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梅,任帅军
(1.上海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上海 200444; 2.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
郭慧梅1,任帅军2
(1.上海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上海 200444; 2.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一个理论成果。他在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确立了“拿事实来说话”的实践检验标准。他通过论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通过尊重事实,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在事实中求是,探索现代化建设。可见,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其当代意义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进行社会自我批判和“官员”的自我批判。
邓小平;实事求是;实践;事实;批判
在解放和发展中国的两个重要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在后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从而发展了中国。那么,邓小平是如何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如何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及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呈现出哪些不可或缺的当代意义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把握世界的,对实际存在的事物、感性和现实,要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16。“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事物是以实践活动为中间环节,通过事物的直接感性呈现而被归结为某种可以经验的事实。这与马克思的思想相一致:“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2]528由此可知,这里的“某种经验的事实”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事物就直接呈现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详细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801在这里,“实事”是指现实存在的一切事物。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实事”和“事实”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学者就认为“‘实事’通常是指一件件东西,一个个的对象”,而“‘事实’不是指一个个事物、东西,而是指一个个事物、东西的某种实际情况”[4]。由此可见,“实事”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事实”是指事物的实际情况。可见“实事”与“事实”不同。由此可知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有两层涵义。首先从“实事”即现实存在着的事物出发研究事物本身的规律性;其次要从“事实”出发来理解“实事”,也就是说要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其规律性[5]。这就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理解事物;研究“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事物呈现出来的某种经验事实,并寻找事物的规律性。
事实大致分为客体事实和价值事实。客体事实对应客体呈现于主体意识中的事实。价值事实反映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事实。前者是客体通过感官的感性作用,在主体的意识中所形成的感性呈现。而后者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通过感官的感性作用,在主体意识中所形成的感性呈现。这符合马克思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思想[2]533。“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实践活动中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具有客观性[6],反映价值关系的价值事实也就具有客观实在性。客体作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总是指向主体的需要,因而在实践活动中,客体事实总是表现为主体对客体事实的认识和改造,进而以价值事实的形式体现出来。不存在完全离开价值事实的客体事实,也不存在完全离开客体事实的价值事实。
客体事实总要以价值事实的形式作用于实践活动,说明价值事实比客体事实更重要。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客体事实更重要,这是因为与客体事实相对应的认知活动主要是为了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活动是体现作为类特征的人的本质活动,体现了主体改造客体形态和结构以便使客体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本质。换言之,实践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创造价值的物质活动,价值关系也就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2]190。人与外部世界总是发生“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人们一般首先会研究对满足主体需要意义的客体属性。在进一步探究客体属性是否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之后,才开始关注作为属性载体的客体的规律。
邓小平就十分重视价值事实。在谈论社会主义农村改革时,他曾说道“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7]155。这里的“拿事实来说话”的事实就指的是价值事实。在社会主义实践当中,现实的事物总是表现为某种经验的事实。经验事实就以价值事实的形式呈现于人,从而能展现实践结果与人的相互关系。针对有一部分人对改革开放所持的怀疑态度,邓小平认为“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7]156。他主要是从3个方面推进社会改革,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一,批判“两个凡是”,破除“拜观念教”的桎梏。夸大观念的能动性与个人崇拜相结合,就会形成“拜观念教”[8]。人的行为受观念支配。观念的能动性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一旦把观念的能动性夸大,甚至是与以盲目个人崇拜为表现形式的本本主义相结合,伟大人物的观念与群众实践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黑格尔所说的颠倒了的虚幻形式。事实上,伟大人物的观念和想法根源于群众实践。当这种关系被人为颠倒了,伟大人物的观念就成为群众实践之源。“两个凡是”从本本出发,机械地对待毛泽东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针对特定问题的讲话。这表明人们的思想仍然被僵化的教条紧紧地禁锢,人们的行为不能越雷池一步,当时的中国就到处弥漫着浓厚的“拜观念教”。邓小平就指出“两个凡是”同实事求是是不相符的。他说:“毛泽东同志在这一个时间,这一个条件,对某一个问题所讲的话是正确的,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有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9]42这样,解放思想就成为实事求是的思想根据。
其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实践权威。批判“两个凡是”,在破除“拜观念教”中解放思想,就在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毛泽东反对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坚持从“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事物出发,这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有明确表述。他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10]就社会而言,社会调查研究是把握事实的最好方法。在这里调查就是实践。1978年4月,邓小平重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命题。他赞同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9]117。这样坚持实践对理论的权威,也就重新确立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把理论和实践之间被颠倒的关系再重新颠倒过来。所以他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9]191在这次大讨论中批判“两个凡是”,才真正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形成了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的又一个思想解放运动。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前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重视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其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在批判“两个凡是”,以及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邓小平说:“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9]113毫无疑问,“拿事实来说话”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根本观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9]143基于此,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随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事实是认识的出发点。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认识是为了正确把握客观事物。马克思主义把“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事物理解为某种经验的事实,说明事实具有直接性和可靠性。这就决定了尊重事实是对事实的一个基本态度。尊重事实就是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事实出发,根据事实制定国家的政策、方针和路线。邓小平在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时就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7]225我们的社会主义在事实上不够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从这个“不够格”的实际情况出发。
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前者旨在揭示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后者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认识以事实为出发点,说明认识是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相互统一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过程。邓小平在谈到社会发展目的时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7]22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主要应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372这一标准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从社会发展目的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既看作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又是一个合乎目的的过程,价值实现的过程”[11]。在这一方面,邓小平扭转了以往只强调社会制度,不强调社会发展目的的错误认识。
评价具有多元性。邓小平主张让“事实”来说话,采取不争论的态度。这里的“事实”就是以“三个有利于”为评价标准。这说明了面对重大社会问题,我们不能采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多元性,而必须坚持从社会历史主体出发的标准进行评价的一元性,这是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对社会评价理论的一个贡献;同时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标准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标准不同。前者的标准是生产关系,而后者是生产力。人们可以通过社会革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却不可以通过社会革命选择新的生产力。由于长期搞不清楚两者关系,忽视生产力标准而孤立地解释社会主义,导致对中国社会形态定位的错误认识。*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用“五形态论”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认为东方民族在革命中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卡夫丁峡谷”,直接由封建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然而,跨越了“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回事。在当代的社会自我批判中,人们终于发现以前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定位是错误的。邓小平之所以判断说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依据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力的不发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实现生产力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以此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7]223的问题时,邓小平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其一,尊重事实,提出初级阶段理论。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但认识的出发点不能直接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认识的出发点只能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绝不意味着事实可以捏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犯过“左”的错误,如大跃进运动。因当时普遍地捏造事实,造成了三年困难时期。正因为此邓小平才说 “这几年来,我们不大注意调查研究,因而所提的一些任务往往不是实事求是的,所提的一些口号,也有许多不是切合实际的”[12]302;“‘捏造的事实’所表示的只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就事实的本性而言,事实在根本上是不能捏造的”[13]。这就要求根据事实建构理论,制定政策、路线和方针,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用“底子薄,人口多”[9]260描述当时国情,就是要尊重现实的事实。于是他提出中国的现实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承认这一事实就不能科学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历史证明根据这一判断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符合国情,由此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其二,在事实中求是,探索现代化建设。尊重事实是对事实的应有态度,在事实中求是是认识事实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在事实中求是,首先要把握事实。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引发通货膨胀问题,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邓小平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就要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14]这是从事实出发,在把握事实中求是。其次探索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路径,因而需要对事实进行理论分析。邓小平认为在事实中求是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要摆事实,讲道理”[9]382。所谓的“讲道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事实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只有这样,认识才能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正是因为理论对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所以他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9]153。
其三,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从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入手,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3。《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和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既实事求是地“坚持了毛泽东正确的探索成果,又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为在新时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可见,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成功地运用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也因此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拿事实来说话”表明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以实践为基础,重新恢复了实践对理论的权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说明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中,强调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拿事实来说话”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观点。邓小平在把现代化建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相结合时说:“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9]113他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并列,说明如果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地解决”[9]114。这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科学把握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用其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意义[16]。
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进行社会自我批判。黑格尔在论述现实与现存关系时说,“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一切“偶然的存在”都“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自己表明为必然性”[17]。这说明并非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现实性,只有“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事物或经验事实才具有现实性。针对改革开放之前长达20年的国家情况,邓小平说:“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7]264前者是政治危机,后者是经济危机,最后以社会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方面表明这段时期的社会事实不具有现实性,因而在发展的进程中丧失了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说明作为主体的社会[18]在反思中进行自我批判。这符合康德为反对独断论而提出的批判思想,即“我所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的,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19]。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反对“拜观念教”,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国情后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9]264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20]29,即社会自我批判。
社会自我批判是主体的社会对作为客体的社会进行批判。马克思说社会“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20]30。当社会将自己比较丰富的具体展现出来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及其中的矛盾冲突就能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来。此时,既意味着社会主体趋于成熟,能进行“一种普遍意义的反思”;又意味着作为客体的社会趋于成熟,即其丰富的规定已经呈现或正在呈现。这时社会自我批判就开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1958—1978年情况进行反思就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自我批判。在此前后的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如“四五运动”就真实反映了社会主体的意志,是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我批判;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如十一届三中全会,自觉反映了社会主体的意志,是自上而下的社会自我批判。并且在社会自我批判中,邓小平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自我批判显示出极大的深刻性,从而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21]。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些是深入贯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21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其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开展“官员”的自我批判。“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作风。在这里官员的自我批判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邓小平在1957年的《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的讲话中,针对“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来,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主要是教条主义倾向,是值得引起我们严重注意的”[12]265情况,谈到官员在工作中要面向国家现实和群众需要。一方面这是领导人从国家和社会实际出发,要求官员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地以群众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官员如果在工作中不善于反思,就缺乏群众观点。他说:“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12]268这一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对此,习近平坚持了邓小平“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9]369的做法。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密切联系群众和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其中第一条就是官员要深入基层实践进行调研,了解群众真实的生活情况,虚心向群众学习。这表明习近平坚持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表明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落实在官员行使职权的实践中,还表明官员在行使职权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其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统一思想,形成社会共识。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统一思想的前提。以往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尚存在不足。于是,邓小平坚持在实践中“走一步,看一步”[7]113,实事求是地探索三大规律。他说:“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9]162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促进思想的统一。邓小平说:“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9]209他拿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衡量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在“南方谈话”中又发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并认为人民利益标准是更为根本的标准,从而把全社会思想统一到落实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上。最后在统一思想中形成社会共识,推进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具有批判的力量,在于其本身具有现实必然性”[22]。邓小平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全社会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共识上来。因而,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一个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用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之。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彭漪涟.事实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33.
[5] 任帅军.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当代诠释[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83-89.
[6] 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1):11-17.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陈新汉.邓小平认识论思想论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3.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11]郑仓元.实事求是: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哲学底蕴[J],浙江社会科学,1998(2):10-14.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陈新汉.从事实出发,从事实中求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3):13-19.
[14]宋涛.解放思想与经济民主[J].当代经济研究,1999(1):1-8.
[15]李捷.毛泽东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历史功绩和地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9):1-9.
[16]方鑫.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5):62-65.
[17]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4.
[18]陈新汉.论社会的自我批判[J].学术交流,2008(3).
[1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尹建强.试析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历史之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8):90-92.
[22]任帅军.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4(1):27-33.
(责任编辑 张佑法)
Development of Deng Xiaoping’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oughts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GUO Hui-mei1, REN Shuai-jun2
(1. Postgraduate Student Affairs offic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2. School of Marxism,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Deng Xiaoping’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oughts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China. When he recovered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he established the practice testing criterion: “Let the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 Finally, he established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ideological line through the proof of “Poverty is not socialism”. By respecting for facts, he proposed primary stage theory, and in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he explored modernization, so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s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lies in “starting from facts”, and starts social self-criticism in a realistic and “official” self-criticism i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Deng Xiao-ping;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practice; fact; criticism
2015-05-06
郭慧梅(1979—),女,河南林州人,助理研究员,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管,研究方向:邓小平认识论;任帅军(1984—),男,山西河津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邓小平认识论思想等。
郭慧梅,任帅军.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75-80.
format:GUO Hui-mei, REN Shuai-jun.Development of Deng Xiaoping’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oughts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9):75-80.
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9.014
A849
A
1674-8425(2015)09-00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