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2015-02-14 20:35冯友梅余祥庭余保平曾德军
医学教育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医学部武汉大学医学教育

冯友梅 余祥庭 余保平 余 峰 曾德军

(武汉大学医学部,武汉430071)

·教育教学改革·

中美合作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冯友梅 余祥庭 余保平 余 峰 曾德军

(武汉大学医学部,武汉430071)

医学教育的国际合作可以快速提升国内医学教育水平,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武汉大学医学部通过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长期深入的教育改革合作,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医学教育新体系。新教育体系符合医学教育的整体性、临床导向性以及终身自主学习的要求,但还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中外合作;医学;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之后,武汉大学医学部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医学院,秉承“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服务健康、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把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要求,开展了持续性的医学教育改革。一方面通过调减本科招生规模,改善专业结构,探索长学制专业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外知名医学院合作,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武汉大学医学部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签署医学教育改革合作项目(WUMER),创办“五年制中美实验班”,探索和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下面,本文结合改革的实际作一些分析与思考。

1 树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1.1 基于医疗卫生系统的需求,进行医学教育改革

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也以多大程度上适应和满足卫生系统要求作为评价标准。因此,高校医学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而开展。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提出,第三代教育改革就是“以卫生系统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核心要求就是培养“能胜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卫生系统工作”[1]的医学人才。教育

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多次要求,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和实施路径。

那么岗位胜任力有哪些要素?未来医生又有哪些要求?有专家提出:“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1]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确认医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为:照顾病人、医学知识、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和进步、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质、基于系统化的实践。由此可见,医生的核心职能已不限于治疗疾病,还要承担医疗专家、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顾问、学者等多种角色。针对这些要求,医学教育必须进行系统深刻的变革,以应对社会对医学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改革的思路则是首先“确定要解决的健康问题,再确定医疗工作中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然后调整课程设置以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最后评估成功和失误之处。”[1]

结合临床岗位胜任力要求、自身发展目标与定位,武汉大学医学部提出临床医学“3+1”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三项基本目标和一项提高目标。三项基本目标是“国际视野、全面发展、创新型”;一项提高目标是“逐步成长为推动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引导全民健康的领导者”。“国际视野”是指学生了解全球健康问题,接受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全面发展”包括学生职业素质、临床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创新型”是指学生接受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具有创新意识与科学研究的潜质。领导能力是希望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成为推动医学变革的重要力量。

1.2 立足国情、校情科学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武汉大学医学部以国际合作为机遇,面向世界,放眼全球,紧密跟踪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2],走过了从借鉴学习到消化吸收并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我们深刻体会,立足中国和学校实际提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理念和改革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WUMER项目实施之初,芝加哥大学派出专家小组来校进行调研考察。专家小组经过问卷调查、实地访问和师生座谈后,在整体肯定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我校医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教学问题[3]:过度依赖大班授课;医学课程缺乏前后期整合;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学生评价以终结性考试为主,以指导学生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形成性评价做得不够等。结合专家意见,我们全面检视和反思了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学生质量等各个方面,认为这些问题不仅针对性强且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及育人机制的问题。为此,我们认真研究芝加哥大学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国际成功经验与学校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制定和实施了包括教育观念转变、内容体系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进的整体改革方案。

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导着医学改革实践。我们多次召开医学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了在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上的“五个转变”:在培养理念上,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体现医学教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培养目标上,从培养专家型人才向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转变,强化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从灌输式传授方式向案例讨论式学习转变,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培养机制上,从医教疏离向医教协同转变,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在办学定位上,从主要服务区域医疗事业向关注全球健康事业转变,提升医学生的全球视野。

具体改革举措上,包括压缩大班授课学时,大幅度增加小组讨论学时,改变传统大班授课模式;精选核心教学内容,加强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的全面整合,建立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增加形成性评价与教学反馈、改进临床

实践考核等,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等。

2 开展以课程体系重构为核心的综合改革

2.1 建立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体现,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要素。而课程则是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与核心。在WUMER项目中,课程体系改革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借鉴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武汉大学医学部建立了模块化整合新课程体系,包括人体结构、组织与功能、细胞分子与基因、损伤与反应、病原生物学、药理学、神经科学、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等课程模块。新课程体系提炼了核心知识,强化了人体结构与功能、基础与临床知识的整合与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具特色的《临床病理、病理生理及治疗学》课程[4],将传统的病理学各论、病理生理学各论、药理学与内科学、部分外科学、部分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等内容进行整合,综合讲授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及治疗的关系。由于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多,课程教学采取团队形式,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责任教师,教师们一起讨论教学目标、课程大纲、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

在构建模块化整合课程的基础上,医学部还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全科医学和全球健康教育,以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社区医学观念和全球健康视野。医学部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优势,整合校内资源,成立医学人文中心,开设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等课程。在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选修交流写作、艺术欣赏等通识教育课程。医学部建立了6个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将社区医学理论学习与社区卫生服务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服务中提升能力,强化医学生的社区医学观念。适时开设全球健康学概论课程,采取跨学科思维探索全球健康相关问题,讲授健康与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及相应影响因素。

2.2 推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与引导,调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策略上的调整,教师从“教给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生从“记忆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

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医学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特别是模块化整合课程中讨论学时比例较高。在讨论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导,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和点评,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学间相互交流,沟通技能与协作意识也得到锻炼。讨论学习,还将知识学习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如在整合课程CMG教学中,学习胆红素代谢途径、黄疸等相关知识时引入新生儿黄疸案例,将案例资料通过文字、录像、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基础医学实验、循证医学和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部逐步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鼓励学生们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完成实验。通过循证医学教育,培养医学循证观念,指导临床实践。每年投入资金支持学术与研究课程,鼓励开展学生研究探索,加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项目支持,科研训练基本覆盖所有临床医学本科生。

2.3 采用促进能力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

围绕课程体系,医学部同步建立了与新课程体系相应的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增加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同时增加对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目的不是评判学生的优劣,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表现的行为、反映的情感做出评价,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其发展,并为教师提供反馈,改进教学工作。在课程讨论、临床技能训练、临床教学查房、临床实习等多个环节都有运用。小型临床演练评价(Mini-CEX)主要对学生临床诊疗过程进行评价,直观地反映学生的问诊、体检、沟通、人文、专业能力、组织效率等方面的表现,并及时反馈。

评价的反馈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方式。课程考试结束后,教研室需对试卷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价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考试分析结果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与提高。医学部定期组织专家检查课程试卷,形成总结意见,反馈给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总结报告进行整改,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作改进、学生学习提供依据。

3 健全以质量持续提高为目标的保障机制

3.1 共建管理团队,密切跟踪评估

医学部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教学改革专家指导小组”,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也设立了协调办公室、专家小组以及教师团队。通过双方共同协调与推进,改变国外专家指点、国内教师执行的局面,变“单边主导”为“双边共进”,实行管理团队、课程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全面、深度合作,共同设计、共同组织、共同实施。核心整合课程打破原有学科框架,成立跨学科课程组,由1位中方教师和1位美方教师共同担任课程组负责人。美方教师参与授课、教师发展培训、课程建设等工作,每年来校授课学时不低于18学时,授课内容固化到教学日历中。同时,建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委员会,全面审核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以协调课程的整合与衔接。

医学部密切跟踪教改实验班的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探索与研究,对每门整合课程进行动态评估,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方案。调查显示:师生对改革课程的总体评价更为积极、正面;对综合提炼信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力的评价,实验班学生明显高于传统班学生。经过7年的探索、适应与优化,新教学改革方案于2014年从“实验”变成了“普及”,在临床医学专业所有学制中全面推行,从而整体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3.2 加快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医学教育新体系的实施,需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极高的核心师资队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要求教师能通晓和整合基础与临床知识、熟悉教育规律、领悟教育新理念、熟练并创新性地运用教学新方法。借助国际合作平台,我们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分别由相应的课程组负责,而每一个课程组的骨干成员都有计划地赴美国医学院接受培训,实地观摩和体验教学过程,交流教学经验。美方核心成员定期来校参与基础和临床教学工作,协助相关课程组完善教学改革,并培训和指导骨干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改革7年来,美国芝加哥大学先后派73位教授来校指导改革课程和讲课,武汉大学医学部先后选派67名教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双方定期召开视频会议50余次。

武汉大学医学部依据医学教育新课程体系的需要,在全员定岗聘用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教学专职岗位,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全心投入教学的卓越教师团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将充分发挥医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系统地开展临床及基础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医学教育改革奠定成功的基石。

3.3 医教协同育人,持续改进提高

目前,我国明确了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

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目标,并统一了“5+3”培养路径模式。武汉大学医学部在美国合作方临床医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结合教学医院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5+3”培养模式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培养体系和质量标准,将本科教育、硕士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注重基础训练、临床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5+3”培养模式,符合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有利于提升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助于突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困局[5]。

武汉大学近年来确定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将临床医学本科招生规模调减到300人左右,招生层次包括五年制、“5+3”一体化和八年制,两所直属三甲医院教学资源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医教协同育人,改变了原来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衔接不紧的问题。医学部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床边教学、临床技能中心开放等多种措施,增加学生临床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武汉大学医学部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深度合作,不仅是借鉴国外教育模式,更是寻找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并且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之路。未来的发展,武汉大学医学部将抓住改革契机,在国际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新体系,尤其是规范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加强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基础与临床之间、教学单位和附属医院之间在人才培养中的协调机制,保障新体系的有效实施,培养出更多符合国际医学标准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1]Frenk J, Chen L, Bhutta ZA, 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The Lancet,2010,376(9756): 1923-1958.

[2]孙宝志.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2005,26(2):24-26.

[3]李金芯,余保平,周云峰,等.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5):663-665.

[4]范静怡,聂强强,章军建.以CPPT为核心的WUMER教改模式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尝试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42-43.

[5]苏剑一.医教协同突破临床医生培养困局[J].中国卫生人才,2005,(1):12-13.

Ideas and practices on Sino- Us cooperation in high quality med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Feng Youmei, Yu Xiangting , Yu Baoping, Yu Feng, Zeng Dejun
(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Wuhan 430071, China)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can quickly improve the 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cultivate high quality medical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rough the long-term and in-depth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reform with University of Chicago, Wuhan University is able to gradually form a new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students. While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such as integrity, clinical orientation, and life-long self-learning, it is still to be perfected in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dicine: talents cultivation

10.3969/j.issn.2096-045X.2015.02.001

2015-07-06)

(本文编辑:闫红)

冯友梅,硕士研究生,教授,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部长,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医学教育管理研究。Email:fengym@whu.edu.cn

猜你喜欢
医学部武汉大学医学教育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李斌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开封大学医学部举行2014年实习就业校园招聘会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