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更辉
经济新常态报道的重点与把握
□ 文/王更辉
吃透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顺应新常态,才能报道好经济发展新常态。
王更辉南方日报社总编辑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四个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新常态,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是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也是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的新机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拓展了新闻报道的空间,也对我们如何做好经济新常态报道,正确引导舆论提出了新要求。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报道,总体要把握住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这一基调,讲清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我国的经济增速,目前虽然有所放缓,但放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仍然一枝独秀。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全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农业、服务业,总体处于稳定阶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均有增长。资本市场持续活跃,沪深股市持续上涨。全面深化改革正扎实推进,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也正在形成之中。更令人可喜的是,三大战略全面布局,京津冀城镇化全面推进,“一带一路”转向专项规划阶段。我们要准确分析统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深入挖掘经济工作中的积极因素,敏锐捕捉并聚焦新常态下的经济亮点,科学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把“解读数据”与“讲好故事”结合起来,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反映“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等蓬勃发展的新变化。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将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总基调,即增速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特别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不断优化。“稳”字当头,实体经济是基础,我国在财政、货币、重点领域、外贸等多方面加大了政策和措施的扶持力度。稳中有进,则需要新的探索和创造。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创业和创新,他认为就业、创业和消费的多样性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2014年以来,我国在简政放权、财税、价格、国企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加大推进新型产业化的建设力度,鼓励各地建立产能融合示范区。在我国经济起步较早的地区,改革已初显成效,一些企业的创新意识增强,小微企业活力增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制造业也走得比较快。宣传报道好我国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以及改革成果,是媒体人的职责。我们要利用新闻资源、新闻渠道上的优势,多挖掘素材,在报道时准确解读政策、措施以及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着力加油鼓劲,稳定舆论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预期。
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外部需求收缩,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这无疑会引发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关注和担忧。对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新常态”下的各种问题,并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我们既要有洞察国内财经热点的深度,又要有在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剖析国内经济难点的高度,引导读者以平常心态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速调整的现实,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同时,做好地方债务、物价、房地产、股市、一带一路等相关热点的引导,提示风险,讲明措施,回应关切。
把握好经济新常态报道,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既要专业水准又要通俗易懂。经济新常态报道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又要让读者能看懂,易接受。要准确使用经济术语、经济概念,特别是对新常态这一特指的经济领域概念要作精准阐释,不能把它泛化到其他领域,更不能把某些偶然、短暂、单一的变化和遇到的新困难、新矛盾都贴上“新常态”的标签。
二是既要把握时机又要适度有效。对中央的一些政策措施,要及早介入、及时报道,全面准确做好宣传,同时运用评论、言论主动引导,但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以偏概全,而要请专家学者作深入浅出的解读,确保政策导向的正确性。
三是既要统筹协调又要发挥特色。经济新常态报道是一个相对长时间的报道,我们要牢牢抓住报道的主动权,统筹协调、精心策划。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自身特色,抓住重大选题,创新报道手法,见人见事,增强经济新常态报道的贴近性,最大限度地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总之,我们要吃透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顺应新常态,才能报道好经济发展新常态。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