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文
他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
——《岁暮》导读
张友文
我以为张惠雯的小说《岁暮》(《收获》2014年2期)是一个关于探索人类情感奥秘的文本。作为主人公的她寡居海外,虽不必为稻粱谋,内心却并不充盈富足,如“大部分时间,她不知道该干什么。每到周末,她就更加烦恼,因为她希望和人交往,希望有人陪伴,但她知道周末正是朋友们的家庭日,不少人的孩子就在附近读书,孩子们会回家,他们全家人会聚在一起,那些当母亲的更不可能舍弃孩子去陪伴她这样一位孤独的朋友……”从字里行间可窥见孤独是此文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对人内心情感的探寻无疑是文中最具魅力的地方。
开篇交待她与李医生的过往,她与他就这么不紧不慢、不冷不热、若即若离地联系着,男女之间似乎并没有越界。一年一度的新年聚会又到了,她的朋友带上家人又来了,他则带来了她的侄女——一个名叫婷婷的年轻姑娘。这样的年宴因婷婷姑娘的到来,气氛热闹了一些。譬如客人尽情地拿他与婷婷开男女之类的玩笑,他乐得开心,而她则心痛不已。本应是高兴的日子,她却高兴不起来,个中缘由恐怕不仅仅是无伤大雅的男女玩笑那么简单。其间,晓岚单独和她坐在一起时,小心翼翼地谈起自己的丈夫,也让她心生不快;还有,小孩子丽莎的歌唱更是在她伤口上撒上一把盐。特别是李医生提出带婷婷姑娘外出看烟花时,她更是醋意迸发,但又不好当着众多客人的面发作,只能暗中作梗。她对他说:“你还是不要带婷婷去。”因为他喝了酒,不能开车。他却说可与婷婷步行。最后他还是与婷婷外出了,她内心的恐慌和愤怒可以想见。等到所有客人都走后,她与他发生了激烈地争吵。她劝他不要打侄女的主意,说那姑娘还小,他则反唇相讥。结果她竟然哭起来了,“她倒在床上,在黑暗中哭得浑身颤抖。”
“他说得对,她是个冷漠的人……”她与他之间的情感纠葛已存在数年,他向她求过爱,可是“她害怕、充满罪责感,而她又渴望……”“他刚离开加尔维斯顿的两年里,她觉得自己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东西,她有时突然间感到心如刀割,感到生活里再也不会有快乐,再也不会有让人痴迷的东西。半夜里,她常常醒过来,会想到他那出奇的热情和温柔,他那孩子气的抱怨,他对她的冷嘲热讽,他那双仿佛要把她看穿、将她吞噬下去的眼睛……如果不是儿子当时年纪太小,她会去找他。她不一定离开丈夫,但她会去找他。”她与他之间的情感是爱情,还是友情,连她自己也说不清。她既渴望真爱,又不敢付出。她嫉妒他与侄女的交往,却又害怕勇敢地向他示爱。他离开加尔维斯顿之后,又在她心中魂牵梦绕。由此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矛盾的复合体。
“她想到年轻时候的激情,想到自己那时的美貌,有时忍不住伤心。她很害怕,害怕她在他眼里变得苍老、干瘪、可怜,变成了另外一个女人。”生命的易逝让她慨叹岁月的无情,但她在平静的生活中却无所作为、无能为力。实际上,她的内心深处依然在深情地等待着他、呼唤着他、渴望着他,包括友爱、包括情爱。可惜呼唤与被呼唤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此运笔,作者就写出了当下生命存在的普遍真相。主人公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会老去,却不知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最大程度地绽放,这个她并不只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她呈现的是人类普遍的生命特征,展示的是全人类日常生活的悲剧历程。
张惠雯在《岁暮》中并没有沉浸于故事的编造,只是迷恋人物本身,重点围绕她和他展开,表达的是那段她与他近距离相处所带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情绪。她虽在文中唱主角,作者却没有直击她那“受难的灵魂”(胡风语),因此她称不上“这一个”(黑格尔语)。她的内心深处只是荡过一圈圈不大不小的情感涟漪,这种情感流变还得归功于他的存在。窃以为她之所以不敢向他大胆示爱,大约是因为她只不过是把他当作自己生命中的过客而已。她不时想起丈夫生前的诸多好处,不是因为爱便是例证。如此推理、如此说来,她又何尝不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生命过客呢?
张友文,文学评论家。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已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