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王 宾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中国科普人才发展调查与预测
李群1,王宾2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摘要:本文以中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在认真梳理当前科普人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比一般灰色模型预测精度更精确的L-Q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14—2020年的科普人才数量,结果显示,如果按现有科普人才增长速度计算,中国科普人才队伍仍存在很大缺口。并对比国外科普建设现状,针对国内科普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L-Q灰色预测模型
1中国科普人才发展现状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将科普人才定义为“从事科普事业或专业性工作的、具有一定专门知识的劳动者”。因此,科普人才从本质上讲,首先应是一名劳动者,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能在普及科学知识及传播科学思想中发挥优势;其次,应具有借助传统或新兴媒介,将所掌握的相关理念传播给公众的能力。
(1)科普人员构成。科普人才队伍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以及志愿者队伍,是科普活动的推动者及执行者。据《中国科普统计年鉴2013》显示,截止2013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7.82万人,比2012年增加1.04%;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54人,比2012年增加了0.08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4.23万人,兼职人员173.59万人,分别占科普人员总数的12.25%和87.75%;而注册科普志愿者337.28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83.67万人。
(2)性别比例。截至2013年底,中国女性科普人员达74.41万人,所占比重上升为37.62%,并表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女性科普人员在科普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普队伍男女比例不平衡状态有所缓解。
(3)学历分布。截至2012年底,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达98.48万人,占科普人数总数的50.30%。其中,科普专职人员达到13.34万人,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57.71%。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有效弥补了过去科普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科学思想不深入的缺陷。
(4)地区分布。中国科普人才存在城乡差别,且地区分布不平衡。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农村科普人员75.11万人,占科普人员数的37.97%。表1数据显示,农村科普人员呈不断增长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中国农村科普相对滞后的局面,提升农村地区的科学普及力度。
表1 2006—2013年中国农村科普人员总数
注:数据来源于科技部历年《中国科普统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和数据资料。
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素质人才集聚,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条件。但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科普工作发展相对落后,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截至2012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科普人员数分别为77.53万人、56.68万人和61.58万人,东部地区各类科普人员数占全国的39.6%,较以往年份相比较有所提升,而中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澳大利亚于1993年就举办了首届“澳大利亚科学节”,共有7万名访问者参与了65项活动;此后每届科学节均得到公众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效果;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培养了众多具有科学背景及科技传播技能的硕士以上专业人才,以服务于科普工作[1];
美国每年举行“美国公众科学节”“美国科学与工程节”等活动,其中,“美国公众科学节”由美国科学促进会举办,有近300多个分支机构和超过14万的会员,其每年召开的年会吸引包括学术带头人及政策制定者在内的大约5000人参加;而2014年第三届“美国科学与工程节”共举办3000多项体验活动,100多场舞台互动表演,吸引民公近百万人次;
已有170多年历史的“英国科学节”,每年邀请英国及海外4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遍布英国1600多家科技博物馆;2014年的“伦敦科技周”吸引了金融高科技、创意科技及游戏产业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举办活动200多项,超过3万人参加;
俄罗斯则每年度举办“全俄科学节”,2013年,第8届全俄科学节在俄罗斯70多个地区举办,开展2000多场活动,其中仅在俄罗斯就举行1500多场,包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进行专场讲座,共40万人次参与,该活动已经成为俄罗斯民众走进科学的重要平台。
由此可见,国外发达国家通过开展科普活动,有效培养了大批科普人才队伍,吸引了更多民众关注科普发展动态,这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具有巨大作用。
公民科学素质是体现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公民对待科学的态度趋于理性,1992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仅为0.3%,而2010年已经达到3.2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质水平的比例就达到4%,1991年,日本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2000年,美国更是高达17%[2]。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不仅是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2中国科普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专职科普人才队伍数量不足且水平不高,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专职人员数量不足导致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原创与设计水平较低,很难有效推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兼职人员不稳定使得整体队伍建设存在很大隐患,不能满足公众对科普的认知需求。科普志愿者数量欠缺,广大科技工作者及高素质人员乐于从事科普志愿服务的人数较少等因素,也制约了科普工作开展。
其次,科普人才队伍地区分布不平衡。数据显示,无论是科普基础设施,还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存在许多先天优势及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科普工作始终落后于东部较发达省份,不利于科普事业的区域协调。
中国科普人才队伍中,专职从事科普创作的人才极为紧缺;且现有科普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科普图书、原创科普产品较少,不能有力支撑科普事业发展,创新性不足使得中国科普工作很难满足公民对科学素质的需求。
此外,科普公众受体制影响,部分科普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懒惰作风,对科普建设热情不够。同时,尽管全国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总数逐年递增,但是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深入。
完善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加快科普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早已开设“地球与环境科学新闻”的双硕士学位课程,而伦敦大学下属的4个学院也开设科学传播相关课程,日本文部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则成立专门的研究生院培养科普人才[3]。但是,在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科技传播与普及尚未成为独立专业进行招生,造成了本科阶段的人才断层,虽然科普研究生教育已展开,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此外,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了公民对知识了解的片面性,在科学知识的把握及科学精神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由于高校培养出的科普人才从事科普工作数量较少,加之每年科普岗位的需求不足,企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部分科普专业的毕业生未能找到对口工作,挫败了学生报考科普相关专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普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强,部分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科普创作的新产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另外,科普工作多分布在科研单位或事业单位,而现有科普工作的评价多重视数量,对实施效果未进行明确界定,所创作的科普产品也未能作为职称评定、任用提拔的相关依据,从而使得科普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专职科普创作人才短缺。
3中国科普人才发展预测
《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国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科普人才总量至少比2010年翻一番,全国科普人才总量达到400万人,专职50万人,兼职350万人(含注册科普志愿者220万人)。而2013年中国科普人才不足200万,由此表明,目前中国对于科普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本文在现有科普人才数据(见表2)基础上,力求通过模型预测,得到未来几年按现有增长速度发展的人才供给量,对比科普人才需求量之间的差距,找寻人才队伍建设缺口,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表2 2008—2013年中国科普人才情况 单位:万人
注:数据来源于科技部历年《中国科普统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和数据资料。
GM(1,1)模型由一个只含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构成的模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其运算步骤如下:
设有变量x(0)的原始数据列:
用AGO生成一阶累加生成模块x(1):
由一阶灰色模块x(1)构成的微分方程:
可得:
写成离散型,得:
其中:
按上述两个指标预测等级划分为四等,见表3。
表3 指标预测等级划分
表4 对数函数变换处理后数据
步骤2:利用GM(1,1)对表4数据预测,并得表5;
① 根据表4数据,得到各自预测模型为式(1)—式(4):
x(t+1)=818.502001e0.002777t+816.227993
(1)
x(t+1)=-0.039612e-0.553252t+0.047373
(2)
x(t+1)=720.732796e0.003112t+718.489728
(3)
x(t+1)=150.080553e0.015014t+147.997060
(4)
② 同时得到各自预测模型的后验差比值C与小误差概率P,见表6。
表6 各模型后验差比值C与小误差概率P
由表6所示,各模型P值对应预测结果合格。其中,模型2、4的C值均小于0.45表示合格,表明预测效果良好,而模型1、3的C值对应勉强,预测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表7 2014—2020年科普各类人才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按2008—2013年科普人才增长速度计算,尽管到2020年各类科普人才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与《纲要》提出的目标仍有很大缺口,2020年中国科普人才不足250万人(见表7),与400万人的规划还有近150万的缺口,科普专职人员距50万人的规划仅达到了一半数量,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的紧迫性。
4中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加大对科普专职人员的培养力度;同时,在科普兼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保质又要保量,协调专兼职人员队伍;积极发挥科普志愿者的优良作风,使志愿者积极投身于最需要科学知识普及的区域,做好科普人才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科普工作。
鼓励国内优秀科学家参与科普活动。英国各研究理事会将每年两次进行集中征集科学家开展科普项目活动申请,邀请科学家参与科普宣传;而德国科学家也积极参与每年召开的“科学长夜”活动。因此,中国有必要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引导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的热情。
着重从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及后续教育环节上努力,培养机制为科普人才提供智力保障,激励机制调动了科普人才展现价值的积极性,而后续教育环节则激发了科普人才探索精神,只有三个体制统一协调,才能留得住人才,为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1)人才培养环节:积极推动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科技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加快科普相关专业设置,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将科普作为选修专业,扩大科普专业在高校的影响力。在已经开设科普类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及科研机构,除保持现有培养体系外,创新培养思路,打造更具中国科普特色的高素质、原创能力的人才队伍[5]。
(2)人才激励环节:适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估考核机制,将科普工作者的表现及成果,纳入最终的职称评定或聘任上,对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者予以表彰,惩处工作懈怠者,形成严格的奖惩体制,激发科普工作人员的热情。
(3)后续教育环节:各级科技部门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教育,提高科普人才终生学习的能力。
中西部地区既要争取国家对地方科普事业的扶持计划,又要强化内部人才建设,注重科普人才培养,平衡科普资源分布。
同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稳步提高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构建青少年科普教育有力平台,为科普事业积蓄力量;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应积极争取资金,改善农村科普落后局面,因地适宜开展相关科普活动;城镇劳动者应借助便利的区位优势,提高科普场馆利用效率,搭建社区科普工作平台,发挥社区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基础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积极参与科普学习,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能力,营造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良好氛围,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屈昊.澳大利亚科学节对我国科技活动周的启示[J].安徽科技,2009,(10):53-54.
[2]许佳军,李群,肖健,王旭彤,汤乐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抽样与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43(11):139-145.
[3]刘民朝,刘斌.中国电视科普节目研究与创新[J].电视研究,2004,(8):64-65.
[4]李群.不确定性数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任福君,张义忠.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普研究,2012,7(1):11-18.
(责任编辑谭果林)
Forecasts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ersonnel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Qun1,Wang Bin2
(1.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ersonnel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in this regard.In light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it predicts the future demand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ersonnel development based on L-Q gray forecast model from 2014 to 2012,which is more accurate than normal gray forecast model,the result reflects that there is still a huge shortfall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ersonnel development at current rate,and in the end it offers suggestions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for the problem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Science popularization personnel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s;L-Q gray forecast model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群(1961-),男,山东临清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经济预测与评价、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15-0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评价研究及其实证分析”(11BTJ015),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2014—2018年),北京市科技专项资助项目“开展北京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试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