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2-20 05:20章娇娜
关键词:弘扬中华培育

章娇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关系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思想基础和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贯穿、传承、升华和再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应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才会不断获得给养,才会花繁叶茂,才会不断结出硕果,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社会意识具有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新的社会意识都是建立在之前所积累的思想基础上,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直接的、既定的条件和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华夏儿女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历史发展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灵魂。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传统。“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1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不断吸收其精髓,获得丰厚的滋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推陈出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每一代人在形成自己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之前,总会受传统文化的涵育和影响。“人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很自然地,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他们也总是从传统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运用于现实,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就继承了传统,把传统带进了当前的现实”[3]。人们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形成了新的思想,在继承传统时,会把新思想融入传统,赋予传统以新的精神和内涵,对传统有所改造和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坚持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升华和创新。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1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过推陈出新,它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融汇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健康的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素并加以整合、改造和创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植根于人民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相契合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17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念。它与守诚信、讲仁爱、崇公正、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与“国家一统”、“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富而治,王之道也”、“富强即治之本也”、“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具有一致性。民主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以人为本”、“政必合乎民”、“事因于民必成”、“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人受谏则圣”、“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因众者可以显立功,忘己者可以广得贤”、“广谋从众,则合乎天心”、“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契合。文明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不学礼,无以立”、“礼,人之干也”、“以文化人”、“礼尚往来”、“约之以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相一致。和谐与“天人合一”、“和为贵”、“政是以和”、“君子和而不同”、“地利不如人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相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类霜天竞自由“相一致。平等与“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治民莫若平”、“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相契合。公正与“君子喻于义”、“允执厥中”、“中则正”、“公义胜私欲”、“公则自廉”、“公生明”、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用刑贵正”、“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货利”、“执法如山”相一致。法治与“隆礼重法”、“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法令行则治,法令弛则乱”、“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存则国安,法亡则国危”、“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相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与“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寸丹心惟报国”、“苦心焦思,以日继夜,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相一致。敬业与“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敬业乐群”、“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官不勤职,咎有难辞”、“官无虚名,职无废事”、“忧劳可以兴国”、“在其位谋其政”、“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相契合。诚信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一诺千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相一致。友善与“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相爱,交相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记人之功,忘人之过”、“与人为善”、“亲仁善邻”相契合。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精神的精华和核心,对国家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精神动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1.它是引领社会思潮、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不同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交锋日益频繁,错误思潮此起彼伏、暗流涌动,颠覆着人们的价值观。在不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增强,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多元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发展中,迫切需要确立正确的、统一的价值观来统领当前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引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2.它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包括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等,它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意义上讲,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决定国家软实力”[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抉择,具有深邃的世界眼光和长远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16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作为兴国之魂和强国之基,决定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2]160-161。只有不断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才能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它是应对西方价值观挑战和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散布“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来“妖魔化”中国,通过影视、网络等公开或隐蔽地传播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达到动摇我国人民的信仰和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的目的。为了应对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挑战,必须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以抵消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实现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既要注重意识形态建设又要防止意识形态渗透。“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6]86。 应该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4.它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时代‘血脉’的滋养,导致在公共事件时,少了一点深层思考,多了一些浅层宣泄;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宗旨‘脊梁’的支撑,导致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少了一点规则观念,多了一些利己算计;还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责任‘风骨’的承载,导致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少了一点突破思维,多了一些安逸心态等等”[7]。 当前需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整合统领不同的思想观念,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为社会发展集聚正能量、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引领。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生活,在弘扬过程中一定要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164。因此,如何将其融入社会生活就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1.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每天向社会提供大量信息,同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要充分发挥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主题宣传和报道,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央视新闻频道在五一期间推出的“工人诗篇”特别报道就很好地弘扬了爱国和敬业主题。

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快捷性和灵活性等优势,要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6]83。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开发与之相关的网络游戏、微电影、动漫等,寓教于乐,使网民了解、喜爱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觉的传承者。

2014年7月至9月,福建省委宣传部、教育工委、省直机关工委、讲师团在东南网举办的“我们的价值观知识竞答”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省260多万人通过微信、网络参加了竞答[8]。2014年10月18日至12月6日,为宣传贯彻《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八闽社会科学普及网、东南网开展的“八闽社会科学普及网首届社会科学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怡情养志作用

优秀文化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太行山上》、《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优秀影片能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汉字听写大会》、《感动中国》等电视节目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能起到很好的育人化人作用。

公益广告具有易于引起关注和易于记忆和传播等特点,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发挥其独特优势。应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策划和创意设计,形成强大声势。央视播出的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体现了身教胜于言传和爱心的传递主题,《筷子篇》则体现了孝老爱亲、邻里团结、文明、和谐和友善。这些公益广告能使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要充分发挥重要活动的作用

要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而持久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165。

(1)应利用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优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起到鼓舞人心、引领方向、塑造人格和提高境界的作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114。讲文明、树新风、献爱心和送温暖活动,有利于营造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通过工会活动积极分子和三八红旗手的评选,有利于弘扬敬业精神。百城万店无假货、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利于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助于形成理解人、关爱人、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和提升人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要发挥重要节庆日活动的作用。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具有宣泄情感和提升精神的作用。“节日是好载体,它有几大优势:首先是广泛性,群体性参与,覆盖面广;其次是周期性,每年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强调,入心至深;再次是欢娱性,寓理于乐,而且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以情动人”[9]。不管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要节日活动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应发挥其重要作用。

要丰富重要节日的精神内涵,发挥节庆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核心价值观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元宵节猜灯谜活动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五四唱红歌活动中,把敬老活动融入到重阳节活动中,把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融入到教师节的庆祝活动中。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钱逊. 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70.

[5] 石国亮,莫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大学生版[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7.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6.

[7] 吴仁华. 社会思潮十讲:青年师生读本[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66.

[8]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 我们的价值观知识读本[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157.

[9] 中华战略文化论坛丛书编委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战略文化[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87.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培育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