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瑾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觉—略论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田 瑾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外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文化自觉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现有研究生外语教学应处理好文化自觉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文化自觉;研究生外语教学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与上世纪后期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几乎是同步的。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经济浪潮在全球首推而来,中国进入了世界,世界也进入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技术都与文化水乳交融,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底层的不同文化彼此之间的交流、碰撞和互塑。文化自觉是这种交流和互塑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它所内蕴的对于自身价值思维理路和实践智慧方式的自觉意识,规定着异域文化彼此交往的可能深度和广度。同时,它也规定着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能的高度和水平。毋庸置疑,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中,外语课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大学研究生阶段,是技术创造、思维创新的黄金时期,学生需要大量接收外来文化信息,外语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
如果像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家。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之于语言就像水之于鱼。对此,美国加州大学著名语言学教授Claire Kramsch也曾深刻指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1]。大学研究生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中进行外语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而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外国文化,仅仅满足于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或者考试得高分,而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人士,却不能很好地在不同视阈融合的背景中进行深层文化交流和融洽的思想对话,那么这样的外语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因此,对于研究生外语教育教学而言,需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更加着意致力于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即,使学生不仅能娴熟外语文化的渊薮和旨趣,而且还可执掌本土文化的根本和表征,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
第一,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指对目标语言及其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更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在交往中的自觉弘扬。跨文化交际者首先应以本民族文化为荣,同时在交往中应尊重对方文化,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化的表面理解而在交际中厚此薄彼,失于偏颇,甚至妄自菲薄或者奴颜婢膝。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年学生应“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①。这表达了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希望青年学生能够做到既热爱中华文明又尊重其他文明,取长补短,实现应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由于文化自觉是对于本土文化的自我独立意识的把握,对于作为文化人的大学研究生来说,文化自觉精神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第二,文化自觉精神培养是塑造优秀复合型、开放型国际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国际交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程度在各个领域深入开展,而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包括音像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交通技术、海量信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不同文化人群的交流更加频繁而深入。“如今的跨文化交际更广泛,而且由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交际也显得尤为重要”[2]。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得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眼光的复合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变得越来越急切。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会直接从事各种前沿性工作,他们对国际事务的了解、熟悉程度以及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形象和发展方向。因此,国家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②。
第三,文化自觉培养是提高大学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水平的基础。“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②。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展现的我国高等教育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作为高等教育高端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访问,与国外同行专家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等机会大量增加。应该说,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学科领域能与国际同行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合作是大学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无论是在经济社会的合作交流中,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学术交流中,都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价值观痕迹,只有具有文化自觉精神,才有可能在开放包容的交流中重构出新的理念却不迷失自己。文化自觉并非文化保守或“回归”,而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3]。文化自觉精神培养不仅对提升研究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其开展国际思想文化的深层交流不可或缺。
因学习层次、学历类型和学科方向的不同,在研究生文化自觉培养中应该因材施教,重视专业精神,彰显不同的侧重点。既要体现一般性的要求和特征,又要遵循分类实践的具体原则。
第一,文化自觉培养必须适应跨文化交际的一般需求。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人们之间借助共识性语言媒介外壳所进行的包含多方世界观、价值观、信仰、习俗、态度、经验等一系列文化内涵的物质、精神和信息交流。随着对外国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在已经对外语基本知识如语法、词汇等有了系统的掌握的同时,面临的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培养学生以外国语为交际语,在对彼此文化,尤其是在对异域文化深度把握的基础上,适恰得体而高效地解决交往中的实际问题成为高层次外语教学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研究生外语教学绝大部分是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的。英语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语言是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科技发展的形势,以及近现代英美文化所发展出来的历史优势等因素所决定的。“经济与科技因素在两个方面对语言与文化学习环境的分析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语言教学是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另外,对于科学技术的取得也许要依赖于对某一主要世界性语言的知识的掌握,因为通过这一语言可以获取相关科技”[5]。英语是当今世界人们进行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外交、体育、艺术等各种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这也是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在于,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使用英语以保障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英语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国际领域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商业、安全、交流、娱乐、媒体与教育等等”[5]。全球范围内人们已经逐渐接纳并适应了以英语为通用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发展中国家更是普遍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成为对科学技术进行培训的一个先决条件。正是由于英语的广泛应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对于英语语言背后大量相关文化的历史渊源理解和掌握成为文化自觉精神培养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二,不同学位类型和层次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分类培养原则。我国现有研究生教育按培养方向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按培养层次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不同的层次和类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是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于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学位是按学科设立的,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注重对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总体说来不过百余年历史,研究生教育更是近代才有,其直接模本来自西方。可以说自清朝洋务运动以来兴办的大学教育颠覆了中国两千年来构成的一个自成一家的教育体系,科学思想得到广泛普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逻辑推演基础上建立起的西方科学思维和以求用为目的的中国传统技术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思维方式是根植于文化背景之下的。尤其现当代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化引发的种种新问题都在呼唤着中国文化的自我觉醒。作为未来科学研究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力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文化自觉精神培养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与思考显得更为重要。
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主要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专业硕士”),是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相对过去传统学术型学位而言所设立的学位类型。这一学位类型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够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性质的工作人员,如医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突出特点是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一般来说,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high context),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low context)。高语境讲求含蓄,意会的成分往往多一些,多数情况下表达含糊而不准确,而低语境力求精确,每件事都界定得非常明确,表达详尽而周密。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言表达思想,语言环境自然影响思考习惯,因此在专业型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文化自觉精神培养中应更加重视和甄别这一文化差异。
博士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最高阶段,主要培养对象属于上述学术型范畴(近年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也存在少量专业型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由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本学科问题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并且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他们能够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前沿,能够与该领域国际同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国际间的合作研究,自如地进行相关的国际交流。因而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文化自觉精神培养过程中除了上述所及外,思维习惯、探索意识、哲学感、历史感都是应该涉及的范围。当然这也对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重视不同学科专业方向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特殊规律。研究生阶段专业性相对较强,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门类,110个一级学科。不同学科领域有其各自的特点,跨文化交际中除了专业术语的不同,更有文化背景的差异。虽然绿色环保、民主科学等现代意识是其主流,但不同学科方向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文化差异性还是应该予以区别论述。
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依然是研究生在养成文化自觉精神基础上大幅度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两个主要途径。在外语教育的两条基本途径中,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实现以下两个密切相关的转向。
第一,课堂教学实现文化精神转向。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基础上深掘其中的文化精神。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生英语教育的不断推进,研究生英语教材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这些教材取材于英语国家的一手资料,内容新颖,题材广泛,包含了大量关于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利于研究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合理挖掘和使用其中的跨文化交际信息并使其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服务将会很大程度上帮助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的教材为例,其中蕴含着大量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信息,它们涉及到了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教育、音乐、运动、旅游、节日、饮食、影视、休闲娱乐、节能、环保等等,这其中体现着跨文化交际中大量有关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并懂得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很好地理解听力材料及进行口语练习,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研究生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和深入讲解教材中的相关跨文化交际内容,使其服务于对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于国内很多地区的高校而言,研究生面对面地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机会相对而言还是很有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模拟交际教学法、实用案例教学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就可能遇到的交际场景、商业谈判、技术转让、进出口贸易、科技交流等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模拟情境设置与演习,使学生在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得到锻炼。另外,注意收集整理各种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研究生在相关影音材料观摩中得到跨文化交际的启发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课外实践实现情境介入转向。实践教学要千方百计将学生推向文化交流的海洋去学习游泳。英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为研究生课外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各种与英美文化相关的材料包括英美文学作品、影视艺术作品、其他音像制品、新闻节目、报刊杂志、互联网信息等都为研究生了解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为研究生课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指导,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国际友好城市之间互动等涉外活动。同时学校应尽量为研究生创造跨文化交际的锻炼机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英美国家学生大学学习期间出访四、五个国家是非常普遍的,相比而言扩大我国大学生国际交流机会显得非常重要和急迫,当然这与整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民经济实力有关。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显然包括教育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使得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文化自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而日益彰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自觉贵在体会和思考,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重在实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把“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确定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出发点,这也意味着国家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高要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自觉面对文化精神培养的新形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突出英美文化教学的重点,实现分层分类的指导原则,实现外语教育的文化精神转向和情境介入的转向,似乎已经成为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
① 参看《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
② 参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
[1] KRAM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3.
[2] SAMOVAR A LARRY,PORTER E RICHARD.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M].New York: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2.
[3] 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02.
[4] H H 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206.
[5] DAVID CRYSTAL.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IAN JIN
With the advent of an age with deeper globaliz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s well as urgent.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under globalized context becomes an important task for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erms of graduate student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nce cultural awareness is the found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awarenes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dealt with in graduat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Awarenes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s
G643
A
1008-472X(2015)03-0122-05
2014-11-15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JK0398);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GH13109);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YJG14008)。
田瑾(1971-),女,陕西渭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等研究。
本文推荐专家:
梁燕玲,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管理。
李建森,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