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冲
(宿州学院 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安徽 宿州 234000)
近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领域一直热衷于研究盈余管理。但是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分歧颇多,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下面梳理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盈余管理的概念:第一个是美国学者William K.Scott提出的盈余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盈余管理是选择的会计政策能够带来经济效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也就是说,会计政策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企业的管理者会倾向于选择最有力的那一个。企业管理者所做出的这样的一种选择就是盈余管理。第二个比较典型的是Paul M.Healy和James M.Wahlen在1999年的时候对盈余管理所做的解释。管理当局一般运用职业判断来编制财务报告、通过规划交易来变更财务报告,盈余管理往往发生在这个时候,它的意图就是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影响契约的成果。因为决策通常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契约通常以公司的会计报告为基础。
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较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定义:朱红军对盈余管理的理解跟美国学者William K.Scott有些相似,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会根据自身的目的或企业的目标,对公司的盈余进行调节。陈旭东认为,不管是盈余管理还是盈余操纵,都是企业管理层为了使企业的会计盈余达到预期水平,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实际行动实现的。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界定有所不同,解释如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相关会计准则和规定的约束下,在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在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交易安排的同时,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并且也让他们的利益也达到最大化的理性行为。
任何管理都具有两面性,盈余管理也不例外。一方面,盈余管理可以美化企业的财务报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订约成本,维护契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过度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从短期来看,盈余管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形象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了不充分甚至不真实的盈余信息,误导了他们的决策,破坏了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美好感觉,使投资者对企业失去了信任,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下降,经营者的预期目标就会很难实现,而且还会对企业的声誉以及今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正是由于盈余管理的这种双重性,我们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它有利的一面,同时也要抑制过度的盈余管理,以减少对企业的长期影响。
国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比较早,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七八十年代达到研究的繁荣期,并在九十年代末期产生新的高潮。但是众多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的是马森·海尔瑞(Mason Haire,1959),他认为企业的成长发展可以使用生物学科中的“生命周期理论”来描述企业的成长。但是后来哥德纳(1965)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跟生物的生命周期不一样,企业的生命周期比较特殊。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企业存活短则几年长则几个世纪;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但是生物不会;企业灭亡了还有机会再生,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但是生物不能复生。
国内学者陈佳贵教授(1995)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提出了企业的成长模型,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即: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亡与衰退期。通过对正常企业发展经历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企业各个阶段的典型特征。依照企业的经营战略标准,周三多、邹统钎(2002)把企业的成长历程归结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专业化、多元化和归核化阶段。后来单文等人又提出了三维生命周期模型,这种模型基于企业的灵活性、可控性和企业规模。
本文运用企业的现金流特征来划分企业的生命周期,这种做法是经过学术界认可的。之所以采用这种划分标准是因为在以往的的对于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企业的现金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了处于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它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并且企业现金流的特征会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波动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衡量企业现金流特征的主要指标包括: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投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现金流量净额。选择这三个指标是因为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并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没有足够的现金流企业就不能持续经营下去。依据这一标准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它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初创期的企业刚刚起步,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再加上企业的产品或者是服务还不够稳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企业相互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年营业额低,资产数量不多。另外,这个阶段的企业为了建造厂房、购买设备、生产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资本大量支出。因此,该阶段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更多的表现为负数。另一方面,此阶段的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声誉,信用度不高,金融机构对其缺乏信任,因此企业的筹资、融资难度较大,该方面的现金流量也多表现出正数。
这一阶段的企业,其盈余管理的策略主要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管理层也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采取一些会计政策和方法使得企业在表面上看来盈利状况良好,向利益相关者传达一种积极的信息。同时,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度和信用度,以不断增强筹资能力,一般来说,会采取提前确认收入、费用资本化等多种盈余管理手段调高利润。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往往在内部管理方面逐渐完善,企业之间也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销售额随之增长,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产品打入市场,知名度提升。相对于初创阶段而言,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所增加,这为企业进一步扩张创造了条件。同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商誉和知名度,这会使得企业的对外融资变得趋于容易,融资渠道也增多了。但是这个阶段的企业往往负债高、现金分红率低、企业增长的波动幅度较大。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一般会通过关联方内部转移价格、关联方之间的资金往来、提前确认费用、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等盈余管理方法来平滑利润,以确保各期的利润都能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水平。
成熟期的企业达到了经营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企业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也很稳定了,资源投入达到了最大化并保持稳定。企业开始接受产品的回报,公司的净现金流不断增加,投入成本达到最低,从而利润达到最高。利润虽然增加了,企业纳税负担也随之而来,所以企业为了避免高额的税收,减轻税负压力,在保持利润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运用盈余管理方法调低企业的利润。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延迟确认收入、多计开发成本、变更会计政策等。
衰退期的企业产品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萎缩,利润越来越少,企业失去竞争力,发展下去会面临严重的财务困难。企业为了生存,会尽可能的转让甚至变卖机器设备、厂房,或者是开发新产品以实现产品差异化。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有被退市的危险,为了进入新的领域,又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能够顺利的筹集到资金,还是需要盈余管理手段对企业利润做出调整。
通过以上对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本文做出两个假设:第一,成长期的企业比成熟期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高,并且操纵方式是利于企业的;第二,衰退期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比成熟期的高,操纵方式也是有利于企业的。
设定模型之前首先要设计好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设计,主要是选取能够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运用“Roychowdury模型”计算出各公司真实的盈余管理水平,再通过Cohen(2008)提出的计量方法计算出综合盈余管理程度。一般来看,盈余管理的主要操纵方式有销售操控方式、生产操控方式、费用操控方式。其中,销售操控用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衡量,表示为“NNCFO”;生产操控用非正常生产成本来衡量,表示为“NNPC”;费用操控用非正常费用来衡量,表示为“NNF”。作为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指标的综合盈余管理则用CEM表示。
为了获得盈余管理的操纵值首先要计算出真实的盈余管理水平。运用“Roychowdury模型”,对企业相关数据做回归分析,得到各公司正常水平下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费用。再与实际水平下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费用作差,得到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和费用的值。正常水平下的上述各值的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F表示公司当年费用的实际值,实际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CFO为公司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实际数值;PC为公司当年的实际生产成本,企业实际生产成本=营业成本+期末存货-期初存货;At-1表示第t-1年公司的资产总额;REVt与△REVt分别表示公司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公司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第t-1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εt表示随机误差项。
综合盈余管理程度的计算模型为:
也就是上面三个值的差。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是2009~2013年间的数据,但是计算某些指标的时候需要用到2007和2008年的数据。
对于自变量的设计,本文选取企业生命周期变量为自变量。由前面的叙述可知,笔者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等四个阶段。但考虑到上市公司都已经度过了初创期,所以选择剩下的三个阶段作为自变量。在模型中成长期用Growth表示,成熟期用Mature表示,衰退期用Recession表示。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除了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关,还与其他的一些因素有关系,这些因素关系到控制变量的选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加上本文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两个个控制变量,它们分别是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LEV)。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本文之所以选择它作为控制变量之一是因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或降低净资产收益率。一些公司为了树立盈利形象,想尽各种办法让报表“转亏为盈”。这种现象在我国尤其常见,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近年来,债务契约限制越来越多,当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接近债务契约限制的时候,公司就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尽量避免违约;另外,债务契约经常会影响企业做出相应的会计决策。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越容易做出盈余管理。因此,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为了验证企业盈余管理操纵与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模型设定如下:
此模型反映了综合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为了避免结果出现随机性,又设立了三个模型进一步验证:
以上三个模型分别反映的是非正常费用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非正常生产成本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其中,Growth代表成长期,Mature代表成熟期,Recession代表衰退期,LEV代表资产负债率,ROE代表净资产收益率。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制造业公司,数据采用的是它们2007~2013年的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用的数据是2009~2013年的,但是计算某些指标的时候需要用到2007和2008年的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公司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另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主要来源于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数据库。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去掉年限不够、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选取了制造业行业的786家上市公司,得到5502个有效样本。再依据前文提到的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标准,对这5502个样本进行划分,其中进入初创期的有890家,成长期的有1475家,成熟期的有1887家,衰退期的有1250家。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必须要将选取的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三个自变量设成虚拟变量。依照虚拟变量设置的原则,当拥有m个自变量时,虚拟变量的数量为m-1个,因此我们要设置两个虚拟变量。而假设中都是与成熟期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所以将成熟期作为基期,将成长期和衰退期作为虚拟变量。从量化的角度来说,虚拟变量的取值只能是0和1。本文以成熟期的数据为基数,当自变量为成长期时,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该年度的取值就为1,否则该年度的取值为0;当自变量为衰退期时,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该年度的取值就为1,否则该年度的取值为0。
本文运用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E-views3.1计量软件,对模型(5)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主要是盈余管理程度与各相关变量的关系以及对两个假设的验证。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5)回归分析一览表
由表1可知,该回归模型的Adjusted R-squared和P值都是符合要求的,说明选择的这个模型适合做此回归分析。再看虚拟变量和控制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和符号。从它们各自的t值和P值可以看出都是显著的;LEV即资产负债率的符号是正的,说明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与资产负债率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越倾向于使用盈余管理方式,这符合实际情况;ROE净资产收益率的符号是负的,说明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净资产收益率成负相关关系,净资产收益率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这很容易理解,收益好的企业也没太有必要实施盈余管理;成长期的符号是正的,也就是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成长期呈正相关关系,这样第一个假设就得到了验证;衰退期的符号也是正的,也就是说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会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操纵,从而第二个假设也得到了验证。
为了进一步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本文又做了进一步的验证。进一步分析是针对模型(6)、(7)、(8)进行的。
表2 模型(6)回归分析一览表
表3 模型(7)回归分析一览表
表4 模型(8)回归分析一览表
上面三个表格依次是模型(6)、(7)、(8)的回归结果。首先从各个回归结果的Adjusted R-squared、P值和自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来看,都是显著的,说明回归模型的设定是适合的。适合于解释非正常费用、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非正常生产成本与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再从各自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的系数的符号来看,模型(6)(7)的回归结果的符号跟模型(5)的回归结果的符号相反,模型(8)的回归结果的符号反而跟它相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公式CEMt/At-1=PCt/At-1-CFOt/At-1-Ft/At-1中,他们的符号存在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总的来说,上面的两个假设依然成立。
综上所述,综合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生命周期关系的初步回归分析以及非正常费用、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非正常生产成本与企业生命周期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都验证了本文中设定的两个假设条件,即: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相较于成熟期的企业会较高,并且企业所做的操纵行为都是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与成熟期的企业相比,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更高。由此可见,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对外提供的信息更不真实。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时候往往比较注重企业的财务报表,所以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审视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看看是否存在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失真的信息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也会给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政府带来麻烦。所以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外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不能仅仅看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数据,要从多方面去考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获得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最后运用一个比较全面的标准来判断是否进行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带来的错误决策,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一个企业。
(2)从审计机构的角度来说。审计机构应该加强对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的审计,严格执行审计标准。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制定不同的审计计划,尽量避免审计漏洞,尽量不让企业存在过度的盈余管理操纵行为。
(3)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前面已经提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所不同,另外,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拉低了企业对外提供的信息的质量,甚至失真。所以,政府部门有必要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4)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自己的实力,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不是通过弄虚作假来掩盖真实的盈利情况,不能为了短暂利益而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
[1]喻凯,伍辉念.企业生命周期、Roychowdury模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新会计,2012,(9).
[2]束龙玲.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合肥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2,(20).
[3]曹裕,陈晓红,王傅强.我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实证比较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