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下的中国各省区建筑业生产效率测算

2015-02-18 06:29曾大林陈建国徐友全
统计与决策 2015年9期
关键词:省区建筑业均值

曾大林,陈建国 ,徐友全

(1.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2.山东建筑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济南 250014)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筑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然而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建筑业以往粗放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如何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达到绿色与节能减排的要求成为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对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大都没有考虑资源约束条件,这与现实环境不符。同时,具体到研究方法上,普遍使用的DEA模型也无法准确估计资源等要素约束下的效率评价。因此,本文拟采用S-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对中国各省区建筑效率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结果为各省建筑业发展提供建议。此外,通过S-SBM模型的深度剖析,分析中国各省区建筑业的资源冗余,以明确资源约束下2000~2011年中国各省区建筑业效率排名,再通过对比分析以找准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从而为推动中国建筑业的整体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1 模型与指标体系

1.1 S-SBM模型

SBM模型即Tone[1]提出的非径向DEA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考虑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还可以进一步测算投入要素冗余,所得结果具有参考意义,也合乎本文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对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研究的需要。在进一步考虑规模报酬可变(vrs)的情况下,本文结合SBM模型,将决策单元排除在参与集之外,形成了可变规模下的S-SBM模型。

上式中,ρi*即为对SBM进一步进行评价而得出的S-SBM效率值。当ρi*>1时,表明在现有投入水平下,减少相应比例的冗余,或者在现有产出水平下,继续加大投入还能保持有效状态;ρi*<1则表示了一种无效的状态。和则代表投入和产出的冗余量。

1.2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由Chung等[2]提出,是一种基于产出,且同时考虑资源约束条件的生产率指数,其表达式可写为:

观察(4)式最后的结果可知,t到t+1期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被分解为了技术进步率与技术效率变化之和。技术进步率测度了生产前沿面从t到t+1期的变动情况,而技术效率变化则测度了从t到t+1期中国各省区建筑业生产效率与资源约束的生产前沿面所示的最大可能产出迫近程度的变化。

1.3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为使用S-SBM模型对中国各省区的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兼顾数据的可获取性与科学性,本文选取了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以下数据构建指标体系:

①投入指标:建筑企业资产总额;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企业数量;建筑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建筑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

②输出指标:建筑业增加值;建筑企业利润总额。

数据来源:200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与2011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2 中国各省区建筑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2.1 基于S-SBM模型的静态分析

(1)建筑业生产效率变化趋势。

通过对中国31省区的建筑业相关指标使用S-SBM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测算出了各省2000~2011年的建筑业生产效率。由于所得结果较为庞杂、直接分析难以窥清全貌,本文将从建筑业生产效率的全国变化趋势与地区差异两个维度着手研究,即各年度全国的平均效率值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效率均值,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11年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统计分析

由所得结果可知,2000~2011年中国建筑业平均生产效率为0.747,没有达到有效;而从三大区域看,相应时段内东部地区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均值为0.889;西部次之,为0.708;中部再次,为0.644。根据表1可就具体趋势展开分析:①全国范围内的建筑业生产效率均值大致呈现U形走势,最低点为2003年,只有0.65,而后缓慢上升直到2008年,达到最大值0.85后开始向下回落并有小幅度波动。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造成建筑市场的波动而间接导致了效率的缺失。此外,从观察代表样本对均值偏离程度的变异系数可知:除2011年外,所有的年份都超过了30%,2002年与2009年甚至超过了40%。这显示了各省之间的建筑效率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则多由建筑业发展模式的不同所造成。在某些省份仍粗放发展的同时有的省份已经开始践行集约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②从区域划分来看,建筑业生产效率的均值明显呈现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居末位的态势。东部地区的建筑效率均值走势与全国大致相似,但波动要小,且除2002年只有0.782以外其余均在0.8以上,表明该地区的建筑业生产效率在全国范围内较高,能够比较高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建筑业生产,已初步摆脱了只求规模不讲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的走势也呈现U形,但引人注目的是2009年该地区的建筑效率均值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达到了0.855,直到次年才开始下降,与全国的形势大相径庭。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于东部与中部地区的经济外向型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程度较低,对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敏感,金融危机的影响对西部地区而言存在滞后性,因而建筑业生产效率可以保持自2004年开始的上涨态势直到2010年才开始下降。中部地区建筑效率均值的走势也保持了与全国的一致,但在除2004年以外的所有年份均低于西部,这可能是因为中部地区的建筑业规模较大,投入的资源也相对较多,但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下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金与人员,导致了效率的低下。而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工程的支持下,虽然建筑业发展较晚,规模较小,相应的投入也较少,但在发展之初就很重视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走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路线,故效率较高。③西部地区的建筑业效率虽然高于中部,但二者之间差距较小,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则很大,且这种差距在2008年与2009年被缩小后旋即又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这仍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表现出的一种非常态,一旦危机的影响归于平复,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应用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等方面所导致的差异又开始显现出来。

(2)建筑业生产效率排名。

2000~2011 年各省的建筑业生产效率按照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予以划分并计算排名,结果如表2所示。

观察表2可知,2000~2011年的综合排名中江苏、西藏、浙江、上海、北京、内蒙古、天津、辽宁、吉林、新疆位列前十,东部省市占据6席,而西部有3省区入围,中部则仅有1省。这再次表明了东部地区在建筑业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而西藏、内蒙古、新疆分居第2、6、10位则表明这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虽然建筑业不甚发达,但相对于自身的规模与技术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率。相比较而言,中部省份的建筑业生产效率水平则比较低下。在排名的中段,即11~20名的分别是福建、湖南、重庆、山东、安徽、广东、陕西、宁夏、河北与湖北十省区,其中东部有4省入围,中西部则各有3省区。以该阶段排名第一的福建省为例,其平均效率为0.802,尚未达到有效,则可知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未达到建筑业生产的最佳水平。江西、四川、山西、河南、黑龙江、海南、甘肃、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则分列排名的最后11位,其中西部省份占据6席,中部次之为4席,而东部仅有1席。经分析可知,中、西部地区各有一半的省份进入该阶段的排名,不仅说明中部地区的建筑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也说明西部地区的建筑业生产效率内部分化严重,特别是西南的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在全国居于末尾,与西藏、内蒙古、新疆的全国前列水平形成鲜明对比。再观察各五年计划间31省区的排名变化,则可知大体而言东部地区的省份变化较小,且位次都较靠前,如北京在四个时段内的排名分别为7、5、4、2,均在前十之内且保持了前进的态势;而中西部省份的名次波动则较大,体现了中西部省区在建筑业生产效率方面的剧烈变化与不断改进。

表2 2000~2011年各阶段省区建筑业生产效率排名

(3)投入冗余量及产出改进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31省区的建筑业在当前生产效率下可以做哪些改进来避免无效投入或需要追加哪些投入要素来提高生产效率,本文选择以2011年为例,考察各省区建筑业投入指标的冗余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冗余百分比=(冗余量/原投入量)*100%,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X1、X2、X3、X4、X5分别为建筑业企业资产总额、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企业数量、建筑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建筑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的投入冗余比。

表3 2011年中国各省区建筑业生产效率投入冗余百分比

冗余百分比为0时表示该种投入指标已达到最优投入量;为正值则代表减少原投入量的相应比例不会改变现有的产出水平,亦即这部分投入没有被充分利用,应当减少;为负值则意味着应该增加相应百分比的投入来换取产出达到更优的水平,优化要素组合。由此观之:①表3中建筑企业资产总额的冗余比中只有天津、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海南与新疆8省区为0,达到了最优的投入量,吉林、江苏、福建三省为负值,应追加相应的投入量,而余下的20省区都存在冗余,建筑业企业的资产没有被充分利用。②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冗余比中除福建为0,北京、天津、吉林、陕西与新疆为负外,余下的25省区皆为正值,说明中国的建筑业仍为劳动力密集产业,大多数省份的建筑业从业人员过多,没有与其他投入要素形成很好的组合,应当予以精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③在企业数量的冗余比下,只有江苏与新疆两省区达到了最优规模,内蒙古、浙江与陕西的建筑业企业数量应该增加才可以到达更优的产出水平,而其余26省区的建筑业企业数量则过多,如黑龙江、云南、青海三省的企业数量冗余比竟超过了60%。目前中国建筑业的法律环境仍需完善,企业数量过多、类型比例不当,将导致竞争加剧并扰乱市场秩序,从而企业平均利润的降低也就接影响到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提高。④建筑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冗余比中除了天津、浙江、陕西为0,吉林、江苏、西藏为负外,剩下的25个省区均为正。这是由于大多数省份的建筑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与最优的生产组合不匹配,并不是因为工资过高而是职工人员过多,造成了工资的投入没有转化为实际的效益,也没有提高生产效率。⑤建筑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的冗余百分比只有浙江、福建与西藏为0,北京、内蒙古与海南为负,其余25省均有冗余的部分。西藏在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上不存在冗余是因为相对于当地较小的建筑业规模,现有的机械设备已经完全可以胜任,故不存在改进的空间。综上,中国各省区建筑业的投入要素达到或者低于最优水平的较少,冗余较多,现有的投入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不利于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2 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动态分析

为对基于资源约束条件的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使用相关软件计算了2000~2011年各省的ML指数。由于所得结果较为复杂,为方便观察其变化趋势,按照全国与三大地区的划分计算了ML指数的均值,结果如表4、图1所示。

图1 2000~2011年中国三大地区建筑业平均ML指数趋势图

表4 2000年至2011年中国建筑业ML指数统计分析

由表4可知,考察时段内除了2001~2002年的ML指数均值小于1仅为0.87外,其余均大于1,表明这两年间中国的建筑业效率水平较低,比之上一阶段有所退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尽管此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建筑业整体环境向好,但此前一直存在的房地产开发过热等问题逐渐开始显现,又加之建筑施工队伍过于庞大,结构问题突出,竞争混乱,拉低了建筑业的整体效率。而其后2002~2003年的ML指数均值又迅速上升至1.163,成功扭转了效率较低的态势。本文认为这得益于新的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出台,因为根据该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与劳务分包进行重新认定,而这种重新认定的方法促进了不同等级、不同资质的建筑业相关企业之间的互补与合作关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市场秩序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建筑业效率的提升也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之后ML指数均值的变化都比较平稳,直到2007~2008年间达到峰值的1.266后才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2011年间的1.057。这种下降不仅体现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也反映了除建筑业企业资产总额外的建筑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与建筑业从业人员等投入指标没有较大增长,因而建筑业产值的增长与投入不构成正比关系。表4中变异系数在波动中逐渐递增的趋势则表明了近年来31个省级行政区之间在建筑业效率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在渐渐拉大,内部的分化严重,省区之间高效与低效并存的局面。再观察图1中三大地区的ML指数均值的趋势图则可知2002~2003年之前东、中、西部与全国的走势几乎完全一致,轨迹大多重合,之后则虽有波动但仍然保持了基本一致的步调,仅2009~2010年后ML指数均值在全国及中西部地区都下降,中部地区甚至降到1以下时,东部地区却增长到了1.167。这显示了东部地区在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优质的企业资源的支持下,建筑业领先全国,效率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31省区的建筑业投入产出数据使用S-SBM模型核算建筑业生产效率,并结合ML指数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整体上依然偏低,就内部区域而言东部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再次。(2)东部省市在建筑业效率排名中位置靠前且名次变动较小,而中西部省区的名次变化较大,显示了东部地区凭借资本、技术、人员优势发展的建筑业效率较高且十分稳定。(3)大多数省份的建筑业投入要素存在冗余,浪费严重,不利于建筑业在日益严苛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持续发展。(4)三大地区与全国建筑业效率的变动方向大致一致,但发展速度存在差距拉大的态势。

[1]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3).

[2]Chung Y,Färe R,Grosskopf.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

[3]Diewert W E.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1992,44(3).

[4]Bernard T,Henry T.Productivity,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Progress[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1989,60(1).

[5]Jaideep M,Ashok K,Michael N.Measuring Construction Productivity:a Practical Approach[J].Work Study,1995,44(8).

[6]Bassioni H A,Price A D F,Hassan T M.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04,(20).

[7]H.Kemble Stokes,Jr.An Examination of Productivity Declin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1,63(4).

猜你喜欢
省区建筑业均值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关于广义Dedekind和与Kloosterman和的混合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