兰女士为该校创业导师,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汇通驾校董事长王志霞定期为学生作创业报告;吉林工商学院聘请了吉林省就业指导高级讲师孙晓慧先生长期为在校生讲授创新创业课程;长春科技学院聘请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干部担任学生创新创业课指导教师。纵观各高校,都在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在为自有教师提供培训和锻炼机会的同时,大力寻求社会资源,积极聘请校外知名学者、成功创业者来校讲学。

4.创新创业硬件投入力量不断加大

近年来,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创业孵化园、科技园区的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力量。如吉林建筑大学目前已经建立了2600平米的创业孵化园,内设工作室40余间,办公席位100余个,待新校区建成后,创业孵化园面积将继续扩大;吉林农业大学不仅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区,还在大学生购物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基地;吉林化工学院现有大学生创业园区5000多平米,供学生创业使用;长春科技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商业创业园”和“大学生高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有1万2千平米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让学生自己组织创业团队,开办创业公司。目前,学生在创业园注册的有60多家公司。2013年12月被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014年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5.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更加丰富

高校在以往的教育中注重灌输式培养,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方面大打折扣。当前,吉林省各高校都在探索激发学生创新创业主动性的办法和措施。以笔者所在的吉林建筑大学为例,目前,该校已经出台《吉林建筑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及《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竞赛奖励办法》等若干文件,规定本科生在完成原有计划学分的基础上,须获得6个创新创业方可毕业,获得这6个创新创业学分的途径有很多,除了必修课的两学分以外,可以通过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获得。该校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奖励,除资金和物质奖励以外,也有对学生的学分奖励。这些举措,在客观上对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长春科技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优势,于2004年4月,成立大学生创业联合会,由创业教育学院直接领导。该社团在2013年11月被共青团长春市委评为省级创新型学生组织。大学生创业联合会的宗旨是在创业导师指导下对在校大学生创客进行创业知识宣传、创客咖啡及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尝试“师导生管”对大学生创业园自主管理和服务模式。学生社团参与人数多,活动方式相对自由,能够有效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依托这一平台,长春科技学院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屡获佳绩。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几点建议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在借鉴西方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步很快,成果显著,取得了较大成功。目前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虽然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都会随着各方努力得到解决。在现有成果基础之上,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一)提高思想认识,打破思维局限

在全国开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起步阶段,一些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给予足够重视,个别单位仅仅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当做是上级交待的行政任务,开设相关课程等工作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内涵来把握和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习惯于经历学习——考试——成绩的思维模式,没有给予创新创业足够重视,接受教育的目的仅仅是通过考试,获得学分,顺利毕业。此外,社会上也存在一些不同声音,如果学生大学四年后没有去“找”工作,而是自己做生意,会被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被别人认为是“学无所成”。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对创新创业有了更加正确、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个体思维的局限性,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受到认识的局限,阻碍其发展。笔者认为,开展任何工作,都应该以统一思想,正确认识为前提。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传统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上,在新媒体如手机、互联网、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都要增加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的知识量,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经典事迹进行宣传,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平民化的解析,总之,通过这些手段,力争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知道,人人重视,人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教育体系,规范教育模式,健全评价机制

就目前吉林省高校而言,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尚无统一标准,教材也不规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评价体系也不完善。现在各高校都处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因学校办学水平而异。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够邀请知名学者、创业模范编写统一教材,在全省范围内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截至日前,我国学者、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机制将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必须打破原有单一的课程评价机制,从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和培养效果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机制。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评价内容上应当包括课程目标完成情况,课程吸引力等;实践教学方面,评价内容应当包括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匹配程度、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与形式等方面;培养效果方面,评价内容应当包括学生对创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学校创新创业的氛围,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的开展效果,学生创业实践尝试的成绩等。在对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评价上可采用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与结课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形式。[5]

(三)加强基础教育,不局限于高等教育阶段

因为涉及到就业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被彰显出来。我们知道,一种精神,一种习惯,不会是经过4年甚至5年的学习时间获得的,而是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也不会是经过大学这个阶段就会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的。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效仿西方国家,在小学阶段开展创新兴趣培养,在初中、高中阶段进行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在大学阶段得到实践锻炼。从小培养兴趣,长大以后通过技能和知识的丰富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制定一套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的完整教育计划。

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对社会问题、自然现象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必须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当代大学生具有特殊属性,他们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勇于突破陈旧观念,对创新创业的要求愈发强烈。他们的发展预期就是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是时代赋予大学生们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品质。

[1]柯鑫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8):376.

[2]王莉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论[J].石油教育,2014(2)82.

[3]张恺,林占生.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J].赤子,2014(10):110.

[4]马江雁,徐本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思考[J].科教文汇,2014(1):217.

[5]李士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2.

G40-052.2

A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农林类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ZD15047);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状况研究”(GH150369)

王大洋(1985-),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