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杨继光.清代奏折农业词语札记——以《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4):117-123.
Citationformat:YANGJi-guang.NotesonQingDynastyMemorialsAgricultureWords:TakingQing Dynasty Memorials Compilation-Agriculture EnvironmentforExample[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5(4):117-123.
清代奏折农业词语札记——以《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为例
杨继光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清代奏折中有较多有关农业的词语,而现有大中型辞书均失载。通过运用归纳法、系联法、参证方言法、文例求义法等训诂学、词汇学方法,考释《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中一些词语的意义,从而为清代农业史、社会史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弥补大中型汉语辞书的缺失。
关键词:清代;奏折;词语考释;辞书编纂
收稿日期:2014-09-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清代涉台奏折词汇研究”(14YJC740099);福建省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杨继光(1978—),男,江西新干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训诂学、文献学。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4.020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章编号:1674-8425(2015)04-0117-07
NotesonQingDynastyMemorialsAgricultureWords:
TakingQing Dynasty Memorials Compilation-Agriculture
EnvironmentforExample
YANGJi-guang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Minn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words in the Qing memorials on agriculture and the existing medium-sized dictionaries are losing carriers. Through the use of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 methods such as induction, system link, participation certificates of dialect law and seeking meanings from text cases and lexicology method, we made textual criticisms and explanations of some of the words in Qing Dynasty Memorials Compilation-Agriculture Environment,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reference research such as agricultural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pensates for the lack of large and medium Chinese dictionaries.
Keywords:QingDynasty;memorial;wordstextual;lexicography
清代档案是指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包括原清内阁大库档案、清军机处方略馆大库档案、清史馆大库档案、宫中各处档案,以及清代宫外各衙门和一些私人所存的档案,其总藏量有1000多万册。王国维曾高度评价清代档案的价值:“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虚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发见之金石书籍,于学术有大关系者,尚不与焉。故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也。”[1]清代档案对清代农业史研究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认识和重视。有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10万多件有关清代气象以及与气象紧密关联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奏报文件中,筛选摘录出与各地农业生产概况有关的记载70多万字,联合编纂成《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2]一书。其内容包括清代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制度,各地屯田、垦荒、耕作及农作物品种、种植、禾苗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和防治情况等,比较系统全面。该书对研究清代农业、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及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学者来说必不可少。惟经笔者仔细研读,发现其中有不少与农业、环境有关的词语或义项,现有大中型汉语辞书失载,势必会对该书价值的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笔者不揣谫陋,拟参照其他清代奏折及明清史料笔记,对其中一些辞书失收词语进行考释。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写作本文时,每条词语均参考了《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辞源》《辞海》《近代汉语大词典》《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商补》等大中型权威汉语辞书及相关著作。为节省篇幅,出自《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中的语例直接在正文中标注具体奏折出处和页码,不再标注书名,出自其他文献的例句一律只在正文中标注书名。
一、泡秕(附:度粒、瘦秕)
《吉林将军景淳十一月初一日(11月24日)奏》:“三姓地方,本年禾稼正值度粒之际,叠次被雹,及至收成,又值雨水连绵,未得旸晒,以致籽粒泡秕不实,收成仅四分有余,收成歉薄。”(页497)《吉林将军富明阿等八月十八日(10月3日)奏》:“珲春二麦被水冲淹,籽粒泡秕,收成仅止三分。”(页517)《吉林将军铭安、吉林副都统玉亮十一月初八日(12月1日)奏》:“三姓地方旗民所种大田,当春种之时未雨亢旱,入秋秀穗扬花之际又复未得透雨,籽粒泡秕,收成将及四分。”(页537)
案:“泡秕”一词,义为“粮食颗粒因中空、不饱满而显得松软”。“泡”为方言词,有一义为“虚而松软”。清梁同书《直语补证·泡》:“凡物虚大謂之泡。”张天翼《夏夜梦》:“她妈妈只穿着一件紧身背心,短裤也绷得紧紧的,那坯胖身子就泡得像个鱼膘。”《收获》1984年第3期:“雯雯以前不吃肥肉,可现在连肥得起泡的肉都吃了。”“秕”字本义为“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书·仲虺之诰》:“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一:“大扺立夏后,夜雨多,便损麦。盖麦花夜吐,雨多花损,故麦粒浮秕也。”据此,则“泡秕”为同义并列复合词。“泡秕”的原因,有亢旱缺水、霪雨冲淹、风吹霜冻等。同样的意思,本书中有时又换用“不实”“未实”“空瘪”“成空”等词来表示。例如,《吉林将军铭安等十一月二十日(12月29日)奏》:“宁古塔、三姓二处旗民所种大田,因种完起长之际,致遭虫食,迨至立秋拔节秀穗之时,未得透雨亢旱,间被风折,子粒泡秕,收成四分余;珲春地方旗丁所种大田,当于入秋扬花秀穗时未雨亢旱,秸结穗小,子粒未实,收获将及四分。”(页545)《吉林将军长顺等十二月十三日(1889年1月14日)奏》:“三姓旗民所种大田正当拔节秀穗成熟时,霪雨连绵,未得旸晒,又遭暴雨冰雹,洼地多被淹伤,以致穗小,籽粒泡秕,收成将及四分;伯都讷厅属北下坎佃民承种纳租地亩……亦因秋雨连绵,未得旸晒,籽粒空瘪,收成不及四分;敦化县所属□镇等各乡佃民承种纳租地亩……(禾苗)大半冻坏,籽粒成空,收成一、二、三分不等。”(页559)较为奇怪的是,“泡秕”一词在本书中共出现12次,且皆出现在历任吉林将军或吉林副都统的奏折中。上举诸汉语辞书及《东北方言词典》《简明东北方言词典》《哈尔滨方言词典》等东北方言辞书都失收该词。
“度粒”一词,义为“粮食作物开始结实”。该词用例目前只查到此一例,但笔者家乡江西新干方言中犹用此词。“度”有“诞生;生育”义,《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清李渔《蜃中楼·惑王》:“我若替他度个龙种出来,将来的王后就该是我做了。”故“度粒”即“粮食长出颗粒”。
与“泡秕”义近的还有“瘦粃”一词。《吉林将军铭安、吉林副都统玉亮十一月二十三日(12月27日)奏》:“阿勒楚喀、拉林二处旗民所种大田因夏秋连雨,籽粒瘦粃,收成四分余。”(页535)“粃”为“秕”的异体字[3]198。“瘦粃”义为“粮食颗粒个儿小且中空。”
二、雷鸣(附:雷公田、靠天收、雷鸣山田、雷鸣山地、雷鸣梯田、雷鸣高田、雷鸣田亩、望天田、雷响田)
《云贵总督张允随、云南巡抚图尔炳阿四月初三日(5月18日)奏》:“(滇省)民夷地亩多系依山傍麓开挖成田,形如梯磴,自播种、播秧以至收获全赖雨泽长养,故有雷鸣之号。”(页108)《云贵总督爱必达二月初九日(3月9日)奏》:“云南跬步皆山,不通舟楫,田号雷鸣,民无积蓄,一遇荒歉,米价腾贵。”(页152)
案:上例中“雷鸣”一词,义为“指无水源,仅靠自然降水耕作的高处田地”。盖因下雨时往往先有雷声轰鸣,故以此指下雨,进而又转指无水源、仅靠天降雨水灌溉耕作的高处田地。此义在本书中又用“雷公田”“靠天收”“雷鸣山田”“雷鸣山地”“雷鸣高田”等词表示,且都仅出现在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地方长官的奏折中,盖为当时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方言词。《云南巡抚张允随八月二十六日(9月20日)奏》:“滇省……雷鸣山田必待雨水透足之后播种者,尚有三分之一正在扬花,往后天气晴和,九月底方能收获。”(页14)《云南总督庆复六月十五日(7月27日)奏》:“滇省……附近省城高下田畴,目睹青葱遍野,禾苗十分茂盛。即雷鸣山地莫不遍洒燕麦、荍、黍、杂粮。”(页56)《署理云南总督云南巡抚张允随八月初六日(9月15日)奏》:“滇省……自后霖雨时降,不特平原水田处处充足,即雷鸣高田亦灌注不竭。”(页59)《云南巡抚张允随八月二十六日(9月20日)奏》:“滇省田亩低洼少而高阜多,其雷鸣梯田不能岁岁俱栽稻谷,每遇雨少之年种植杂粮。”(页105)《四川总督黄廷桂八月二十二日(10月8日)奏》:“川省惟成都府属温、崇、郫、灌、成、华、新、汉等处州县沃野平衍,又有都江大堰足资灌溉,其他别属大抵山地居多,平阳鲜少,并有田在山巅名曰雷公田,又曰靠天收,全赖陂塘渠堰蓄泄得宜,方可有秋。”(页141)《贵州巡抚定长六月三十日(8月7日)奏》:“黔省跬步皆山,陂塘稀少,向来春夏雨多,方于农田有益。今岁夏雨充足,各属俱称最高山名望天田向种杂粮者今亦栽稻,长发茂盛。”(页149)《云南布政使钱度九月十五日(10月18日)奏》:“滇省地鲜平壤,田之高下不一,山麓之田非甘霖大沛水能栽种稻禾,是以雷鸣田亩每年收多歉薄。”(页223)
《汉语大词典》收录“望天田”一词,释为“指无水源,仅靠自然降水耕作的田”,甚是,但举例皆为当代汉语例,偏晚。其余词条,上举汉语辞书皆失收。但《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与上列词同义的另一个词“雷响田”,释为“〈名〉无水源靠下雨才可栽种的田地;山田。西南官话”,所举方言点为云南昆明、昭通、永胜、大理、保山、曲靖、蒙自[4]6458。“雷响”即“雷鸣”,故可从“雷响田”的词义推知“雷鸣”与其同义。以上西南方言词,《昭通方言疏证》皆未收[5]。
三、两造(附:一造)
《护理广东巡抚布政使讬庸正月二十二日(3月5日)奏》:“广东地方每年早晚两造收获禾稻之后,所有一切杂粮等物,各州县民人各随土性之宜,勤力耕作。”(页79)《广东琼州镇总兵黄有才二月十七日(3月27日)奏》:“农民耕作每岁有早晚两造之分,春初布种插苗,至四五月间收获者为早稻。夏末秋初栽插禾苗,至九十月间收成者为晚稻。”《广东巡抚鹤年六月二十一日(7月29日)奏》:“粤东地气较暖,高低田亩种植两造者居多。”(148页)
案:上例中“两造”义为“稻谷一年成熟两季”。上举诸工具书于此词条下只收其常见义“指诉讼的双方,原告和被告”,而皆失收此义。但《汉语大词典》收了与其密切相关的词条“一造”,其中一义为“粤中谓稻一熟曰一造”,但仅注明见清钮琇《觚剩·语字之异》,而未举具体语例。由此可以补充“两造”的义项。
顺及:“一造”一词的“粤中谓稻一熟”义,本书中语例经见。《广西右江镇总兵毕暎十月初六日(11月21日)奏》:“思恩、镇安、泗城三府地方山多田少,土民止种晚稻一造。”(页77)《两广总督班第等五月十六日(6月17日)奏》:“查粤东通省地方高低燥湿不同,有宜种早、晚禾稻两次者,有宜种春麦一造、秋禾一造者。”(页128)《两广总督苏昌七月十五日(8月12日奏)》:“西省晚禾止种一造,久已插莳完毕。”(页217)
四、平减(附:减平)
《广西提督谭行义六月十五日(7月27日)奏》:“粤西旱地瘠薄,不产二麦,全藉早禾丰稔,庶春夏之间米价平减。……各府州县早禾现在陆续收获,颇属丰稔,收成分数俱在八分以上至九分不等。各处米价照常平减。”(页56)《浙江处州镇总兵黄正元八月初十日(9月26日)奏》:“米粮价值,旧岁每仓石一两七八钱至二两不等,今年七月早稻登场之后,每仓石一两四钱,甚为平减。”(页140)《浙江学政朱士彦十二月初二日(1828年1月18日)奏》:“温郡早稻虽已成熟,因受旱不能坚实。秋后粮价尚未平减。”(页427)
案:“平减”一词,义为“(粮食价格)平稳低廉”。他书奏折中用例如《巡台御史赫硕色、夏之芳恭报台湾雨水情形米谷价值折》:“台郡麦已收获,雨水及时,米价平减,朕怀曷胜慰悦!”《巡台御史舒辂奏折:江苏浙江等处瑞雪及闽省雨水价值粮价》:“今岁雨水沾足,现在米价较之上年愈见平减,地方宁谧。”《巡台御史杨二酉奏折:闽浙直隶等地方雨水米价》:“再由水口起程,经上游之建、延等府俱雨水调匀,米价平减。”其他文献中用例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一:“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渐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清史稿》卷306:“臣愚以为尽兴西北之水田,辟东南之荒地,则米价自然平减。”
又作“减平”,《巡视台湾江南道监察御史诺穆布等十一月初十日(12月10日)奏》:“今岁雨水沾足,各项丰收,民间囤积充满,通郡米价减平,诚数年来未有之丰象。”(页72)诸汉语辞书并《清史稿辞典》[6]皆未收此二词。
五、牵算(附:均匀牵计、匀算)
《云南总督庆复九月十八日(10月20日)奏》:“兹据各属陆续详报前来,约计早熟者俱有十分收成,晚刈者十分至八九分不等,牵算歉薄之处,总在九分以上。”(页31)《福建巡抚钟音二月二十一日(4月2日)奏》:“惟山田稻仅一收,其余洋田、埭田皆有早晚两收,各属肥硗牵算一收者十分之三,两收者十分之七。”(页144)《调任云南按察使徐嗣曾九月二十四日(11月2日)奏》:“滇省地方本年夏秋以来雨旸时若,各属秋成牵算均在九分以外。”(页277)《江西巡抚秦承恩九月二十九日(11月1日)奏》:“所有江西七十九厅州县内收成九分者五十厅州县,八分者二十九厅州县,通省牵算晚稻收成总共八分有余。”(页348)
案:“牵算”一词,义为“扯平;均匀计算”。他处语例唯见清末佚名《西巡回銮始末》卷5:“至进口货增至切实值百抽五,诸国现允可行,惟须二端:一、将现在照沽价抽收进口各税,凡能改者,皆当速改,按件抽税几何。定办改税以前三年各货价值牵算。”同上:“至进口货税增至切实值百抽五,诸国现允可行,惟须二端:一、将现在照估价抽收进口各税,凡能改者,皆当急速改为按件抽税几何。改办一层,如后作为估算货价之基,应以一千八百九十七、八、九年三年卸货时各货牵算价值,乃开除进口税及杂货总数之市价。其未改以前,各该算仍照估价征收。”
又作“均匀牵计”。《山东巡抚陈庆偕九月二十四日(10月28日)奏》:“本年东省夏秋之间雨旸时若,早、晚秋禾均形畅茂。虽低洼之处间有被淹、被虫之处,就各属阖境村庄均匀牵计,俱属中稔。”(页477)《山东巡抚陈士杰九月二十五日(10月25日)奏》:“除黄水漫淹州县不计外,其余秋禾收成通省均匀牵计约有五分余。”(页546)
又作“匀算”。《湖北巡抚张若震闰四月十二日(6月2日)奏》:“如以一两五钱一石之米价买麦可得一石三斗有余,是食用价值虽有多寡不同,而匀算仍复相等。”(页136)《福建台湾镇总兵武隆阿五月二十九日(7月11日)奏》:“据各厅县报早收分数,全郡一厅三县通计匀算早稻收成实有八分。”(页361)他处语例目前唯见《清史稿》卷123:“嘉庆四年,命停各省盐政中秋节贡物。五年,以云南课额常亏,从巡抚初彭龄言,改为灶煎灶卖,民运民销。其法无论商民,皆许领票。运盐不拘何井,销盐不拘何地,完课后听其所之。就诸井见煎实数,将定额匀算摊征,有余作为溢课,尽征尽解。”
以上三词,辞书均失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收有其同义词“匀扯”,释为“扯平;平均计算”。例举《醒世姻缘传》卷41:“这几年,学生送的束脩,进了学送的谢礼,与人扛帮作证、受贿讲和、搀夺经纪、诈骗拿讹,匀扯来,那一日没有两数银子进门。”[7]1927
六、疏消(附:消疏、涸出、涸复)
《湖广总督讷尔经额、“湖北巡抚杨怿曾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奏》:湖北省被水成灾较重之汉川……等七县各禀复,被淹田亩现在设法疏消,其中涸出较早及渐次涸退者尚可补种春麦,而未涸之处补种均已失时。”(页438)《护理江苏巡抚郭柏英八月二十一日(9月29日)奏》:“本年入夏以来,江南、江北雨水较多,低洼田地间被水淹,各属赶紧设法疏消。”(页513)《安徽巡抚王之春七月二十九日(9月11日)奏》:“滨淮傍湖低洼处所亦多被淹,饬将积水设法疏消,乘时补种杂粮,以资民时。”(页588)
案:“疏消”一词,义为“疏导消泄积水;排干积水”。《清史稿》中此词共8见,如《清史稿》卷129:“三十六年,浚海州之蔷薇、王家口、下坊口、王家沟四河。以直隶被水,命侍郎袁守侗、德成分往各处督率疏消。”《清史稿》卷309:“上以江南宿虹、灵璧,河南永城、夏邑,皆有积水,命侍郎裘曰修会诸督抚筹度疏消。”《清史稿》卷360:“嘉庆元年,南河丰汛河溢,基田赴工襄治,迁布政使。命回山东,疏消漫水,抚恤灾民。”以上辞书皆失收此词。
三是中小河流洪水频发,山洪灾害严重。全年因局部强降雨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占洪涝死亡总人数七成。7月份四川都江堰100年一遇强降雨引发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8月中旬辽宁暴雨导致浑河上游发生超历史纪录特大洪水。
又作“消疏”。《湖南巡抚刘崑六月二十六日(7月27日)奏》:“并据安乡、华容、澧州、湘阴、沅江五州县禀报,均因河湖水涨,低田间被淹浸,督饬消疏积水,乘时补种,以期有秋。”(页514)《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白话小说语言词典》虽收有该词,但皆失收该词此义项,当补。
本书中还有与上列两词义近的“涸出”一词,义为“排干积水使耕地露出”。《江苏巡抚陈弘谋十一月初四日(12月14日)奏》:“江南地方自八月至十月均属晴霁,在被灾之淮、徐、海、扬等处积水可以渐次涸出。”(页162)《云南巡抚刘秉恬八月二十六日(10月12日)奏》:“除被淹原额粮田疏通水利全行涸出,仍照旧额完纳毋庸再行升科外,通共开垦成熟民田地一万一千六百五十五亩五分七厘。”(页292)《刑部右侍郎文孚十二月初一日(12月27日)奏》:“惟东昌以南莘县、朝城等处,因秋雨较多,低洼地亩间有歉收之区,其涸出之地,已经随时赶种秋麦。”(页396)《清史稿》中此词共27见,例不赘举。
又有“涸复”,义为“排干积水使耕地恢复”。《安徽巡抚朱珪十一月初三日(12月5日)奏》:“十月内晴多雨少,江潮退落,所有怀宁、桐城等州县卫被淹地亩俱已涸复,现皆翻犁种麦。”(页324)《安徽巡抚姚祖同十月二十八日(12月15日)奏》:“又宿州等州县滨临湖河洼地前经被淹,此时尚未全行涸复。”(页401)《河南巡抚英桂九月二十九日(11月8日)奏》:“现在连日晴朗,积水可期涸复,农事涤场,二麦均已播种。”(页487)《清史稿》中此词共5见,例不赘举。
七、大汛
《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八月二十一日(9月22日)奏》:“臣往来两岸巡防大汛,留心察看。本年因黄水并未出槽,即河滩地亩俱得丰收。”(页170)《山东巡抚阿尔泰六月十三日(7月14日)奏》:“其洼地以北即系麻大湖,如遇伏秋大汛,湖水泛涨,漫入田中为虑。”(页203)《荆州将军苏勒芳阿等六月十六日(7月11日)奏》:“所有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旗厂地均属闲旷,虽坐落沿江一带,每逢大汛易致淹漫,然地势高下不一,有可以树艺麦荞者,有可以布种芦苇者。”(页443)
案:“大汛”一词,义为“江海规律性的强烈涨水现象”。明清笔记及史料中此词经见,如《松窗梦语》卷3:“故防海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以时多东北风,以九十月为小汛,时亦有东北风也。”《咸宾录》“日本”条:“来寇多在清明、重阳之后,时多东北风,久而不变。故防寇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过此则不利于行矣。”《广东新语》卷4:“广州潮,以朔日长,至初四而消;以望日长,至十八而消,谓之水头;以初四消至十四,以十八消至廿九、三十,谓之水尾。春夏水头盛于昼,秋冬盛于夜。春夏水头大,秋冬小。故防倭者,自清明前三日,至大暑前一日,谓之春汛。春汛为大,以水头故,言大汛也。自霜降前一日,至小寒前一日,谓之冬汛。冬汛为小,以水尾故,言小汛也。”《清史稿》卷126:“先是上念豫工连岁漫溢,堤防外无宣泄之路,欲就势建减水坝,俾大汛时有所分泄,下阿桂及河、抚诸臣勘议。”《清史稿》中此词共22见。
上举各汉语辞书及方言词典皆未收“大汛”,但《汉语大词典》收有“小汛”一词,释义如下:“江海规律性的轻微涨水现象。明彭韶《征盐图》诗:‘小汛风日好,大汛潮汐平。’清夏之盛《盐贵谣》:‘秋冬雨绵绵,多在月下弦。小汛不足官盆煎,遑冀猎卤赡一年,市得斤盐值百钱。’亦用以谓事物呈规律性的消长现象。如鱼汛有大汛、小汛。”据“小汛”的释义,再排比以上语例,便可得出“大汛”的词义。
八、夏禾(附:中禾、早禾、早秋、晚秋)
中国社会自进入阶级社会起就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最重要的农作物是所谓五谷,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各地对谷物就有多种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的称呼有的是因为方言造成的,主要反映的是五谷成熟的不同时期。
有“夏禾”。《署陕西布政使帅念祖四月十九日(6月2日)奏》:“陕省地方全赖夏禾成熟……农家祖传有三秋不及一夏之说,盖云三年秋禾之熟不及一岁夏禾之丰也。”(页51)《陕西巡抚钟音闰六月十一日(8月3日)奏》:“延、榆、绥、鄜四府州属夏禾成熟较迟,现因被旱歉收。”(页184)《陕甘总督倭什布十月十六日(12月6日)奏》:“甘省皋兰等三十五厅州县本年夏禾被旱之处均经续得雨泽,改种晚秋。”(页350)
案:“夏禾”一词,上举汉语辞书及各种方言词典均失收。但《汉语大词典》收有与其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秋禾”一词,释为“秋熟的谷物”,举例如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宋苏轼《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运用排比归纳法、系联同类词法,可知“夏禾”义为“夏季成熟的谷物”。
有“中禾”。《浙江处州镇总兵韩正国十月十五日(11月10日)奏》:“金华府属七县内义乌一县向不种植中晚二禾,其余金华、武义、浦江、东阳、永康、汤溪六县皆不种中禾,惟种晚禾。”(页318)《安徽巡抚广厚六月十七日(7月18日)奏》:“安庆等十三府州所属五月上中下三旬先后正届禾苗长发之候,连次得雨,早禾渐次吐穗,中禾栽插齐全,晚禾亦陆续播种。”(页364)《安徽巡抚王植九月十三日(10月21日)奏》:“安庆等十三府州所属各州县,中禾业经刈获,晚禾均已成熟,将次收割。”(页469)
案:“中禾”一词,各辞书均失载。但《汉语大词典》收有与其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晚禾”“早稻”“中稻”“晚稻”“晚谷”等词。运用排比归纳法和系联同类词法,即可得出“中禾”一词,义为“同中稻。水稻的一种类型。全生育期120-150天。对光照长短的反应与早稻相近,但插秧期和成熟期比早稻稍晚”。较为奇怪的是,据笔者统计,本书中“中禾”一词共出现12次,但有11次是出现在历任安徽巡抚的奏折中,另一例出自浙江处州镇总兵韩正国奏折中。但相关方言辞书及著作如《徽州方言探秘》《绩溪方言词典》《金华方言词典》《杭州方言词典》《宁波方言词典》《上海方言词典》《苏州方言词典》《温州方言词典》皆未收录此词。
另外,清代奏折中有“早禾”一词,义为“同早稻。稻的一种。有插秧期早或生长期短、成熟早的特点”。《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未收此词,但《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
清代奏折中有“早秋”一词,义为“初秋成熟的农作物”。上举辞书中惟《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此义。《汉语大词典》收有“早秋”,仅列一义“初秋”,未及此义。当补。
清代奏折中有“晚秋”一词,义为 “深秋成熟的农作物”。上举辞书中惟《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此义。《汉语大词典》收有“晚秋”,仅列一义“秋季的末期。指农历九月”,未及此义。当补。
九、发蛟(附:起蛟、蛟泛)
《署福州将军邓廷相闰七月初十日(9月2日)奏》:“台湾府禀报,彰化县地方七月初二、三日狂风大雨,生番内山发蛟,水势陡涌,平地水深数尺。”(页106)《护理两江总督樊增祥六月初十日(7月26日)奏》:“宜兴、荆溪、溧阳一带五月中旬大雨滂沱,湖河并涨,溧阳县之戴埠同时发蛟,建筑下注,荆溪适当其冲,波及金坛、宜兴,间有圩岸冲损,田庐淹没者。”(页612)
案:“发蛟”一词,义为“发洪水”。盖因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常居深渊,能发洪水[8]893,故以其代指洪水。以上辞书皆失收“发蛟”。但《汉语大词典》收有与其同属一个义类的同素词“蛟水”,释为“洪水。古人以为蛟所发,故称”。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死生有命》:“询知上游五里之牛口滩蛟水陡发,是日舟过巴斗滩者,无不覆溺。”《庸盦笔记·述异·蛟龙利害悬殊》:“诚伯又逢黔人谈及蛟水,则为之色变。”[8]893又收“蛟患”,释为“指水灾”。仅举一例,清章季真《〈文史通义〉跋三》:“在楚南永顺幕,罹蛟患,是书幸得之泥沙中。”[8]894
又作“起蛟”。《浙江巡抚李质颖八月初六日(9月4日奏)》:“据诸暨县禀称,七月十六、七等日风雨甚大,雷电交作。南乡之溪山及东乡之坞山等处忽然起蛟,山水骤发,低洼田地多被淹浸。”(页280)《云南总督王文韶、云南巡抚谭钧培十一月二十三日(1891年1月3日)奏》:“本年初夏亢旱,入秋以后又复阴雨连绵,以致昆明、晋宁……等十五厅州县均各有被水之处,淹坏田亩,冲倒房屋。太和、保山、剑川等三州县亦因起蛟水涨,淹没田房人畜。”(页563)《清史稿》卷40:“七月十二日,永嘉起蛟,裂山而出,漂没田庐,淹毙人畜无算。”
又作“蛟泛”。《云南总督崧蕃、云南巡抚裕祥十一月十六日(12月9日)奏》:“宾川州属之江外各村蛟泛为灾,冲没田庐,淹毙人口。”(页577)《云南巡抚李经羲六月二十三日(8月7日)奏》:“滇省五月份据各属陆续具报雨泽沾足,高下田亩一律栽插,蔬菜亦皆畅茂,惟黑盐井于是月二十一日因龙沟河蛟泛,附近民、灶各房屋以及井口均被冲刷。”(页587)
以上近30条新词新义,大多产生于清代,只有“平减”“大汛”产生于明代后期,但多数词条大中型汉语辞书均失收。由此可见,考释清代奏折中的新词新义,不仅对于汉语辞书编纂和汉语词汇学研究大有帮助,还可为清代农业史、社会史的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M].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8: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9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4]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孙文良,董守义.清史稿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7]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8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