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的“快新闻”与“慢新闻”

2015-02-16 09:19李凌达苏小平
中国记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交融合

□ 文/李凌达 苏小平

媒体融合时代的“快新闻”与“慢新闻”

□ 文/李凌达 苏小平

媒体融合新业态下,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延伸。本文对新形势下的“快新闻”和“慢新闻”的内涵变化进行了解读。

媒体融合 快新闻 慢新闻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内容形态、传播渠道乃至接收情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新闻”与“慢新闻”也随着时代变迁,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与社会功能。

“快新闻”与“慢新闻”提出的背景

《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 R.鲁斯最早把新闻分为“快新闻”和“慢新闻”两类,前者对应传统意义上的消息、快讯,后者则对应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等。他的这种分类,主要是为报业寻找新的定位,当时报业正面临广播等电子媒介冲击而惊慌失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兴媒体冲击的第一次自我救赎。而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再次面临网络新媒体的考验,新闻的快与慢又可以进行哪些新的阐释?

“快新闻”的三种新特点

媒体融合背景下,“快新闻”的含义也相应发生变化。

首先,“快新闻”不仅仅意味着通过专业媒体机构发出的消息、快讯,而更多可能通过非媒体机构发出。比如,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官员被查处的消息往往通过纪委网站公布,很多机构通过技术手段抓取相关消息后第一时间发出快讯,推送到智能移动终端。2015年元旦,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全新亮相,并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新闻的第一渠道,中央纪委的最新动向和“打虎拍蝇”的最新消息都在第一时间推送到用户手中。这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抢发消息的模式。而且,媒介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让机器人写成一条要素齐全的新闻稿。2014年7月,美联社宣布将使用一种新闻书写软件代替人力,自动撰写有关公司财报的新闻。此前,美联社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写作关于美国橄榄球联盟赛况的体育新闻。

其次,“快新闻”越来越是信息源主动推送,而不再是受众主动获取。以往,无论哪种“快新闻”,都伴随着受众的自主动作。而如今,办公室同事们手机经常同时响起,因为他们被推送了相同的新闻。如果安装了多种新闻客户端,包括网络新闻类(新浪、网易、腾讯等),传统媒体类(人民日报等),新闻聚合类(今日头条、Zaker等),那么就可能会在一两分钟内收到多条同样的新闻推送。值得注意的是,主动推送的“快新闻”常常因为重复推送而成为“冗余信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是用户被动接收,而非主动选择。

最后,“快新闻”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特点。媒体融合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获取信息。有的社交媒体甚至通过抓取用户的自生产内容生成新闻,并开发了原创的新闻聚合阅读应用。例如,2014年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网)曾推出新闻阅读应用Paper,目标是为了让受众阅读来自Facebook的故事。2015年5月,Facebook又推出名为Instant Articles的新应用,向用户提供主流新闻媒体的新闻全文。国内已有的新闻客户端都具有分享到社交平台的功能,如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人人网等。

“慢新闻”的内涵拓展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信息传播的终端,为适应新平台而产生的信息生产方式和流程进一步拓展了“慢新闻”内涵。

首先,读者阅读习惯塑造“慢新闻”的风格,在强调深度、阐释之余,也更强调可读性。因为在信息过剩的媒介环境中,读者在主动选择新闻信息时,容易被碎片化、移动化、浅阅读等元素吸引,以往报摊上浓眉大眼的美编风格于是移植到新媒体的移动终端。传播者会通过标题、图片、摘要等位置的精彩内容吸引受众点开链接进一步阅读。澎湃新闻客户端在手机阅读的字体选择上就希望通过不同于其他阅读应用的字体,以博得用户青睐。

其次,“慢新闻”制作融合了多种新颖的媒介形式。随着媒体对网络超链接工具的应用,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延展式的检索阅读,大大开拓了深度阅读在表现形式上的可能性。可视化新闻、Html5技术、动画视频,以及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越来越多地融入“慢新闻”的生产当中,成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角逐的舞台。在北京APEC的新闻报道中,一则由网易实习生制作的微信“习近平和奥巴马是这样夜游中南海的,你们感受一下”在朋友圈里获得大量转发,通过游戏式的点击,两位领导人的对话以及图片会出现在屏幕上,中南海内景点的介绍同样能够得到呈现,“习奥会”的场景以Html5的技术模拟到朋友圈内。这也使得媒体编辑部雇佣了越来越多IT工程师等非新闻背景的专业人士。

第三,“慢新闻”从大众传播转化为小群体传播。《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指出,连接关系和连接关系上的“传染物”是社会网络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借助社会网络的力量,“慢新闻”在内容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的同时,也在传播上呈现越来越强的“圈子化”特征,大都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网络在某一群体内传播。这种“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传播特征,成为是理解“慢新闻”的重要维度。

此外,人们在自媒体平台上可以将感兴趣的长文随时收藏,这也使得“慢新闻”实现从共时性一次性传播转变为历时性延展式传播。

“快新闻”与“慢新闻”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快新闻”和“慢新闻”的简单分类,显然不能完全描述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闻业态变化。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这种分类框架却可以应用于实际工作。

比如,“快新闻”和“慢新闻”在风险沟通中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快新闻”可以通过事前风险预警减少或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慢新闻”则可以在日常危机管理中发挥常识普及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让风险意识深入人心。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例,各级宣传部门和媒体单位已掌握丰富的舆情应对技巧,但目前危机传播往往还停留在事后危机处理上,在事前风险预警还不够,常态化的危机传播和风险沟通更少,这都可以运用“快新闻”与“慢新闻”的理念予以改进。

再比如,在国家话语体系的议程设置当中,“快新闻”和“慢新闻”也能够针对不同情况发挥不同作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家形象塑造中,可以利用快新闻占据国际舆论场的制高点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近年来,纷纷在脸谱网、推特等社交网站开设账号,打造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可信的中国声音,取得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以适应媒体融合时 代的更多元视角、更丰富表现方式打造“慢新闻”,侧重其故事性、感染力,在国际传播中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例如,新华社2014年的“月球车玉兔”微博及其集成报道,正是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尝试。该报道在国际、国内和新媒体等舆论场引发轰动性的正面效应,美国《外交政策》等西方主流媒体称这是中国太空计划公关的一次“意外成功”。在推进媒体融合与海外传播战略的当下,期待涌现更多这样的“慢新闻”。

(作者李凌达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主任科员;苏小平是新华社国内部编辑)

编 辑 万小广 wxgpeter1314@126.com

猜你喜欢
社交融合
社交之城
一次函数“四融合”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社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