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唐诗宋词选读》的选和读

2015-02-14 10:28萧艳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教者诗词

萧艳慧

谈谈《唐诗宋词选读》的选和读

萧艳慧

《唐诗宋词选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一。在实际教学不少教者把它等同于必修课程,过多强调文言;等同于学术研究,过多强调拓展等。另一种情况是作为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教者课堂教学手段往往简单重复,课堂缺乏生机。笔者围绕这两种情况,从教材怎样选和教师怎样读两个层面试做一些探讨。

一、《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怎样选

选修课姓“选”,就必然涉及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检测等诸多方面的选择、处理。《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时数较为有限,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根基尚浅,教师选修课教学经验仍待积累,教学时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1.详略得当,选择有谱。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取舍,使教学详略得当,收放自如。《唐诗宋词选读》有些诗词主题相同、风格相近,可以取精择要,也可改为学生自读,甚至直接捐弃不用。“选择”还要注意“组合”,可以打破教材的编选顺序,以学生最易于吸收的方式进行重组,促使学习内容更优化,努力扩大教学视野的成果。如以送别诗为例:《唐诗宋词选读》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就有以下几首: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主题来串讲,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情感和手法。

2.对接必修,延展拓深。如何让学生和诗歌亲近起来,教师要不断寻求教学的源头活水,从必修教材上下工夫。高中必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的诗歌学习,便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纽带。如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单元,《兵车行》的教学可以《春望》导入,以《石壕吏》延伸;中唐诗单元,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教学可以由必修一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入;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可以必修四《蜀道难》延展。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亲近感”,才会排除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即庄子所言的“疏沦而心,藻雪而精神”。

“选”,实际上是教师以智慧夺取教学时间,以“博观”“约取”教学内容。教师心中有“谱”,才能让选修课真正切合学生的需求,真正与《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经典诗词”的身份相匹配。

二、《唐诗宋词选读》教师怎样读

《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因其借鉴少、难度大,教师更应在研究教材教法、丰富自身知识、拓展活力课堂等方面加强修习。

1.内外兼修,胸有成竹。教者要明了教材的编选情况,要试图与教材编者对话;尤其要做到领悟单元导入语的精髓;单元导入语言简意赅,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主流诗歌和代表作家,教师可指导学生“知人论世”。唐诗宋词具有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美。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来挖掘唐诗宋词语言文字的内涵,体悟唐诗宋词意境的美。《唐诗宋词选读》配有大量诗(词)意画、人物画像图和书法篆刻作品等;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教师切勿熟视无睹,要指导学生边看边读,启发想象,再造情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另外,要深入研究教材所选的教读诗词。“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殿堂内的璀璨明珠,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唐诗宋词的把握,仅限于代表诗人的代表篇目。不少教师教学时仅捧着一本参考书,实在逼急了利用网络下载一些教案来“救火”,长此以往,教学势必支离破碎,教师又怎能“求其放心”呢?因此,较为系统、力求深入地去理解《唐诗宋词选读》思想精华,显得十分必要。

2.视野开阔,授人以渔。直面教材,走近作者,诵读感悟自不待言;搜集比较,阅读借鉴,系统学习也很必要: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厚积薄发,沈祖棻的《宋词赏析》娓娓道来……各有特点,不一而足,教学中尽可划出“名家赏析”一块教学内容来,教师把自己备课的“幕后”工作可以大方地展现到“台前”,既让学生对经典学习有全新的认识感受,又能真正“授人以渔”——学生学会自己读诗词,做摘记,经典学习的意义即已超越课堂教学本身,收获的将是无尽的“不教之功”。另外如梁衡的《读韩愈》《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读柳永》、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以及诗词的一些通读精选本,教师自己先精选阅读,再择要介绍给学生阅读,相信几本书读下来,师生重新审视教材,会有别样的情感和认识水准。

总之,《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精选、重组教学篇章,突出类型学习与衔接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改变“咀嚼式喂养”,引学生具备“了解之同情”的读,授之以渔;必将提高教学效率。

萧艳慧,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教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人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教者诗词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诗词之页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唐诗宋词里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