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光,王玲玲,王选华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2.北京市文汇中学,北京 100022;3.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 100013)
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1953—2013年
曾光1,王玲玲2,王选华3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2.北京市文汇中学,北京100022;3.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100013)
摘要:文章遵循“索洛余值法”原理,采用新的方法估算要素产出弹性,利用1953—2013年的相关数据测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结论表明:现阶段物质资本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的“红利”日渐消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因此,中国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应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重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劳动者素质,保持适度规模物质资本投资以维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科技进步;劳动价值理论;贡献率
1文献研究
国内研究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如狄昂照注意到,国内学者在理解和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上较为混乱,于是提出将科技进步贡献率加以规范化的主张。他的这一观点对认识科技进步的本质很有启发。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测度科技进步贡献率上,还有一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解释影响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方面,这些学者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科技进步贡献率为中心,而将科技、教育、性别等要素加以融合,分别测度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2-13]。从最新研究成果看,曾尔曼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同C-D函数相融合,并使用斯密-杨格的分工理论来解释科技进步的内在本质,其目的是为更加全面理解科技进步的本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2实证检验
文章测算1953—2013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对重点年份及变化趋势加以分析。
文章所使用的数据来源:1952—1977年期间的GDP、GDP指数、从业人员、固定资本形成额等数据均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1952—1989年期间固定资本平减指数来自单豪杰[15];1978—2013年期间GDP、GDP指数、固定资本、劳动力数据、1990—2013年期间固定资本平减指数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年度数据,基期选用1952年。主要数据见表1。
表1 1952—2013年主要数据及要素贡献率 单位:%
续表1
续表1
表1说明,1953—2013年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8.03%,物质资本形成额年均增速为9.86%,劳动力数量年均增速为2.16%。为计算这一期间各种要素的贡献率,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为年均物耗率35.3%,劳动力平均产出弹性为64.7%。这样,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4%,由劳动力数量增加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率为17.4%,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2%。因此,在过去60年间维持中国经济增长8%的速度,物质资本的贡献超过了4成;其次是科技进步所做的贡献接近4成;排在最后的是劳动力,因其数量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7.4%。
从各个年份来看,1953—2013年期间物质资本、劳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比较,见图1。
图1 1953—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对比情况
图1表明,在1953—1960年、1977—2013年两段时期内,物质资本、劳动力以及科技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为平稳,但在1960—1976年之间,三种要素的贡献率大幅波动,尤其是物质资本贡献率波动幅度最大。这一时期内,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国民经济始终处于破坏状态,参与经济建设的劳动力数量一直波动不断,很不稳定,物质资本投资水平较低,且长期波动。因此,这些时代特殊因素决定了要素贡献率呈现“波动”特征。从具体数据看,1966—1976年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为5.2%,物质资本年均增速为5.8%,劳动力年均增速为2.7%,物质资本平均产出弹性为30.7%,劳动力平均产出弹性为69.3%。这样,10年期间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4%,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而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29.6%。所以,“文化大革命”期间,维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数量,其次是物质资本,最后的是科技进步。
为进一步考察各个发展阶段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变化特征,我们以10年为标准划分6个时期,考察每10年中国科技进步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2。
表2 分阶段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单位 %
从表2看,过去中国60年间,物质资本、劳动力以及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演变趋势并不一致。其中,因劳动力数量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降低,从第一个10年的54.8%下降到最后一个10年的2.4%,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数量增速逐渐下降,从最初10年的2.2%下降到最后一个10年的0.4%。对于物质资本来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从头10年的19.3%上升到最后10年的64.3%,考察后发现,引起物质资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GDP中物耗率逐步提升,从最初10年的27.4%上升到最后10年的45.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较为缓慢,从25.8%上升到33.3%,其主要原因,考察后发现是因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数量产生了“替代效应”,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增速降低了。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推动经济增长,60年代中期至现在,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推动。在这两个阶段,科技进步的作用发挥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两个阶段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贡献率偏低,至今中国创新驱动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3结语
一是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提高科技创新经济效益。近年来,中国科技投入力度较大。比如,2013年用于R&D的支出就达到了近1.2万亿元,占GDP比例达到2.1%,占全世界研发经费比例12%左右,进入世界前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7650万人,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科研人力资源,专利授权量达到131.3万件。这些指标表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我们将主要原因归结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没有及时应用于生产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有限。因此,政府在科技资金投入选择上,要加大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力度[16],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组织建设,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培养一批科技中介经纪人,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提升其产业化水平。
二是重视劳动力素质提升,换取逐渐消失的“劳动力红利”。由于劳动力数量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处于下降趋势,最近5年期间平均只有2%左右,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红利”接近消失。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6.9%,也一直持续处于下降趋势,而科技进步主要是由劳动力素质决定的。从要素产出弹性比较看,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要高很多,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敏感度更高,如增加同样比例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速度将比物质资本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所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路径。
三是重视物质资本的规模效应。近5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资来维持。因为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刺激计划”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并不是短期内立即大幅度降低物质资本投资,而是应当结合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水平来确定物质资本的投资规模。因此,当前中国每年保持适度规模的物质资本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过程,现阶段不能忽视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狄昂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规划化.中国科技论坛,1997,(3):37-41.
[2]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经济研究,1991,(4):8-17.
[3]周方.广义技术进步与产出增长因素分解——对“Solow余值法”的反思.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8):34-43.
[4]吴雷,曾卫明.基于索洛余值法的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30):70-73.
[5]万伟勋.关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另一种算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11):23-26.
[6]朱希刚.农业技术进步及其“七五”期间内贡献份额的测算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4,(2):2-10.
[7]朱希刚,刘延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意见.农业技术经济,1997,(1):17-23.
[8]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6,(3):4-13.
[9]徐会奇,王克稳,李辉.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解.经济科学,2011,(1):25-37.
[10]王利政等.引入无形资本因素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影响.中国科技论坛,2012,(12):30-43.
[11]朱帆等.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1990—2015.中国科技论坛,2011,(4):91-96.
[12]吴建宁,王选华.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一种新的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10-17.
[13]彭福扬,何杨,易显飞.论技术领域的性别平等.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74-78.
[14]曾尔曼.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本质.中国科技论坛,2014,(8):138-141.
[15]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16]冯晓青.科技创新体制与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完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53-57
(责任编辑刘传忠)
Contribution Rate on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1953—2013
Zeng Guang1,Wang Lingling2,Wang Xuanhua3
(1.Liaoni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ludao 125000,China;2.Wenhui Middle
School of Beijing,Beijing 100022,China;3.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Based on principles of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the paper measures factors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from 1953 to 2013 by a new method of estimating output elasticity.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at present,the physical capital is the main power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the dividend that economic growth relies on the quantity of labors has been gradually disappear,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also falling.So the task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urgent,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ffectively raise the convers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laborer quality promotion,maintaining moderate capital investment scale is able to promote a certain scale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ory of the labor value;Contribution rate
中图分类号:F04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曾光(1982-),男,辽宁阜新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政策。
收稿日期:2014-12-0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 (L14CJY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