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吉琼 王 红 范光杰
自贡天车的建造技艺探究
万吉琼 王 红 范光杰
自贡天车堪称盐都先民举世无双的创举,其建造方式和过程充满智慧、技能和胆量,既没有设计图纸,也没有资料参考和任何现代工具,而仅靠手工制作和“师带徒”面授传承,却符合建筑学、力学、几何学、数学和物理学的科学原理。这一独特的技艺可谓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人们探究。同时,应把天车及其建造者辊工都作为保护与传承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以增强对我国优秀地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天车;建造技艺;文化遗产
天车作为中国井盐历史上用于钻井、采卤的地面设施,是自贡近两千年盐业历史及辉煌成就的见证者和重要贡献者,也是我国盐业科技史上的瑰宝。它如同历史的丰碑,既记录了井盐业和井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盐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不仅是盐都自贡的标志与象征,也是我国珍贵的工业遗产和文化遗产,其建造技艺更是举世无双的创举,所以开展对这一技艺的探究对我国的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对于推动我国盐文化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①。
天车伴随井盐生产的出现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演进过程。应该说,东汉墓中《汉代制盐画像砖》所描绘的四脚方形双层楼架,算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天车雏形:其架顶置木质定滑轮,轮上绕一根汲卤绳,绳两端各悬吊一只采卤桶,并由4名井盐生产者分立于两层楼架上,相向协力、彼此配合,进行采卤作业;这比西方(美洲)在1806年出现的类似汲卤设备要早1600多年②;到了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在川北则出现了天车的前身:即当时“卓筒井”的出现,采卤井架由四脚两层楼架变成了单木或单竹的独脚,俗称“望天龙”和“穿马褂”。到了明代,又出现了天车前身的升级版,即在独脚的单木井架上下各安置了一个定滑轮,上轮和下轮的作用实际上就相当于后来的“天辊”(天滚)和“地辊”(地滚)①,同时还出现了对“天车”之名的最早记载②。及至清代,便诞生了早期的天车:随着井深和井径的加大,楼架高度由两三丈升高到十余丈不等,且楼架结构也与后来的天车相同③,而且还建成了完整的两脚天车(牌坊架)④和四脚天车⑤。总的说来,随着井盐生产的发展,为适应深井采卤的需要,天车也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独脚、双脚发展到十余脚,由木质天、地辊(滚)子到铁质天、地辊(滚)子,即在结构与制作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日臻完善。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真空制盐技术的发展,天车日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自贡仅存盐井天车18座,而仍在为自贡社会生产服务的却只剩下东源井、燊海井、煜涌井、永2井和金流井5座了。
天车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盐井的钻凿、修治和盐卤的推汲,并随着时代推移而有所变化。在汉代,天车只是单纯地提放汲卤桶、采汲卤水;及至宋代,却兼具凿井和修治井的功能;自明清以来,则广泛用于盐井下锉、起锉、扇泥、淘泥沙、测量井深深度和打捞落在井下的各种物件,以及纠正井身歪斜和处理井下垮塌、堵塞事故等等,而且在提卤和提高盐卤产量等方面也彰显出了它的巨大历史贡献。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承重、抗腐蚀和抗震能力。其中,承重能力可达20余吨,且使用时间可逾百年,比如自流井的小桥井已达200年之久,实乃世界奇迹。这是由于它以质量轻、滤水好的杉木为主料,且长期受盐卤的熏蚀、杀菌而防腐性能也很强,加上它的自重荷载不大,所以其稳定性比较好,而防震能力也强。据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称,天车基本能够防御八级地震。
随着自贡盐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提高,以及辊工们在操作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天车的结构日益变得完善,种类也在增多,生产力不断提高。总体上,一座完整的天车不仅外形雄伟壮观,而且结构独特复杂,是由一根根质轻、滤水、耐腐蚀的杉木排列捆扎,形成若干根外圆中空、由低到高逐渐收小的木柱,且木柱间由十字木、剪刀木等交接及配置各种构件组合而成,极富科学原理,而且根据天车不同高度和大小,所需圆木的数量也是上百到上千根不等。
通常,天车的构件有30多个。其中,正身、天箍头、天辊子、天夹板、支杆、倒挂、穿剪架、风篾等为主要部分,其构件名称、主要材料、所处位置和主要功能,以及地面设施等相关的基本情况如表一。
表一 天车构件一览表
名 称主要材料位 置主要功能 正 身(正脚、正桩)由脚子料(大圆杉木)、娃娃料或担担料(一双稍小的圆杉木)、倒拢料、填箱料等组成分左右两根,在井口旁相向而立井架的主柱,是整座天车的主要承重支点 脚子料长10~25米的杉木圆木,需伸直、浑圆粗壮在天车的第一层,其底端杵地面天车的主要受力点(支杆、倒挂若无脚子料可用娃娃料代替,不要榫头)
名 称主要材料位 置主要功能 娃娃料两根大小和长度基本匹配,完整的、长三四米到10多米不等的杉木圆木,各从圆木头部砍削成有坡度的单边榫头(长1.0~1.2米左右),并在榫头上凿2~3道正方榫眼,打入木头钉子(俗称“钉板子”),使两根杉木圆木头对头地合拢,再用钢丝(或绳子)捆绑固定,重新组成一根中间大、两头小的七八米到20米不等的圆木(在操作过程中也常被辊工称为“担担料”)天车各层的主料,其中在第一层的时候和脚子料相间,但底端不杵地面;第二层及以上各层,则只有娃娃料而无脚子料,且不同位置的娃娃料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倒拐娃娃”“强盗娃娃”等是正身、支杆、倒挂等主柱的主要材料,即建造整座天车的主料之一,也是天车收尖的调节料 倒 拢通常10米以上的完整的杉木圆木,需长大、伸直、头部粗壮头部两端开榫头(倒挂倒拢可以除外),放置于两正身、倒挂、支杆四大柱里面最顶部的背脊处,且头向上、尾向下,即倒立状做两正身与天箍头连接的榫头,以及支杆、倒挂与对应的支杆扒扒和倒挂扒扒连接的榫头,从而支撑和加固整座天车 填箱料短小而细的小截段杉木各主柱和各类规格木料间的添补小料填补整座天车主柱的脚子料、娃娃料等相互之间的空隙,有助于木柱表面的饱满、美观 假箍头一根长2米左右或者和天箍头长度一样的圆杉木,以天箍头两端榫眼间的距离为标准,留出相等的长度后,把两端剩余部分砍削出半边榫帮与两正身连接,将其两端的榫帮捆扎于两正身的倒拢榫头上作为天箍头的参照物,便于天箍头的精准安放 天箍头一般取材于麻柳树、皂角树等硬质木料,长约2.5米,直径0.5~0.6米,制作时略加刨砍,在两端各凿一个榫眼(即箍头眼子、倒拢标眼),并在其中部凿两个穿天夹板螺丝的螺丝眼,但高度低的天车通常不用;同时在箍头两端的末梢凿凹槽,用于系风篾把两正身倒拢的榫头嵌入天箍头的榫眼内,使之横置于两正身顶端柱,即成为天车最顶部的横梁连接和稳固两正身;承装(安放)天辊子;承托进出井下钻具汲卤工具之重;其两端末梢用于系结两丁头、前大面和后大面风篾 地箍头圆木料质、规格及构造等都与天箍头相同位于机车正前面的地面上,将两根圆木(即万年桩)顶端的四方形榫头分别嵌入地箍头两端的榫眼内,并于箍头前方、后方加撑石,以及在其两端分别挂吊石井内钢绳经天辊转向,再至机车的地辊转向滑轮的基座(两次转向) 天、地辊(滚)子直径约0.5~1.2米的铁质(铸铁)定滑轮;或使用牛粪浸泡过而不易翘裂变形的黄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由一块扁长的“正心”、四块尖锥形的“月牙”和两块扁形的“扦心”等共7块木料拼镶成直径1米左右、厚度约0.2米的圆轮,轮沿表面成弧形凹槽状(即“辊槽子”,汲卤绳通过处)天辊子置于天箍头上的两天夹板中间的凹形槽内;地辊子置于地箍头上的两地夹板中间的凹形槽内天辊子用于改变进出井下工具所系钢绳运行方向的变向,即井口到天辊后,再到地辊的变向;地辊子是继天辊子变向后,把系结井下工具的钢绳运转到大车(机车)的变向
名 称主要材料位 置主要功能 羊 耳由长度约6厘米(需超出天辊面一两厘米)左右的木条或者竹条制成以天辊轴为中心,等距离放射状钉于天辊两边的圆形面上,每一面16~20根木条或竹条,并把超出天辊面部分绕以篾索,从而形成大于天辊面的篾索圆圈(俗称“风圈”)不仅可以控制汲卤钢绳运行时不跳架、掉地,也可用于提、换新旧天辊子,以及辊工操作的安全附着 天夹板一般由两块长0.6米左右、宽0.3~0.45米、厚度0.2~0.25米的平直黄连木等硬质木料板做成;也可由一段合适的木料从中锯开弦面相向而形成左右两夹板,并且具体的大小规格要根据天辊子和天箍头的大小而制作两夹板相向置立于天箍头上的两榫眼内,并高出天箍头0.6~1米左右(与天夹板的长度成正比),且两夹板顶部中间有凹形槽,名“鸦雀口”,系天辊轴承座安放天辊子,承座和稳固天辊子的运转 地夹板制作材料及规格与天夹板相同和天夹板相似,两地夹板相向置立于地箍头两端的榫眼内,并高于地箍头0.6~1米左右,且两夹板顶部中间有凹形槽,名“鸦雀口”,系地辊轴承座安放地辊子,承座和稳固地辊子运转 支 杆与正身一样,主要由脚子料、娃娃料(担担料)和倒拢料组成井架的前支腿,置于两正身之间井口的方向(前井场),与倒挂相对,其倒拢顶端的榫头嵌入支杆扒扒的榫眼,并在倒拢榫头上打一个榫眼,用木头钉子穿过该榫眼(俗称“钉板子”),以稳固支杆扒扒支撑两正身,分散其承重力;传导、分散入井工具产生的震动力,以稳固天车 支杆扒扒一根较大的圆杉木,长度两三米、四五米不等,需和各主柱间的跨度成正比,并在其中间凿一斜度为30°左右的榫眼(非正孔)一般安放于天车总高度80%以上的位置,约在天箍头下1.5米处,把支杆倒拢的榫头嵌入到支杆扒扒的榫眼内,并把后者捆扎到两正身上连接和稳固两正身,分散主柱的承重力;减少机车上提井下钻具或提卤工具的震动力;连接剪使天车形成多个三角形,以稳固天车 倒 挂与正身、支杆一样,主要由脚子料、娃娃料(担担料)和倒拢料组成井架后支腿,置于两正身之间机车方向(后井场),与支杆相对,其倒拢顶端榫头嵌入倒挂扒扒的榫眼内支撑两正身,分散两主柱的承重力,尤其制衡在动力推出入井工具时候的牵引力而稳固天车 倒挂扒扒一根较大的圆杉木,长度三四米、五六米不等,须与各柱之间的跨度成正比,并在中间偏左或偏右(错开井口位置)凿一个斜度为25°左右的榫眼(也非正孔),或者也可以不凿榫眼一般安放于天车总高度65%左右的位置,即天箍头下3~4米处,把倒挂倒拢的榫头嵌入倒挂扒扒的榫眼内,并把倒挂扒扒两端分别捆扎于两正身上;如倒挂扒扒无榫眼,就直接把倒挂倒拢捆扎于倒挂扒扒上(俗称“晾倒拢”)连接和稳固两正身,分散主柱的承重力;减少机车下放井下钻具或提卤工具的震动力;连接剪使天车形成多个三角形,以稳固天车 横 穿一根完整、长9~10米左右的伸直圆杉木(具体长度需要根据天车的总高度和两正身之间的实际距离而定)正身在增加高度的过程中,需添加横穿来连接两正身,并于机车方向进行捆扎(俗称“穿走外”);随着正身高度的增加,穿与穿之间相隔的距离越近,通常一穿离地面有八九米,而二穿离一穿只有七八米,三穿离二穿则只有五六米。以此类推,天车高度越高,横穿就越密集,且自身长度也越短,从而形成天车的“A”字形状连接两正身,与剪形成多个三角形,加强两正身及整座天车的稳定性
名 称主要材料位 置主要功能 顺 穿一根完整、长10~12米的伸直圆杉木,(具体的长度需根据天车的总高度和两正身之间的实际距离而定)在支杆、倒挂升高的过程中,需添加顺穿来连接两者,并将其两端分别捆扎于支杆和倒挂上;与横穿一样,天车高度越高,顺穿越密集,自身的长度也越短,且与横穿形成“十”字杠,但其数量通常少于横穿连接支杆和倒挂,加强两者及整座天车连为一体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剪一根长约8米的杉木圆木从支杆外方向,分别连接支杆和两正身使正身与倒挂、支杆连为一体,支持支杆以稳固天车 剪刀架两根分别长约8米的杉木圆木从支杆内方向,一根圆木连接支杆到左正身,另一根圆木连接支杆到右正身,且捆扎井口方向,形成如剪状的“V”字(俗称“剪走内”)两根圆木形成剪刀形状,使正身与倒挂、支杆连接为一体,支持支杆以加固天车 扳杆子四根长度3.5~5米左右、直径0.15~0.2米左右的伸直小杉木,分别两根一组进行捆扎两组扳杆子的下部分别附着在两正身,并且其中下部捆扎于两正身柱上,而其底端则捆扎在支杆扒扒上用于提推辊子 圐圙① 棒一根长约1.2~1.5米、直径约0.2米左右的小杉木置于两组扳杆子顶部,并横向连接之,与两组扳杆子和天箍头形成矩形状用于连接和稳固扳杆子 矮神子两根长五六米、较大的硬质圆杉木,一般比碓架圆木料稍长一点以井眼为中心,将其竖放于两正身之间,并在其上端开凿用于置放啄井辊子的凹形槽沟(俗称“鸦雀口”),然后在两根矮神子木料的顶部,用一根穿料使其和两正身连接成一条线,并在井口对面(车房方向)分别用一根撑料(俗称“撑杆”)支撑两根矮神子,再将矮神子和撑杆的中下部分别捆扎于天车锁脚环②、碓架的锁脚环③ 和腰环④ 上用于井下钻井或处理事故时安置啄井辊子 碓架(踩架)由两根2~4米和两根4~6米长的硬质圆木料(俗称“杂料”)组成;在两根稍长圆木料的正面和侧面的中、下部各凿一个榫眼,而在两根较短圆木料的正面和侧面的顶部、下部各凿一个榫眼,即每根木料的正面和侧面均有两个榫眼(也可以根据盐井的深度、碓架的高度而凿三个及以上的榫眼)在支杆方向离井口一两米处,挖坑、填石头,然后把两根更长的硬质圆木料竖放于石头上,再以同样方式在距离两三米或三四米远处竖放另外两根更短的圆木料,使四根圆木柱形成方形;通过四根圆木料上的榫眼,使用穿料把它们从正面、侧面以及上、中、下部都连接成长方形,并在最上面的长方形中间安装一根圆杉木(即碓板),其较大的一端朝着井口,称为碓头,并在碓头下方安装锉头,便于凿井便于劳动者使用冲击式顿钻技艺凿井、钻井
名 称主要材料位 置主要功能 风 篾(绷绳)过去通常是用黄竹外青皮经捻成股,再合股捻为绳(俗称“尾索”“篾索”),后来逐渐改为钢绳从天车由高到低牵出系于地面的牵绳(竹篾或钢质绷绳);风篾从天车牵系于地面的角度是45°;从下到上分别是腰风风篾(头层风篾)、二层风篾、三层或以上各层风篾、顶子风篾、箍头风篾(也叫“六大堂”风篾,夹板风篾等;也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不同位置和方向,分为前大面风篾(正身前面)、后大面风篾(正身后面)、夹索风篾(两正身的腹部牵出的风篾交叉系于地面风篾桩)、丁头风篾(也叫撕索风篾,正身侧面)、横风篾(支杆、倒挂侧面)、背樑筋风篾(大车方向、支杆正面一、二穿以上)、飞蛾风篾(也叫提兜须风篾,井口方向、倒挂正面二穿以上)等从各个不同方向牵引天车,达到稳固整座天车的目的,并调整天辊子与井口的垂直度 风篾桩(绷绳桩)大概1米长、0.5米宽的砣石(俗称“六牛石”),加上一根1米左右的圆木,再辅以石灰浆或者水泥制作而成;现在也可用圆钢加上混凝土制作用砣石堆砌,形成斜孔,继续往上堆砌三四层砣石,可用石灰浆或水泥粘固,形成1米以上的金字塔状,再把圆木穿入斜孔中并楔紧,然后把不同层级的风篾从不同层级的砣石孔中系结到圆木上;现代则挖长1.5~2米、宽1.4~1.6米、高1米的坑,并在坑的中后部插入直径40~50毫米的门字架或斜插直径70多毫米的圆钢,再用混凝土浇筑固定,露出门字架150~200毫米,或钢桩500毫米用于在地面上拉系各路风篾,增加其稳固程度 楔 子长0.25~0.35米、零碎的杉木料,通常被削成三角形状整座天车各类规格木料间的间隙处和箍箍丝捆扎处填充木料间的间隙,并用于固紧捆扎天车的箍箍丝,不仅牢固整座天车,也是辊工上下天车的“道路” 车心(绞木)一根长2米左右,直径0.5~0.7米的大圆木,从上到下凿满榫眼竖立安装在机车方向,距离井口10米以上位置通常由人力推动,用于起料和空中“运输”,即提推在建造整座天车过程中所需的脚子料、娃娃料,以及天箍头、天夹板和天辊子等 大车由上百根硬质料嵌入车心的榫眼,辅以风篾,使之翘成一个直径7~8米的大型、多层木质圆轮安装在支杆方向,离井口15~25米左右,与天、地辊子形成“三点一线”其上缠绕篾索或钢绳,用以起下钻井、修治井工具和汲卤;后来被蒸汽机、电车和铁质卷扬机替代 万年桩两根长约两三米的大圆木,每根顶部凿有榫头,下方为地平面把两根万年桩顶部的榫头嵌入地箍头两端的榫眼内支撑地箍头 撑 石长约两三米或三四米不等的大长条石或圆木置放于地箍头上面的两个万年桩相对方向,即在前后两方撑住地箍头的两端稳固地箍头 吊 石50公斤以上的大坨石上端开眼并穿篾索或钢绳悬吊在万年桩上稳固地箍头,并支撑和固定地辊子 辊把子圆硬木质或钢质圆形轴置放于天、地辊子的中心辊子的承重点和滑动轴
名 称主要材料位 置主要功能 夹板座用铸铁做成,分上下座,即上座有凹槽,下座为直板分上下座,即上座凹槽内放辊把子,下座放箍头天、地辊轴和箍头的承座 轴承(灰盖子)与夹板座大小一样的铁质盖子盖于地辊子的不士之上防止辊轴跳槽和灰尘进入、润滑油溢出 布 士(轴 瓦)长0.3米、宽0.2米、高0.15米左右铜料版,中部是凹形、半圆状的滑动座使用一块不士置于天夹板的凹形座内;使用两块不士置于地夹板的凹形座内,上下罩住辊把子,形成一个整圆,并用灰盖子压住之,再用钢丝捆扎助滑,易更换,防磨伤凹形滑动座 油 圈(护油圈)“O”形胶圈座辊子凹形座内润滑油上防润滑油溢出
天车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和实物图如下:
图一 天车主要结构示意图
1.圐圙棒 2.扳杆子 3.天辊子 4.天夹板5.天箍头 6.丁头 7.飞蛾 8.支杆扒扒9.腰风 10.倒挂扒扒 11.剪刀架 12.横穿 13.左正身 14.倒挂 15.支杆 16.右正身17.顺穿 18.箍箍和楔子
图二 天车主要结构实物图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情况下,卤水的储量越丰富,盐井深度越深,天车就越高。比如,每筒卤水在50余公斤的井,需12~15米高的天车;100公斤左右的井则需20~24米高的天车;而每筒达到150公斤左右卤水的井,天车通常42~45米高①。1920年以前,盐井属于小口径,直径不超过200毫米,天车高度一般不超过30米。至1949年,大安区大文堡三升井的天车达到74米,到1959年达德井的天车则创立了113.4米的高度,同年沅海井又创立了117米高的天车②。
同时,随着天车技艺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天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主要有独脚天车和多脚天车,独脚即只有一条“腿”,就是一根圆柱;而多脚就是有多条“腿”、多根圆柱,包括三脚、四脚、六脚、八脚、十二脚、十四脚和十六脚等。随着天车脚数的增加,也需要相应增加天辊子,一般十二脚天车需要3个天辊子。最为奇特的是独脚天车,通常30多米高,圆柱直径1米左右,离井口3~4米,倾斜度为80度,似一座斜塔。据老辊工们介绍,上世纪60年代在自贡曾有3个独脚天车,且都在贡井的青岗林,但现在无一存留下来。
天车的制作技艺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创举和巧夺天工的奇迹①,其主要制作流程如下:
(一)准备工作
1. 人员:包括技术员、辊工、勤杂工和木工。
2. 材料:首先是建造天车的各种规格的杉木,包括脚子料、娃娃料(担担料)、倒拢、填箱料、穿、剪、十字杆、羊耳木、天辊子、地辊子、天夹板、地夹板、天箍头、假箍头;其次是建造天车的各类配备、辅助材料,包括钢绳、麻绳、楔子、风篾绳、麻润子(散麻捻成的绳)、滑轮、夹头、葫芦、箍箍丝、箩筐、劳保用品(千层底布鞋、背带衣裤、围腰、打裹裙、安全绳、藤帽等)等。
3. 设施:各天车脚的基础修砌(即地面用砣石堆砌)、各风篾桩的修砌(石头、石碓或水泥浇筑)、车心(绞木)、上丝(俗称“过江丝”②)等。
4. 交通:公路和车辆的准备与开通等。其中,地面车心须在制作天车前安装好,且不能使用现代起重设备取代,是因其速度慢,便于把握木料运输的速度而提高安全性。
(二)放线(定向)
即按照卤井的位置、所处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实物的情况等,测定井口、地辊子、机车中心垂直的走向和位置,并且需保持井口、地辊子、机车“三点一线”,再根据天车的设计高度来确定井口前后左右“四大柱”(也称“四大架”,即天车两正身、倒挂和支杆)的放置位置。
井场方向的称谓如下:放置倒挂、地辊子和机车房位置的方向为后大面或后井场,也是系拉“后大面”风篾的位置,而其对应的方向为前大面或前井场,是放置支杆和系拉“前大面”风篾的位置,随后左右两方自然也被确立下来,是系拉丁头风篾的地方。其制作数据规范如表二。
表二 天车“四大柱”制作规范数据表③单位:米
正柱高度正柱跨度前支杆与井口距离后支杆与井口距离风篾桩与井口距离地辊子与井口距离绞车与井口距 离备 注 100141510.517017.545一般可加设第二正柱和第二前后支杆而不加天车柱的脚数;天车高度越高,两正脚间、支直与倒挂间的距离就越远 60121271001440 3088.55601030
(三)天车建造程序
1.开大红。通常在正式开工之前,于竖立正身的位置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在辊工负责人向辊工们交代整个建造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后,由天车制作的掌门人宰杀一只公鸡,并倒提脖颈流血的鸡身绕盐井口及天车脚范围走一圈。辊工们是想借这种仪式来祭拜井神、祈平安,也祈求井主财源滚滚。
2.立正身。
(1)立擎天柱。该工序步骤如下:第一步,以一根长约10米的杉木圆木作为正身的第一根脚子料,即“擎天柱”,并在其上分段捆扎麻绳箍箍,再加楔子楔紧,作为辊工攀爬的“起路”或者扶手;第二步,在其顶端系套四方风篾;第三步,在井口方站立一二十人,其他三个方向各站立二三人,然后同时呼口号“一二三,起”或“好重啊”,以人力把擎天柱从地上抬升、拉直、竖立(另外,早期人们也使用“倒牵牛”方式①来立擎天柱);第四步,把四方风篾系牢于风篾桩上;第五步,以同样方式竖立另一根擎天柱;第六步,在两擎天柱底部捆扎上、下两根整木料(穿料),俗称“锁脚环”,并在其中间位置安装地滑轮;第七步,把车心丝穿过地滑辊,俗称“过江丝”;第八步,在擎天柱顶部安装天滑轮;第九步,通过车心和两个滑轮的作用,起推第一道穿料,并将其两端分别捆扎于两擎天柱上。
(2)推、捆第一层的部分料。通过车心和擎天柱上天滑轮,提推脚子料和娃娃料,并且使用麻绳,先把两根娃娃料分别从擎天柱背部和腹部进行捆扎,再围绕擎天柱把脚子料和娃娃料相间、逐根捆扎,其中脚子料要杵地面,而娃娃料不接触地面,只是附着在脚子料上即可。当第一层形成门板形状后,则进入第二层料的操作,天滑轮也随之升高而挂在娃娃料上。
(3)推、捆第二层部分料。以相同方式和方法提推、捆扎第二层料②,并要注意先捆扎娃娃料的榫头处,然后再捆扎料尖子;同时,在离一穿七八米高度处刹二穿,以及在该穿料上牵拉临时大面风篾;另外,在高过该穿半人处套钢绳,两端分别系于两正身上,俗称“晃索”,既可以做辊工扶手,又可防止天车开裂。同样,当第二层形成门板形状后,则进入第三层料的操作。
(4)推、捆扎第三层及以上各层的部分料。以相同方式和方法提推、捆扎第三层及以上各层料,直至天车顶部,以及在每一层适当的高度刹穿和牵拉临时大面风篾,其中穿的位置要与天车总高度相匹配,且越往高处越密集,穿的长度也越短,从而使整座天车形成下大上小(俗称“下大上收”)的“A”字形状。
(5)上倒拢。用车心和滑轮把两根倒拢分别上推到两正身的顶部,并用麻绳将其从下到上分别捆扎于左正身顶部的背脊处,同时把两根整倒拢料捆扎于两正身内部,而且两倒拢的榫头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
(6)推、捆第一层到最顶层的另一部分料。仍以相同方式和方法提推、捆扎第一层到最顶层的另一部分料,而拱成大半圆状后,再使用索子将其拉扯成圆形,使之总体上呈外圆中空的圆柱状,两正身则基本成形。
(7)系拉正式风篾。只需把立正身过程中牵拉的临时风篾,或调整到两正身上相应位置捆扎,或使之牢固于风篾桩上,而成为正式风篾。
(8)打皮箍。从两正身下部往上砍掉或撤除之前的麻绳箍箍即“毛箍”,或添加填箱料等,并用斧头柄或铁撬手对圆木桩拨正、箍圆,打紧实,使整个正身更加稳固,也更显美观。
(9)清箍箍。按照每距0.55米捆扎一道箍的规范原则(俗称“一人三道箍”),从下到上捆扎篾索或钢绳箍箍,并加楔子打紧,直至箍完两正身为止。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风篾,使之更加牢固。
(10)编“8”字索。在倒拢标头下方1米左右的位置,用一根麻绳编织成“8”形状连接两正身,用于提推扳杆子。
(11)捆扎扳杆子。在支杆方向,于两正身顶部下面1.5~1.8米位置,把两组扳杆子分别捆扎于两个正身柱的上部,其高度通常要超出正身顶端2米左右,而其底部杵在假箍头上并捆扎于其上。然后,将一根被称为“圐圙棒”的短木木料的两端分别捆扎于两组扳杆子的顶部,使之连接为一体,再加楔子打紧,并和天箍头一道在天车的最高点形成一个矩形状。
(12)推、捆假箍头。用车心推假箍头至两正身上部,如果假箍头榫帮位置正好和两正身倒拢榫头符合,则将其捆扎在两正身的倒拢榫头上;如果不符合,则须通过风篾分开或收拢(俗称“撕夹”)来调节两正身间的距离,直至假箍头榫帮位置和两正身倒拢榫头相和,能够进行捆扎,而成为安装天箍头时的比照。
(13)安装天箍头。首先,在两组扳杆子上分别悬挂一定滑轮,穿麻绳,其中一个滑轮的一头套车心,另一头套天箍头的一端;另一滑轮的一头由地面的辊工手握于掌,以便收绳,另一头则套天箍头另一端;第二步,人力推动车心,上推天箍头到正身顶部,直到车心方的箍头端高于倒拢榫头,并稳定车心;第三步,人力拉箍头的另一端吊绳,两绳相互配合,直至天箍头两端保持平行;第四步,确定天箍头榫眼与倒拢榫头的方向,然后通过车心和人力共同作用,使箍头榫眼逐渐嵌入倒拢榫头,俗称“落位”。最后,砍掉或拆除假箍头。
(14)拉“六大堂”风篾。在天箍头两端的前面和后面各拉两根5×7股和7×7股规格的钢绳风篾(即“前大面”风篾和“后大面”风篾),以及在两箍头两端端头上分别拉两根5×7股和7×7股规格的钢绳风篾(即“丁头”风篾),一共12股,俗称“六大堂”风篾,也称为“上帽子”层风篾,意指其为整座天车中最高的一层风篾。
(15)安装天夹板。先把两块天夹板推到天箍头所在位置,将其底部的榫头分别嵌入天箍头两端的榫眼内,并加楔子稳固。若为钢质天夹板,则用螺栓夹头稳固于天箍头上,如果出现天箍头平面不平整的情况,须用硬质木料做成的“天平楔子”垫平,以免出现天辊子受力不均的情况。
(16)安装天辊子。上推天辊子,置其于两天夹板中间,再将其轴承的两端分别嵌入两天夹板中心的榫眼内。如果是多脚天车,需要安装两个甚至多个天辊子的话,则以相同的方式先安装两个或者多个箍头,以及相应安装两副或者多副天夹板。增加天辊子主要是为了节约入井工具的倒换时间,提高盐井的提卤能力。
(17)推、捆支杆扒扒。提推支杆扒扒至天箍头下方约1.5米处,将其捆扎于两正身上。
(18)推、捆倒挂扒扒。提推倒挂扒扒,在天箍头下3~4米处,将其捆扎于两正身上。
3. 立支杆。
(1)起顺穿。使用车心和滑轮把一根10多米长的穿料,提推到第一道横穿位置,由站立于该横穿之上的辊工调整好顺穿的方向后,在稍微偏离横穿正中心的位置把两穿进行“十”字形放置,再用白棕麻绳捆扎牢实,形成“十”字杆。
(2)起天梁索子。即使用一根钢丝制成的钢绳或白棕绳(俗称“天梁索子”),将其一端绕在二穿或三穿上,并系于天车正身上,而将其另一端系于顺穿的顶部(小的一头),以助于顺穿的稳定和平衡,而便于辊工站在顺穿上面捆料。
(3)起支杆的第一根料。起推一根10来米长的脚子料至顺穿处,由站在顺穿上的辊工将其上端捆扎于顺穿上,而其下端杵地面。
(4)推、捆支杆料。捆扎好第一根脚子料后,以与推、捆正身各层料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一样,完成整个支杆料的推、捆工作,并在横穿相应位置加添顺穿,捆“十”字杆,以及系拉临时风篾等。
(5)系拉正式风篾、打皮箍和清箍箍等。完成支竿料的推、捆后,系拉正式风篾、打皮箍和清箍箍等程序和方法都与立正身相同,使其最后成为中空外圆、较为美观的圆柱体。
(6)添加“剪”和“剪刀架”。在接近每一道穿的位置,添加“剪”,即从支杆外方向,分别连接支杆和左正身或右正身;在支杆每10米左右的高度,添加“剪刀架”,即从其内方向,一根圆木连接支杆到左正身,另一根圆木连接支杆到右正身,且捆扎于井口方向,形成如剪状的“V”字(俗称“剪走内”)。一般说来,30米左右的天车须有四五道“剪”和两三道“剪刀架”。
4. 立倒挂。与立支杆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基本相同,只是因前面已经立好了三根主柱而使这一道工序更为简单一些,系拉风篾是其最后环节。先牵拉倒挂侧面的风篾,即横风篾,再从井口方向牵拉倒挂正面二穿以上风篾,俗称“飞蛾”风篾,也被辊工们称为“提兜须”风篾。
5. 调整风篾。建好四大柱以后,需对整座天车各方向的各路风篾再次进行调整,或长度,或高度,或数量,或与地面的倾斜度等,须调整到规范要求,包括地面风篾桩离天车的距离与天车高度的比例通常是1:1.1~1:1.15。同时,还可根据需要,在各柱体的不同位置和天车的各个方向牵拉风篾,总体上使天车达到各方受力均匀、向正,从而进一步增强天车的稳固性和美观度。
6. 调整穿和剪的位置。调整好风篾后,要进行挪穿、挪剪和“锯头”①等工作,使天车质量进一步达到技术规范要求,也更加地稳固和美观。
7. 安装地面设施。一般在机车方距井口10~15米处安装地箍头和地辊子,而在地辊子后7~10米处安装钢绳胎辊(胎承运行钢绳以便机车卷筒排丝),再在胎辊后10~15米处安装木质大车②,便基本完成了盐井钻修井和提卤生产的主要设备。
以上是以四脚天车作为范例进行操作的,如果是建造独脚、三脚、六脚、十四脚甚至十六脚天车,其制作原理、流程和方法都基本一样,只是要根据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高度进行适当调节而已。同时,因种类和高度的差别,一座天车所需杉木料从一两百根到三四千根不等,所需木楔子数量也从数千到上万个不等。另外,长期以来,在天车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安全绳是辊工自己用九股竹篾编制而成的,直到近代钢丝问世以后,才在每股篾绳中添加了一根钢丝以加强安全保障,这也算得上手工技术的一个奇迹。
自贡天车作为近两千年盐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见证者和重要贡献者,它的建造技术独特,举世无双,既符合建筑学、力学、几何学、数学和物理学的科学原理,而且是在没有公式计算、没有图纸设计、没有资料参考和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仅靠人力手工和“师带徒”的面授方式制作而成。这一人类史上的创举及其所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堪称我国及世界盐业科技史上的瑰宝,甚至被认为“超过了建造长城和运河的潜力”③,然而,随着盐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天车及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而且辊工这一特殊职业也日渐退出盐业历史的舞台。需要引起学界及社会各界重视的是,天车作为盐都的标志和象征,其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已俨然成为这座城市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盐都人民的骄傲和精神动力,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④,是我国工业遗产和特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所蕴含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弘扬。故应把保护和传承天车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特色优秀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也应把辊工纳入保护的范围,以真正传承、发展和创新其既作为物质形态遗产的独一特色,又作为非物质形态遗产的生命特性。
在本课题和该文的实地考察、调研和资料搜集中,得到了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市文化局、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及技术部肖永明工程师和龙树田等辊工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王放兰)
The Study on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Wooden Derrick in Zigong
Wan Jiqiong Wang Hong Fan Guangjie
Tian Che(wooden derrick)in Zigong is one of the most technological rarit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salt capital. Its building process is specially unique in the world, which conforms to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e, mechanics, geometry,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Moreover, it is only made by hand and learnt by the approach of “master worker teaching apprentice” face to face without any drawing
or modern tools. So,this human pioneering undertaking is worthy of more research a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s. Additionally, to promote and inherent the excellent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firmly, protecting Zigong Tian che(wooden derrick)and its workers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of China’s characteristic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ian che(wooden derrick); building process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heritage
A
1003—9864(2015)04—0064—12
TD223
万吉琼(1970-),女,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副教授。
王 红(1968-),女,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副教授。
范光杰(1971-),男,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副教授。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编号:YWH12-05)、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编号:MJ15-10)、自贡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编号:2012R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李平毅.四川自贡盐业古建筑景观现状及景观设计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8.
② 林元雄,宋良曦,钟长永,等.中国井盐科技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3.
①③ 林元雄,宋良曦,钟长永,等.中国井盐科技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14.
② 李芝.李氏族谱:卷九·果育君传[Z].(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藏).
④ 吴鼎立.自流井风物名实说[J].井盐史通讯,1984(1):72.
⑤ 丁宝桢.四川盐法志:卷二·井盐图说 [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① 圐圙:音:kū lüè。
② 立好两擎天柱后,在其底部使用两根穿料上、下相距半米左右连接之,使其稳固,待天车成形后再把两根穿料两端分别捆扎到两正身上,俗称天车的锁脚环。
③ 在四根碓架木最底部通过榫眼四方连接的穿料,俗称锁脚环。
④ 在四根碓架木中部通过榫眼连接四方的穿料,俗称腰环。
① 林元雄,宋良曦,钟长永,等.中国井盐科技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15.
② 以上数据由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工程技术部提供。
① 杨自荣,詹怀香.盐都的天车[J].井矿盐科技,1984(5):34.
② 在绞木上缠绕篾绳或钢绳, 用于连接辊子和起套木料.
③ 此表数据由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工程技术部提供。
① 在擎天柱顶端安装一个定滑轮,穿钢绳,一头与车心连接,另一头牵至地面准备套木料;在井口前方适当位置安装另一个定滑轮,穿钢绳,一头套在擎天柱根部,另一头牵穿过该固定滑轮的轮后,套在车心方由人掌握;把人力分配到四方风篾和背绳处,推动车心,启动擎天柱,通过滑轮作用,将擎天柱上部逐渐升高,而人力逐步收紧车心方向的风篾,并逐步拉动绳子带动定滑轮反方向的拉绳移动擎天柱的根部,使得擎天柱逐渐被拉到直立的位置,这一过程盐场上俗称“倒牵牛”。
② 第二层及以上各层料皆为娃娃料,也称担担料,而没有脚子料了。
① 锯掉穿、剪两端过长的端头。
② 动力为牛推,但后来被蒸汽机、电车、卷扬机等代替。
③ 弗吉尔·哈特.自流井考察记[J].梁鹰,译.盐业史研究,1991(4):32.
④ 游建军,康珺. 井盐文化:自贡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