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玲
摘 要: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二者具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两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两翼”双轮驱动下,中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同一性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P437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伊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历史和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实现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着一种递进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一体两翼双驱动”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是具体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理论总结,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质,同时赋有中国民族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丰富与发展,它体现了实践主体对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和与理论创新能力。
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诸多不同,但是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主体”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两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主体”的推动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两翼”双轮驱动下,中国不仅逐步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独创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即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征程,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重新焕发出活力与生机,并彰显出其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一体两翼双驱动”的格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双轮驱动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推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从动态的历史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根据中国实际和结合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具体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的一种相互结合、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展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相互融合的过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复杂的,不是直线的运动,而是成功与失败交织,以及与各种错误倾向特别是与教条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过程。历史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的错误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失败过程的缩影。虽然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不能直接结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果,但它对催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起到的间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因此,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都应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他们都是催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基础,都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愈来愈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成功的,成功的标志在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2]P408这些“新的东西”,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逻辑结果和理论升华,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理论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有各自的理论主题,解决不同的历史任务,但他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他们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正是这些有机的内在联系,使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不同的两个理论形态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指导当今中国攻克改革难关、实现社会转型、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其发展的逻辑结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同样,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指导,也难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结果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P39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来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及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实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客观依据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源泉。只有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为基础,才能抵制和防止教条主义,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不断满足来自实践和时代的新变化和诉求,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提炼和理论概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历史阶段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双向互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历史。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4]P6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符合恩格斯的这一基本判断,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二者是历史过程和思想过程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永无止境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一条不断向前发展的真理长河。
在思想多元化和信仰受到多方力量冲击的新形势下,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谱写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