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漏诊率及误诊率分析①

2015-02-18 05:30刘先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皮化生误诊率萎缩性

刘先明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 江油 621700)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漏诊率及误诊率分析①

刘先明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 江油 62170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方法:选取近3年胃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其中男46例,女60例,年龄48~79岁,平均(62.7±21.4)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作对比。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与内镜诊断作对比。记录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根据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内镜诊断及病理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66.7%、84.3%、33.6%、46.8%。内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依靠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高的漏诊率及误诊率,病理诊断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慢性胃炎;内镜 ;病理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癌前病变越来越受到医生的重视,而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逐年提高,但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纤维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目前较少有报道。因此本次研究拟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漏诊率及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选择

选取近3年胃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其中男46例,女60例,年龄48~79岁,平均(62.7±21.4)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

1.1.2 入选标准

(1)年龄大于18周岁,入院后临床资料完整。(2)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符合第8版实用内科学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每个研究对象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 总分≥27 分,排除认知功能损害者。

1.1.3 排除标准

(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肝炎病毒携带者,活动性感染,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消化道疾病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

1.2 方法

采用日本奥林巴斯牌电子胃镜(型号:GIF-Q260,批准文号: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00079号)对患者进行统一检查。术前患者禁食6~8h咽部麻醉,取出假牙,取左侧卧位躺于检查床上。检测顺序:(1)幽门及胃窦部以幽门为中心,调节弯角旋钮分别观察胃窦四壁,如果小弯无法全部窥视,可将胃镜沿大弯侧做反转观察。(2)胃角切迹胃角切迹(3)胃体(4)贲门及胃底部。退镜时在胃窦小弯、大弯、胃体小弯各取1块活组织送病理检查,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固定,常规HE染色。

1.3 内镜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黏膜呈颗粗状,黏膜变薄,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1.4 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1)轻度萎缩: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2)中度萎缩: 固有腺体数减少大于1/3,小于2/3。(3)重度萎缩: 固有腺体数减少大于2 /3,或消失,胃窦出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

1.5 观察指标及绘制ROC曲线

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与内镜诊断作对比。记录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根据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内镜诊断及病理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当P<0.05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66.7%、84.3%、33.6%、46.8%,见表1。

表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内镜表现对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

2.2 内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 曲线下面积比较

内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内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 曲线下面积比较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多病因综合作用的、多阶段、多基因的积累过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演变规律为“正常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已被大家所公认。随着电子胃镜的应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已明显提高,有报道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0 %~60 %。本次研究发现将胃镜下表现(1)黏膜变薄;(2)胃黏膜粗糙;(3)黏膜变薄,可见红白相间的血管时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与病理学对比后,结果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66.7%、84.3%、33.6%、46.8%。可以看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漏诊率及误诊率非常高。有学者[1]认为影响“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或单纯“胃黏膜粗糙”的因素很多,如患者年龄、体温、血红蛋白水平、Hp感染等有关,因此对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异性不高[2]。此外血管显露情况与注气量多少也密切相关,若注气过多也可导致血管显露,造成假阳性[3]。说明胃镜下发现单一胃黏膜改变,不足以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但胃镜对某种胃部病变的某些影像学有很高的诊断特异性,如国外有学者对30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发现红白相间、白相为主伴隆起糜烂及灰白色扁平隆起时特异性均达 100 % ,说明当胃镜直视下发现上述表现时可考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此外还有研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高比例发生Hp感染、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而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为癌前病变。有学者[4]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平均癌变时间为13.5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平均癌变时间为12.7年。因此胃镜下发现有上述改变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复查,及早发现早期胃癌的可能。此外胃镜发现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对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较其他表现为高。我们查阅文献,发现胃镜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的因素主要有:①胃镜的分辨率;②视觉的限制;③注气量的掌握;④活检取材深度、数量及部位[5]。

综上所述,随着内镜技术成熟,内镜在各大医院广泛使用,精确、多病灶、足够大的组织活检;可大大提高胃镜医师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水平,而与病理诊断相结合仍是提高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应立足于胃镜直视下观察与黏膜活检紧密相结合。

[1]JokinN,ParkYS.Clinicopathologcalfeaturesof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J].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 2014, 59:154 -156

[2]林三仁,于中鳞,胡品津,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比照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1,20 (3):199 -201

[3]刘勇.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分析[J].临床医学,2013,17(2):38 -39

[4]薛艳,姚炜,张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2,45 (7):599 -600

[5]AntiM,AmuzziA,GasbarriniA,etal.Importanceofchan-gesinepirhelialcellturnoverduring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ingastriccarcimogenesis[J] .Gut,2012,43:27-32

刘先明(1972~)男,四川江油人,学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病理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R573.3+2

B

1008-0104(2015)04-0118-02

2015-03-04)

猜你喜欢
皮化生误诊率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扭转坏死睾丸34例的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