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如何出彩
—— 以《长江日报》“两进俄罗斯”为例

2015-02-16 09:19蔡晓丹
中国记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志愿队长江日报茶道

□ 文/蔡晓丹

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如何出彩
—— 以《长江日报》“两进俄罗斯”为例

□ 文/蔡晓丹

在现有媒体格局下,地方媒体开展国际传播面临着一定制约。武汉《长江日报》通过精心选择题材,灵活新闻调度,在2013年、2014年“两进俄罗斯”,成功开展了“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大型国际传播活动,效果良好,为地方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积累了宝贵经验。

地方媒体 国际传播 两进俄罗斯

《长江日报》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2013年、2014年,《长江日报》先后“两进俄罗斯”,成功策划和组织了两次大型跨国采访,受到广泛好评。

2013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胜利68周年纪念日。《长江日报》派遣记者深入俄罗斯,展开寻访当年参加抗日战争武汉会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的跨国采访。报道历时一月,记者行程上万公里。这组《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报道,不仅引发读者的强烈兴趣,而且受到俄罗斯媒体广泛关注,并于2014年获评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项一等奖,实现《长江日报》国际传播类报道新突破。

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曾是中国茶叶向外输出的重要集散地。根据专家考证,历史延续两百多年的“中俄万里茶道”重要起点就是武汉。2014年8月,《长江日报》组成报道团,发起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活动。采访历时数月,“中俄万里茶道”这一欧亚陆上大动脉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在当年十月份举办的“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上,俄罗斯驻华大使出席,茶道沿线17个城市市长和代表达成《武汉共识》:支持由武汉牵头进行中俄万里茶道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突破思维定势,精心做好跨国题材选择

国际性传播活动往往采访时间长、地域活动范围广。对于地方媒体而言,不仅缺乏常驻国外的记者,而且由于采访渠道有限,往往难以在时效性上、深度上有所突破。如果比拼对突发性新闻的时效性和国际性热点的报道,地方媒体显然没有优势。但是,以本地区与国际上的交往为切口,从文化和社会交往来把握国际传播,地方媒体显然具有非本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正如人们在谈论文化现象时所说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球的。地方媒体的优势,在于对于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最全面、细致的把握。

《长江日报》两进俄罗斯,成功开展国际传播,首先是选准了题材,把握住了读者的关切。比如,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武汉是与苏联和俄罗斯交往较多的城市。武汉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是中苏友好的象征。而位于武汉市中心解放公园内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也为武汉市民所熟知。

中国战场、苏联战场均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不仅有利于增进中俄两国人民友好,而且还能丰富城市记忆,通过新闻的手法实现历史再现,驳斥各类美化侵略的谎言。

两个落点同时抓,让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化

国际传播报道如何既在国内受到瞩目,又在国外引起关注,实现“双向传播”的双丰收?《长江日报》两进俄罗斯,均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报道策划伊始,就通过报社的力量主动抓国内、国外两个落点,实现报道再传播。

对于《长江日报》,俄罗斯民众和媒体基本不熟悉。在报道跨国采访中,记者胡洁两赴俄罗斯,积极与俄罗斯当地媒体进行联系,得到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俄罗斯卫国烈士纪念管理局等单位支持。

同时,俄罗斯大型时政双语杂志《俄罗斯与中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相关栏目接连报道了《长江日报》的寻访活动,这让报道第二落点成功在俄罗斯落地,将跨国寻访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成功推向国际社会。

国内落点,则以活动为轴,通过举办论坛、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围绕报道主题汇聚众志,持续放大报道传播影响。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活动之后,在报社推动下,武汉市先后举办了万里茶道沿线城市市长高峰论坛,提出了由武汉领衔,共同将万里茶道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两进俄罗斯”中,报社编辑部要求,前方采访尽量多留资料、多留图片,并通过音视频形式记录珍贵人物采访,为后续全媒体报道策划、多种形式呈现留足“弹药”。

两个落点,相互补充,舆论热点迅速生成,并为持续传播提供了空间。在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报社将利用采访资料开展图片资料展,为武汉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新看点。

整合多重优势资源,弥补地方媒体跨国短板

整合政府和机构资源,做大采访规模和声势,促进单一新闻报道变为新闻事件。在《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中,《长江日报》提前半年策划,事先与市外办等机构进行多次沟通,通过官方渠道争取到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中俄友协等部门支持;“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报道中,邀请茶道出发点所在区一起参与策划、全程介入。

邀请专家学者助阵,提升报道专业水准。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时隔60多年,中俄万里茶道途经数十个地区,其中细节和具体点位都需要厘清和确认。《长江日报》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主动邀请武汉大学、湖北省社科院的专家参与报道,对报道所展示的细节进行把关,确保传播的精准度;在“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中,更是邀请省社科院专家一道跨国采访。

整合留学生和志愿者资源,让报道更加丰富。“两进俄罗斯”需要记者在俄罗斯深入、长期开展采访,但是由于俄语是小语种,报社没有精通俄语的记者。武汉是中国知名的大学之城,有众多来汉留学的俄罗斯留学生。在报道推出前,报社多次发布招募信息,邀请精通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参与报道和采访。事实证明,有了这些“俄罗斯向导”,采访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还挖掘到了不少新鲜细节。

整合企业资源,让静态新闻生动起来。武汉生产的青砖茶,历史上曾经畅销俄罗斯,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活动中,武汉黄鹤楼茶叶公司主动与报社联系,特制了活动青砖茶。采访最后,该公司还派出代表,赶赴俄罗斯圣彼得堡,与当地茶叶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并成功展示了当前武汉的各类茶叶产品。

提升新闻调度水平,规避跨国报道采访风险

开展长时间的国际传播活动,地方媒体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由于语言风俗不同、加上时差关系,需要地方媒体能围绕活动节点进行通盘考虑,有效统筹前后方,及时调度各类资源,在保证采访顺利推进的同时,规避各类采访风险。

虽然是国际性报道,但是地方媒体的读者均在本地,要让国际传播做出影响,首先还是需要提升对本地读者的可读性。这意味着,在跨国采访开始之前,首先要在本地“暖场”和“预热”,通过细致的新闻操作,吸引本地读者关注。在《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和“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报道中,《长江日报》在跨国采访前,先后以4版、8版的规模推出密集报道,全面介绍苏联志愿队烈士在武汉会战的作用、万里茶道的前世今生和文化背景,让读者对国际传播与本地关切有了直接了解。

□ 俄罗斯国立军事档案馆文献应用部负责人维克多·安纳多利耶维奇·米拉诺夫(右一),帮助《长江日报》记者找到了部分在汉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档案。

跨国采访,灵活性强、不可预见因素多。采访活动中,《长江日报》首先是进行人力资源筛选,优先考虑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经历、曾经开展过跨国采访的记者。同时,指定一名编委作为前方指挥,根据采访中的实际及时在前线调整报道方向。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现成的驻外国资源可以依赖。在“两进俄罗斯”中,报社对前后方通讯、采访设备保障、记者人身安全等诸多细节均进行了仔细安排。比如“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原准备由自带车辆横跨俄罗斯,但是采访团进入俄罗斯时突然天降大雪,加上国内车辆通关困难,于是报社果断决定,在万里茶道俄罗斯段采取车辆租赁模式,聘请俄罗斯当地司机作为向导,保证了冬季采访的安全。

强化持续传播能力,形成国际传播新常态

地方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往往是间隔性的,不仅持续动力不够,而且也没有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进行支撑。经过“两进俄罗斯”,《长江日报》已跳出了过去单纯围绕奥运会等重大赛事被动参与的模式,以及以在汉外国人为主、越洋采访生活在国外的武汉人等为辅的轻度参与模式,初步形成一套覆盖题材选择、人员配备、后续活动的国际传播成熟模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包括武汉在内的中西部城市将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对外国人和国外媒体吸引力越来越大。所以,参与国际传播,不仅能主动发声,通过区域与区域的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还能提升地区在世界的知名度。

打造一个平台、抓出一种特色、实现一种能力,形成国际传播新常态。近年来,《长江日报》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13年,在武汉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报社在中部地区率先开办了英文周报《长江周报》,为外国人了解变化中的武汉开辟了新的窗口;同时,发挥素有“民间大使”之称的资深记者余熙的作用,通过访友好城市、设国际摄影展、采外国友人,发挥民间交往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是《长江日报》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志愿队长江日报茶道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体验茶道魅力
金华市高校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LinkerS文化志愿队为例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美国最后一位“飞虎队”成员去世
“春风化雨,畅享文旅”
茶道人生
独特视角诠释改革开放40年变化——以《长江日报》“回望为了奋进”报道为例
《茶道六百年》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