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周小普、孙媛、刘柏煊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价值再辨析》认为,不能将电视市场乱象的根源简单归结为对收视率的追求,收视率对于民意表达、保证受众权益、培育节目品牌、促进电视台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媒体相关法律不能一步到位的现阶段,应通过变革观念、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独立第三方监管、强化道德教育等手段,更好地发挥收视率数据的正面效应。
时统宇、吕强的《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经济分析》认为,在收视率导向的作用下,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惯常行径已经促成一种类似商品拜物教的收视率拜物教;收视率导向关照下的观众是一个既被重视又被漠视的具有二重性的范畴;以收视率导向为代表的电视产业标准出现了偏差,公共权力部门监管缺位的产业标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调整。
张国良、张巧雨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近况实证分析》承接前3 0年的观察,开展近6年的探究,以呈现中国传播学研究在这段时间里的总貌、特征和趋势;认为近6年来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呈现出数量转向稳定、质量明显提升的状态,预示了中国传播学科的良好发展前景。
“风草论”是中国学者对传播理论本土化的一大尝试。谢清果、陈昱成的《“风草论”:建构中国本土化传播理论的尝试》力求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背景,阐发“风吹草偃”这一中国特色观念的传播理论意蕴,认为“风草论”既体现了有别于西方魔弹论的传播效果理念,又表达了中国对传播主体德性的关注,以及以民为本所生成的受众主体性。
201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是一个具有强烈跨学科协同研究特征的高端论坛,旨在促进中国政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交汇贯通、促进政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交流融合。本刊将论坛的部分成果辑发为“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专题,以飨读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电影不约而同地从改编对岸作品起步,由此建立起一种特定的互文关系。颜纯钧的《“互文时代”:两岸电影交流的一道奇观》认为,这些影片从最初的敌意走向艺术的互相尊重,反映着观念的变化与交流的间接展开,在海峡两岸电影交流史上是一个奇特景观和重要阶段。
广告法自身的局限性和广告业环境的变化是广告法修订的两大动因。许正林、闫峰的《监管关切责任规范:新版广告法解读》通过对比1994版广告法和新版广告法的内容来解读新版广告法的特点及变化,以期对广告业更快适应新的法律环境、积极面对新的变化有所启发。
网民能否享有网络赋权受制于“第二道数字鸿沟”,而这种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王春晓、朱虹、束晓舒的《权力感与网络口碑传播》以网络口碑为主题,考察了权力感这一个人特质与网络口碑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