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正雄
(广西百色市西林县西林中学,广西 百色 533000)
陶行知在《答操震球三问》中这样说道:“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更多起来。因为在这样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的。‘学校即社会’,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人愿去领教;校外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得受益。”这一教育论断为当时的教育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社会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状况,也为如今的教育教学指明了道路。
1.教学形式死板。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形式十分死板,主要是以教师灌输、学生接受为主要形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只能刻板地学习书本知识,机械地记忆,无法与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其积极性与内在潜力无法被调动出来,语文教学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难以得到突破。
2.教学内容单一。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就是讲授课本上的字、词、句、段、篇,讲授阅读技巧与写作技巧,因此其教学内容十分单一,缺乏与生活的联系,不符合大语文教学观,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为此,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力求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更贴近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这对于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而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领会《纲要》精神实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革新内容、改变方法、创新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和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给我们基础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1.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的内涵。所谓“社会即学校”,即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的场所,社会离不开学校,学校更不能脱离社会,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这里的“社会即学校”,就是主张将教育贴近于生活,贴近于社会。在陶行知看来,社会上的全部活动,都应列入教育的内容之中,这些活动在深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他基于让所有民众都接受教育的角度,谈到“民众只有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才能接受到所需的教育”。他曾对这样的教育做过恰当的说明:这种教育是在包含整个天地在内的大学校中进行的,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老师与学生两个角色。
2.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的意义。这一教育理论主要是为了普及大众教育,以及让民众认识以往教育的不足。他是要建立一种适合民众需要的新型学校,并充分发挥出社会的教育功能,也可以认为是要改变当时学校被某些利益集团掌控的局面。从而使民众能够在这种新型学校中学到更多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以彻底脱离以往那种不切合实际生活的学校。这种为广大民众考虑,大幅拓宽文化教育深度与广度的教育新理念,在过去落后的统治下,这一教育理念是没有机会付诸实施的,可是在现今却存在极大的机会,其在现实指导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1.将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内容都来自于生活,书本知识与生活存在很密切的联系,因此很有必要将生活化的教学引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使二者之间不出现脱节。如此一来,会以下三点好处:一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且能从中得到很好的感悟;二是,可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可逐步引导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时,这几篇课文是关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散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这四个季节到来时的天气与环境,更好地教学。如,在教学这一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春天到来时的情形,有的学生说“花儿红了,草儿绿了”,有的说“大地万物复苏”,有的说“河里的冰融化了”等等,教师可以将其总结一下,写到黑板上,再进行教学时,每讲授到一处课文与学生回答对应的地方就做下标记,学生很快就形成了整体的认识。
2.打破语文教学的格局,发挥学生内在潜力。伴随着不断前进的时代潮流,我们已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我们须打破以往的教学格局,创设出一种“敞开式”教学环境。这里所说的打破以往教学格局,就是要改变以往在讲授语文知识中所采用的旧模式,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要尽量少设一些约束,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发挥内在潜力的条件,使他们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第13 课《莺》时,先让学生去花鸟鱼虫市场观察莺,询问莺的习性与特点,并上网查阅资料,丰富自身对于莺的认识,之后再来学习课文,便十分容易了。
3.注重语文的实用性与灵活性。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老师教学中只是本着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的思想,机械地根据已定好的内容进行讲课,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练习上,使他们普遍感到学习十分乏味。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之下,不情愿的读书、做练习,虽然掌握了老师规定的内容,但思维的自由受到限制,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思索问题,缺乏对学问的钻研精神,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经过改进之后的新教育不再主张这种呆板的教学,主张多样化的教学,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与灵活性,要将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其社会化的程度,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整理归纳之后,向父母、祖父母讲授,告诉家人这些大自然的物候现象,然后再询问家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通过学生对父母、祖父母给出的“大自然的语言”,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更多自然界的预示与物候现象。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笔者一直遵循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它闪耀的光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如今,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如同经典一样占据了我的心灵,不仅在思想层面提升了我对教育的认识,而且在实践的层面提升了我传授知识的能力,我在今后将继续以这一理论为指引,不断探索!
[1]刘姗姗.学校与社会——杜威“学校即社会”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之比较[J].福建陶研,2013(1).
[2]王天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朱琼,孙士杰. 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观透视课程资源的改革[J].文教资料,2007(8).
[4]李晶.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D].渤海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