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平(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以《雷雨》表演活动课为例
吕小平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施有利于学生有效思维形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灵活、思辨、深刻的思维品质,才能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思维训练;有效思维;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思维方面应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有口无心地读;浮光掠影地看;不得要领地说;词不达意地写。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敲击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走出迷惘。
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有了兴趣,再辅以必要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思维”这把钥匙了。现就《雷雨》表演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
戏剧是表演艺术,如果只是抽取只言片语讲解,就会断章取义、肢解原著。因此,学生的课本剧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由演入境,在表演中激发对文本的兴趣。表演的同学,为了很好的把握剧情和人物性格,主动阅读原著全剧,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和心理基础上,进行表演。渐渐地喜欢、迷恋上《雷雨》,对他们来说是一次语文学习的最美妙的体验,影响是终生的。而他们生动的表演,也将观众同学渐渐地带入了戏剧情境,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周朴园情感的纠结、鲁侍萍的委屈与悲愤、鲁大海的义愤填膺,同学们感慨嗟叹。
在想象与表演中,同学们领略到了文字内涵的丰富意蕴,捕捉到了字里行间闪现的灵动的美,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了生活。
戏剧也是文学艺术,如何研读体会剧本的魅力是教学瓶颈,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研读,可以借鉴电视上的访谈节目的形式。电视热播剧或电影热映之后,有些栏目对剧组进行采访,这种形式便于剧组成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利于了解情节和角色的创造初衷,加深对剧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形式新颖,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避免了学生演老师讲的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改变角色,退到幕后,由学生主持学习活动,充分体现课改精神,教师要有所为,有不为。教师的工作是组建戏剧学习小组,参与选演员、改编剧本,指导表演,策划访谈环节,设计主要问题,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学习研究的平台,将学习的模式多样化。事实证明学生主持学习活动,不但对主持人本人是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使其迅速成长,而且使课堂活动更自然更轻松,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异常活跃。
《雷雨》自进入高中语文课本以来,戏剧性地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阐释命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庸俗社会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习惯于把《雷雨》当作一个社会问题剧,从阶级性的角度解读周家与鲁家的关系。随着学术界“把文学还给文学史”口号的逐渐深入人心,中学语文教育界也开始认识到阶级分析法在解读《雷雨》时的强制性和非文学性,于是纷纷改弦易辙,试图从人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周朴园的所作所为。不可否认,这种解读视角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文学观念的变革引起的。我认为文学作品的学习要还原文学的灵性,弱化它的阶级性、社会性。这节课研讨的侧重点定位为人性的复杂、生存的悲剧,课堂探讨的问题都是围绕剧中人物的情感展开的,如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为什么在认出侍萍前后他的态度反差那么大?鲁侍萍说“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周朴园的生活是否幸福呢?三十年后再见周朴园,她还有没有留恋之情?等等,学生非常感兴趣,讨论热烈,观点独特。促使学生沉入文本中,不先入为主,不人云亦云,还原文本真实面目,在不断的品读中,善于抓住细节、抓住疑惑,读出作品、读出作者、读出自我。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我认为思维若有效,首先要有思维,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思考,也就无所谓的思维,更不要说有效思维了。若要学生有思维,必然要让学生感兴趣。本课设计的戏剧表演、观众评价、剧组访谈等形式,新颖有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思考。
其次,思维要活跃,有个性,有创新,有延展性,要发散。为此问题的设计要找好切入点,能够触动学生的敏感神经;问题要少而精,给学生思维空间,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让每个人都沉入文本中,不先入为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周朴园的生活是否幸福?”“侍萍对周朴园还有没有怀恋之情?”这几个问题学生都可以多角度思考,可以是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也可以联系实际的从人的角度,可深可浅,只有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次性的,尤其是文学经典可能用一辈子才能读懂。
最后,思维要有方向,有依据,有深度,不能胡思乱想、异想天开。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的,并且常读常新。文学的含混性也决定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因为不同的读者、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常常会孤立地、片面地思考问题,或者凭空想象,不站在整体的高度,对文章断章取义的理解,由此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和理解的偏差。思维发散之后还要能够纵向深入,提升思维品质,本节课在探讨人物性格的多样化、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之后,分析、挖掘悲剧的根源。讨论要以剧本和作者创作的回顾、名家剧评为依据,探究推理,发展学生逻辑性思维,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得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得以扩大和延深,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才会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而且问题的设计既有指向性又有自由度,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又可以让学生依据指导进行自主思维,具有立足文本的广度又有理解文本的深度,在这样指向下的学生思维是有效而具有趣味的;既有教师选点切入深入的品味鉴赏,又有学生广泛搜罗内化提升的研究探索。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他们独到的见解与表演让学习活动变的多姿多彩,他们相互的激发与启迪让闪光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总之,教学改革必须落实到实处,不能只是走走形式,而是必须要彻底,不能带着脚镣跳舞,那将使改革走入歧途。一切教育的革新都不应该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将是改革中应该侧重的核心。
[1]赵洪莉.语文课堂中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J].中学语文参考,2012(4).
[2]杨志强 .语文课堂需要真实的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G633.3
A
1673-4564(2015)04-0123-03
201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