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径视角下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2015-02-18 06:29:34茆晓颖成涛林
统计与决策 2015年5期
关键词:纯收入支农农民收入

茆晓颖,成涛林

(苏州大学 东吴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鲜明地提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机制”的要求。苏州是江苏省唯一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是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战略选择。无论是统筹城乡发展还是城乡一体化,其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城乡一体化才可能成为现实。苏州所辖五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都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因此,研究苏州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效果,对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以及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科学的样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创新财政支农政策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运用苏州所辖五个县级市2007~2012年的全口径支农支出(即包括一般预算支农支出、预算外支农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农支出、其他涉农资金)各子项与各自的农民收入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检验苏州支农支出的政策效果。

1 模型建立

1.1 数据说明及来源

本文以2007~2012年为样本区间,选取苏州所辖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吴江五个县级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口径财政支农支出及其各子项支出等变量,利用时间序列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此期间全口径财政支农支出各子项支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相应年份的苏州统计年鉴;全口径财政支农支出及各子项来自苏州市财政部门历年决算数。表1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全口径财政支农支出数据。限于数据的保密性,本文没有列出全口径财政农业支出的各子项数据。

表1 苏州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全口径财政农业支出

1.2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方法

基于相关经济和计量理论,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i表示个体,t表示时间,本文中 yit为lnincome,代表农民纯收入的对数,对数变换为了增加数据的平稳性。x1,it=lnnongye,x2,it=lnlinye,x3,it=lnshuili,x4,it=lnfuping,x5,it=lnzonghe,x6,it=lnother,分别表示第i地区,第t期的财政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综合开发以及其他支出的对数,αit为常数项,βk,it是面板数据回归系数,μit为代表个体异质性的变量,εit为面板随机扰动项。

面板模型根据不同个体之间截距、系数是否相同又分为混合效应模型、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认为不存在个体异质效应,即所有的个体拥有相同的回归方程,通过OLS模型进行回归。变截距模型则认为有个体异质因素存在,根据个体异质与自变量与控制变量是否相关又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变系数模型认为所有个体之间没有共性,结构因素和个体因素均存在。

本文通过使用Stata12.0对2007~2012年苏州吴江、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的财政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其他支农支出对农民纯收入进行回归。基于这五市在经济基础以及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笔者认为其存在个体异质性,因此通过Hausman检验,以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优劣。Hausman统计量如下:(βFE-βRE)’[VAR(βFE)-VAR(βRE)]-1(βFE-βRE)~χ2(K)

βFE,βRE分别为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如果该统计拒绝原假设,则说明个体异质性与自变量或者控制变量相关,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优。反之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更优。

2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Hausman检验,统计量为9.29,P值为0.0256,即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个体异质性与自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证模型估计结果一览表

从回归结果来看,财政农业支出、水利支出、扶贫支出、综合开发支出均对农民人均收入提升有显著正的影响。财政支持农业、水利、扶贫、综合开发支出每增加1%,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增加0.21%、0.267%、0.086%、0.097%。而林业支出每增加1%,农村居民纯收入反而减少0.122%,但是在5%的水平上不显著。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水利支出、农业支出对农村收入增长影响幅度最大;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次之;林业支出表现为负影响或者说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苏州林业规模比较小,对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可能是本文研究样本时间序列较短,林业支出对促进农民增收存在滞后效应;这些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验证。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长期以来,财政部门一直按照《农业法》及中央“一号文件”规定的“三个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安排农业支出,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减这些重点支出,当前苏州正处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阶段,财政支农投入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应跳出传统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视角,从多角度统筹考虑支农支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杆杠带动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渠道,发挥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重点将资金投向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领域

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要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首先是加大对水利的支出。长期以来,农业水利建设欠账很多,诸如农村河道疏浚、小型水利灌溉设施等建设滞后。而这些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应加大对水利的投入,使之适应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其次是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变灾后补助为灾前预防,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要加大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第三,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对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力度,发展壮大农村科技人员队伍。

(3)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首先,制定出台更多的直接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支农政策,减少中间环节,减少漏损效应。其次,严格控制支农行政事业(一般)性支出,努力将节约的支农财力更多地投向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环节。第三,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从完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建设、集中支付、绩效评价、投资评审、审计等多角度入手,创新思路,切实提高支农资金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1]杜玉红,黄小周.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

[2]张贵先,胡宝娣.城乡差距、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0).

[3]刘玉川.财政支农与我国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10,(22).

[4]王德祥,李建军.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

[5]王敏,潘勇辉.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5).

[6]张瑞德,蔡承智.财政支农与贵州农民收入增长:因果与效应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1,(1).

猜你喜欢
纯收入支农农民收入
2022年新疆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 951元 同比增长12.1%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2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新农业(2017年24期)2018-01-30 08:37:20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农家书屋(2017年5期)2017-06-03 10:17:14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6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