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之路

2015-02-20 10:13陈辉林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辉林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 汕头 515078)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之路

陈辉林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 汕头 515078)

摘要: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要将社会精英拟定的价值追求写进现实并成为普通民众的价值共鸣,要使民众超越生活层面的意识形态回归到日常生活,要使决策阶层的治国理念成为社会发展目标,这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之路仍存在着诸多困顿之处,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解决。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鸣;大众化;困顿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炼,是政治话语传播系统的关键词,是理想性和现实性双重向度的高度统一,其理想性引导现实性的展开,而现实性的实践又进一步印证了理想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众所周知,任何理论的提出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关键还在于如何使之转化为现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理想性与现实性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是国家和民族的总体价值追求。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展开,换言之,一个国家的终极追求从意识形态的金字塔尖回归生活领域,回到民众生活圈。要让理想照进现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理想到现实的华丽生成,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价值追求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指的是,理想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使之内化为民众的价值共鸣和情感认同并为之实践。这种大众化关注民众的现实诉求、生活所需,同时也把“高大上”的价值理念通俗化,内化为民众可感、可知、可行的生活追求和情感认同,这是一个巨大的实践课题。然而在现实环境面前,这条大众化之路充满着困扰与困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顿探析

(一)顶层设计之高远与百姓需求之现实

任何理念设计都是超验的,是哲学方式的、归纳方式的;百姓的现实诉求则是经验的,非文学的。柏拉图所设想的“哲学王”社会治理思想虽然只能在历史文库里找到痕迹,但现实中由知识精英统治国家和治理社会已成不争的事实。知识精英思辨性与超验性的知识结构具有超越常人的高度,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以远大的目光和开阔的视野来规划未来,这就是顶层设计之高远。在这种追求的崇高与普通民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白地带。这个空白地带最好的填充元素就是社会生活,一种以民生为基调,以和谐人际为环境,以共同富裕为共同追求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的现实性在于,通过半个多世纪甚至是近一百年的探索与发展,我们正逐步朝着这个理想状态迈进,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社会总体阶层的裂变与财富的少数集中,阶层之间出现“非暴力对抗性”的紧张。这里,来自顶层设计的理念要内化为民众的需求渴望需要二者形成相互的补充。如何在崇高与现实之间,也就是此岸和彼岸之间架起合理的桥梁,这是令人困惑的也是需要用实践去解答的。

(二)愿景描绘之美好与社会呈现之缺陷

任何思想家和知识精英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与愿景描绘都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利益诉求和情感寄托的载体,是顶层设计在国家发展理念、社会发展道路和人民发展水平方面最为高度的蓝图和路线终端。美丽的种子基因开出美丽的花朵,而伟大的思想能否开花结果,需要根植于社会发展现实。社会呈现存在缺陷往往难以形成对愿景正确的营养烘托。现实性的直观感受是民众生活哲学的最大实践,而需要长远的思考和等待的社会美好未来,超越了民众接受能力的范围。更为甚者,改革开放三十几年过后,在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今天,在物质财富积累丰盛的社会领域,人们切身感受到的是现状与美好理念的二元冲突: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经济领域的金钱崇拜、思想领域的价值缺失、社会领域的道德滑坡——对于未来的描绘越是美好,民众对现实感觉越是痛楚,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是对现实生活的规约、超越,还是对现状的安抚?

(三)价值追求之理想与社会接受之难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当知识精英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家治理和制度制订时,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最大多数民众最大的接受能力,价值归旨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在。“大众化”不是生硬地接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而是应该创设条件促使理想与现实的生成。根据统计,中国人口超过一半在农村,中国人口还有一成处于文盲半文盲的文化程度,有一亿多中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为生计而艰苦谋生。知识精英的思想追求需要通过中介才能进入百姓之家,这个中介就是百姓日常生活。当百姓日常生活里仅仅剩下生存压力时,以忍耐性著称的中国百姓最大的渴求就是过上好日子,这种好日子与现代性无关。这种生活本质需要的是衣食无忧、生老不愁、居住安定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解决温饱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价值追求,在他们的认知系统里还不能理解自由、民主、公正、平等的深刻涵义。在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的认知图式里,谁令其安心,谁令其舒心,就是最大的开心。有位刘姓教授曾经谈起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有次他回到家乡受到村长(刘教授的发小)的热情接待,村长安排刘教授给村民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出乎意料的是村民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去听讲座,理由是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为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长给予每位听课者五元的物质奖励,村民还是无动于衷。于是村长把物质奖励提升到50元,村民去了,但结果只是领钱后走人,几个留下来听讲的根本就无心也无法理解。这一典型事例生动地说明了社会群体认知差异性和接受能力的难为。

(四)政治传播之自上而下与信息失真之层层减弱

根据传播学原理,任何传播系统在递进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信息的失真与变异。执政党政治宣传系统是各级行政层级依次向下的导流次序,层层被削弱的信息源往往违背了发布者的最初意愿。最高层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设计分级分层自上而下地任务式传达,开放性的资讯解读必然带来解读结果的差异性,信息输送的环节越是复杂信息失真的概率越大,被层层转达的内容要求在最终接收者也就是大众层面时,已然附加着往上几个层级的观念与解读,是否可以确定这就是最初的政治理念和价值描述? 一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误读和误解了,那么将在思想层面造成极端不良的影响。

(五)价值取向之外生性与价值诉求之内源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这24个字的字面理解容易从心理上形成惯性认知态势,容易被误解为是西方思想的移植。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西方国家刮起了“普世价值”的宣传与推销之风。面对西方文化攻势,新中国的决策者立足传统文化,取人类文明的成果积累,在中西文明的交织和妥协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政治言语。勿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字面解读带有更多的外生性文明词汇。历史发展进程中,学术界曾经以无情的方式批判过西方的各种思想与词条,冠以“资本主义”的姓氏,而今天戏剧性地丰满了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富有包容性的知识分子可以轻易地调整知识结构,可以转换词语内涵的方向盘。然而,长时间的超验主义与经验主义矛盾影响,必然造成民众认同的表面化与解读的纠结性。如何从自己国家的知识宝库里凝炼出老幼皆知的关键词汇,又能融合全球文明的成果;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最具体代表性的特色话语,完成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的高度概括和未来旨向?这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毕竟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接受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已在内心形成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

(六)政治承诺之连续性和时代更替之多样性

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充满着探索与曲折,富于理论立党立国的执政党在研判国情和制订决策时,以鲜明的政治承诺取信于民,激发了民众极大的热情和成就了丰功伟业。世异时移,随着时代变迁,理论的更新速度如此迅速,以致于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接受能力。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经历一定历史时期之后,是否会在此基础上诞生更新更科学的理论形态?中国的政治优良传统在最高领导人身上最为典型的是继承和发展历任最高领导人的思想,传承与弘扬是知识精英的立场与使命,然而作为接受教育的普通民众,他们是否具有如此品质?如果政治承诺无法以连续的生长姿势伴随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理论本身被承认与被认同的态度能否真正得到彰显?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被探讨与厘清。

(七)价值追求与民生困境之二元背律

列宁曾经指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3]当权力与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寻求更高权力的支持。在我们这个社会领域里,人们解决问题的求助对象是单一的,那就是国家政权。寻着如此逻辑,如果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人们在困境面前就只能体验到巨大的无力感了。民生问题“既讲清‘怎么看’又说明‘怎么办’,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讲清楚,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4]当世界都把赞誉的词汇给了中国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巨大的经济成就面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政府失灵的社会治理状态下,社会环境问题、社会食品药品问题、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突显出来,进一步呼唤社会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生困境里渐行渐远,从最基层和最低层的声音里也难以听到响亮的点赞之音了。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化描绘,而“人类解放是一种历史过程中的具体性的解放,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的解放,这一历史的具体现实规约着人类对终极性目标的追求。”[5]理论之花要结成实践之果,需要相关的营养与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培育直到历史使命的完成依赖于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它不能像空中楼阁一样悬空,也不能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更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一样虚晃。如何树立正能量,让榜样的力量成为人们价值标杆?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润物细无声?如何以“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地有步骤合理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长与成熟?这些都是值得探索与付之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理论化作实践的主力军还是大众,如何让民众认知、理解、接受并为之奋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归宿。“每一种思想都体现某一群体的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从民众利益需求出发,必须有利于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将民众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这样它才能避免落入政治说教的窠臼之中”[6],才能破解并消除各种困顿,才能真正完成它伟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列宁选集(卷2)[M].1995.

[4]李长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6.

[5]刘同舫.“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性运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5).

[6]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责任编校:简子)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Populariz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HEN Huil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Shantou Polytechnic, Shantou Guangdong 515078,China)

Abstract: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which is strongly idealistic is produced by the collective awareness based on the social existence. The common people’s values which is framed by social elites is beyond the awareness and back to the daily life. Meanwhile,the governing idea of the ruling class becomes the go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u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difficulties to populariz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common values; popularization; difficulty

作者简介:陈辉林(1979— ),男,广东汕尾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10-29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3-0041-03

猜你喜欢
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发挥本土优势,更多地往大众化的路线发展 2017香港高级视听展掠影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国有企业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