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清
语文课堂也需要系统化教学
杨恩清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语文教学的实质就应该是使用这种工具的技能训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可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吕叔湘先生也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但靠教师讲是难以能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技能。这就和教练员培养运动员一样,教练员讲得再好,如果不让运动员参加训练,他们就永远不可能具有运动技能。因此,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语文教学改革要着重探讨如何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途径。”这个途径像音、体、美教师的上课,音、体、美教师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或唱或弹,或跑或跳,或写或画,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这样的教学,既有训练活动,又有时间保证,才是真正的训练学生的能力。语文课既然也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前提,以语文知识系列为主干,以课文为范例,以思维训练为主攻方向,以实施创造性语文教育为突破口,以给予学生充分活动时间、让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保证,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质、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进行系统化的语文教学。
系统化的语文教学必须以《大纲》为依据,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通盘考虑,做到整体化、系统化、具体化、可操作。它的关键是系统化,就是系统有序地培养学生一系列语文能力。
系统论的整体优化原理,特别强调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任何系统,只有通过要素和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因此,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制定训练目标,就要把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能力训练要求,看做一个整体系统,并根据系统化的原则,将全部初中教材纳入这个系统当中,从而确定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据此制定训练目标,从而实现训练目标的整体化、系统化、序列化。就《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基本上体现了系统化的原则:七年级上册,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七年级下册,着重培养记叙的读写听说能力;八年级上册,着重培养说明的读写听说能力;八年级下册,着重培养议论的能力;九年级上册,着重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九年级下册着重培养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分散到各个单元中去。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安排了说明文的读写听说,第三单元侧重于训练说明的顺序,第四单元侧重于训练说明的语言。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又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分解到各篇课文当中去。如第三单元说明顺序的训练,在该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便各有侧重,如《苏州园林》——总分顺序,《故宫博物院》——空间顺序。就一篇课文而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要解决的问题一定很多,若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顾此失彼,最终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如果每篇课文都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讲一通,重复劳动太多,费力不讨好。从系统化的观点出发,就可以抓住重点不及其余,或以点带面,以主带次。
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其系统性,就是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整体出发,通判考虑,进行合理的切分与组合,以便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制定每一课的训练目标时,既要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又要瞻前顾后,上承下接,不孤力进行。譬如朗读能力的训练,可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要求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子,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但真正的朗读能力,不可能在一个单元的训练中形成。朗读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阅读理解、想象联想等其他语文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朗读训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只不过在以后的训练中,不在把它作为一个单元,甚至一篇课文的训练目标提出来,而是穿插到其他能力训练的一种手段来进行。另一方面,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也不是单纯的为朗读而朗读,而是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词意、句意、文意,一边更好的朗读。
杨恩清,教师,现居山东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