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鹏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林业职工医院,黑龙江伊春153100)
✿论著/心力衰竭✿
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志鹏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林业职工医院,黑龙江伊春153100)
目的 回顾探究对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采取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分为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乙胺碘呋酮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乙胺碘呋酮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乙胺碘呋酮;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临床效果
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心功能障碍是这组疾病共同和重要的病理生理特点[1]。长期的心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机体器官和组织供血,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的供血障碍,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2]。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乙胺碘呋酮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龄最小54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66.8±8.9)岁。患者中心功能分级Ⅱ级有8例、Ⅲ级有68例、Ⅳ级有2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9例。其中,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平均为(120.66± 7.84)次/分钟,49例患者中分别有42例和17例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5.71%和34.69%,心功能分级中Ⅱ级有4例、Ⅲ级有35例、Ⅳ级有12例;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心率平均为(122.45±7.93)次/分钟,49例患者中分别有41例和18例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67%和36.73%,心功能分级Ⅱ级有4例、Ⅲ级有33例、Ⅳ级有14例。两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心功能分级等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常规治疗组 患者入院均接受血管扩张剂和呋塞米注射以及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和护理。
1.2.2 乙胺碘呋酮治疗组 患者入院后在接受常规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乙胺碘呋酮治疗,具体疗法为将300mg乙胺碘呋酮加之250mL生理盐水中,在3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静滴3次/d。
1.3 疗效评价指标
治疗前后详细观察和记录患者心功能分级、心率、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达2级以上,心肌病和心功能障碍等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恢复1级,心肌病和心功能障碍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患者心肌病和心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病情恶化和死亡[3]。有效性=(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映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等,对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时上报给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结果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心率、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和心功能分级在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心率降至(79.85±5.97)次/分钟,分别有8例和5例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16.33%和10.20%,心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有37例、Ⅲ级有6例、Ⅳ级有1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常规治疗组经过治疗,心率为(115.34±5.65)次/分钟,分别有39例和15例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79.59%和30.61%,心功能分级Ⅱ级有11例、Ⅲ级有31例、Ⅳ级有7例,治疗前后,心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两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乙胺碘呋酮治疗组中49例患者,显效病例32例、有效病例16例、无效病例1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5.31%、32.65%和2.04%,总有效病例为48例,总有效率为97.96%;常规治疗组中49例患者,显效病例19例、有效病例9例、无效病例21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8.77%、18.37%和42.86%,总有效病例为28例,总有效率为57.14%。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不良反应
临床治疗过程中,两个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和血压降低两种。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症状,占总病例的4.08%,心动过缓和血压降低各1人;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9名不良反应症状病例,占总病例数的14.29%,其中心动过缓症状4人,血压降低症状5人,分别占总病例数的8.16%和10.20%。两组比较,乙胺碘呋酮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
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常表现为易困无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起夜频繁等症状,该病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4]。乙胺碘呋酮是一种对心律失常有良好缓解和抵抗作用的药剂,对心肌组织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还能使血管平滑肌得到扩张从而促进房室结传导时间的延长。乙胺碘呋酮可以降低患者心房电重构率,对于许多种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乙胺碘呋酮还可以阻断钙通道,抑制钠和钾离子通道,降低心率[5]。
本研究结果表明,乙胺碘呋酮可以有效降低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率,改善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该组49例患者经治疗显效病例32例、有效病例16例、无效病例1例,总有效率为97.96%。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在心率降低、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改善、心功能分级等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乙胺碘呋酮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2例,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
综上,采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1] 庞海军,朱成福.观察乙胺碘呋酮对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66~67.
[2] 胡松花.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9~90.
[3] 陈桂玲.探讨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J].大家健康,2014,8(7):180.
[4] 董国英.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40例临床观察[J].内科,2013,8(5):511~514.
[5] 陆振涛.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