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隐喻分析

2015-02-14 05:48:17林映洲
语文学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狄金森隐喻意象

○林映洲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评论界狄金森诗歌研究论述颇丰,从意象、自我意识、死亡主题、音乐、孤独、现代性、汉译本分析等角度对狄金森诗歌进行分析,视角丰富,论述严谨。其中,陈明志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诗性隐喻》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狄金森诗歌中各隐喻的运作机制,阐释读者对其诗歌的接受过程。[2]19-24该研究侧重剖析狄诗的创作机制,没有对狄诗隐喻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狄诗有如英国的玄学诗,常常以出乎意料的比喻给阅读意想不到的惊喜,细读狄诗发现,其中不仅比喻奇特,创作角度、立意也十分不凡,给人奇妙的阅读体验。因此,用修辞学中的明喻、隐喻概念分析狄诗远不能得到其中的精髓,阅读需要从更高的角度把握狄诗的语境和思想。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思维过程的分析方法,肯定经验对诗歌理解的重要性,契合解读狄诗创作和接受过程的需要。本文从隐喻的类型、层次、特点三个层面,对狄诗进行剖析,注重具体例子分析,试图为狄诗精妙从隐喻的视角提供一个系统的解读。

一、隐喻的类型

本文讨论的概念隐喻的类型不局限于词汇隐喻,还包括语音隐喻。借助经验对文本进行感知,诗人通过文本传达的不仅是视觉与想象画面,还有听觉效果,声音在读者的脑海中能够引起共鸣,帮助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1.词汇隐喻。词汇隐喻包括比喻、通感、拟人等。比喻是诗歌最常见的技巧,用一种意象来指另一种意象,使读者通过前者来理解后者。[3]105-108它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在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中有He glanced with rapid eyes…They look like frightened Beads,[4]狄金森将小鸟的眼睛比作珠子,珠子呈圆形球体状,用它来做喻体,说明小鸟的眼睛在警觉时睁得圆圆大大,虽已有形容词frighten,加上珠子的比喻,进一步凸显它的惊恐。而且,对小鸟的眼睛进行比喻描写,表明说话人注意的焦点在小鸟的神情上,关注它的感受,进而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提醒读者关爱动物、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狄诗I heard a Fly buzz -when I died -中,有There interposed a fly - With Blue -uncertain stumbling Buzz-Between the light-and me-4 句,苍蝇的嗡嗡叫声属于听觉范畴,诗人却引入视觉和触觉概念:蓝色和磕绊,用具体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让读者的不同感官互相交错、转换,使语言更具新意的同时,充分调动读者多方位的想象体验。读者仿佛进入说话者的身体,感受他的感受,这样,通感的意义就充分实现了。

2.语音隐喻。音韵可以帮助诗歌体现它的意境美,给阅读提供更多一个维度的体验。声音可以配合诗歌的基调,更充分地调动读者的情绪,与诗歌整体情调相呼应。“所谓语音隐喻,就是运用音色的特殊效果,来暗示、表征和启引某种意义。语音隐喻主要通过语音重复形式、运用语音的音色效果来表现诗歌中独特情感意义。”狄诗I felt a Funeral,in my Brain 中,有Kept treading -treading…breaking through…Kept beating-beating…creak…4 句。几个动词的动名词形式,含有多个-ing 音,尖锐细长,反复出现,刺激读者的听觉神经,让人十分不快。说话者厌烦葬礼仪式,身处其中感到痛苦。通过几个-ing 音,读者的听觉也受到折磨,能对说话者感同身受。诗人运用语音隐喻,在读者中产生共鸣,成功地传达了说话者的思想情感。韵律使诗歌具有节奏感,给阅读提供音乐美。同样I felt a funeral,in my Brain 诗中,有:

And when they all were seated,

a service,like a drum

kept beating-beating-till I thought

黄冈市贫困地区26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 王文杰等(2):156

my mind was going numb-[4]

全诗押韵并不规律,偶尔有若干处押韵。这里drum 与numb 韵相同,前者意为击鼓,后者意为麻木,鼓声一波一波反复传来,打击说话者的听觉,多次之后使其精神麻木。Drum 与numb 具有因果逻辑关系,加上诗行的位置对称、音韵对称,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强化鼓声给说话者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突出说话者对葬礼仪式的情绪反应。

二、隐喻的层次

隐喻经过认知语言学的拓展,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其层次也不再局限于词汇范畴,“隐喻是多层面的”[5]348,延伸到诗句和文本的层面。词层隐喻最为基本,是用一个词来指向另一个词,不再赘述。句层隐喻和文本层隐喻涉及隐喻意义的系统性,有助于塑造文本的整体性。

1.句层隐喻。句层隐喻指在句子单位中,出现多个隐喻的组成部分,每个意象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阐释隐喻句子的主题。[7]7-9狄诗I felt a Funeral,in my Brain 中,有:

Then Space-began to toll,

As all the Heavens were a Bell,

And Being,but an Ear,

And I,and silence,some strange Race

Wrecked,solitary,here-[4]

句,写的是葬礼进行中,棺材被抬往教堂后,丧钟敲响,其响声震耳欲聋,整个宇宙都在回响。诗人把天堂比作钟,把人类比作耳朵,两组隐喻共同配合,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钟声与耳朵,直观地表达说话者全部感官都被钟声充斥的感受。紧接着,我与沉默成了陌生、孤独、垮掉的形象。沉默本是一个形容词,用来修饰人或气氛,这里将它拟人化,并放置于与说话者相同的处境中,在说明说话者与当时场景格格不入的同时,也反应了那场景与沉默截然相反,充满声音。这样,在上文对场景的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读者对那场景的印象。这五行诗句运用暗喻和拟人,环环相扣,共同作用,映衬说话者对葬礼痛苦感受的主题。

2.文本层隐喻。隐喻以语境为背景,从语篇的角度来把握隐喻传达的信息与作用,使理解更为宏观、系统。文本层隐喻是指将一个隐喻概念在诗篇中进行扩张,运用多个派生隐喻使整首诗成为一个大隐喻。诗歌被认为与隐喻同根同源同 质。[5]348“奥 尔 特 加· 卡 赛 特 说:‘诗 歌 就 是 隐喻’。”[6]25-26为了使诗歌的主题能够从头到尾自然串联诗篇,各个部分的隐喻必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使整部作品形成有机的整体。狄诗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诗开头就写道,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4],点明这首诗的中心隐喻是将人生比作旅途。途中必然会看到种种风景,因此下文用了多个隐喻,补充装点旅途隐喻:school,

children,fields of gazing grain,setting sun,pause,house,roof,cornice,horse heads。学校与孩子代表人生的早期,庄稼地代表人生的成熟期,落日代表人的暮年。这三个时期组成人的一生,说话者一一经过,说明他的人生已经完成,自然吻合他与死神驾车驶向坟墓的主题。当他们停车时,即到达目的地,此时眼前是从地里膨胀出来的房子,正好对应坟墓的景象。坟墓本没有屋顶、屋檐之说,因上文将其比作房子,下文继续对该房子进行具体描述。说话者把坟墓和死亡看作栖身的房屋,透露出对待死亡的平淡豁达的心态。下文说道马头朝着永恒,与开头的马车意象相呼应。马头引领马车在旅途上前进,它朝着永恒说明,诗人认为,死亡之后就是永恒,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收尾。

三、隐喻的特点

隐喻生动形象,增强诗歌语言的张力,提升表达效果。作为诗歌的一种表达手法,隐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创造性、灵活性和连贯性。创造性是诗歌隐喻的核心和基础。[7]7-9隐喻之所以能为读者所体会,在于诗人与读者“共同掌握了许多基本隐喻”[8]52-55,“诗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7]7-9,以崭新的角度来比较和认识事物。隐喻的新奇成为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一个标签,在狄金森诗中随处可见。

1.灵活性。狄金森诗给人以深奥神秘之感,部分原因是其诗所用隐喻可以有多重解读。解读的开放性往往是作家的高明之处。狄诗中不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的意象,使隐喻具有灵活性。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诗中,开头有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4 句。carriage 一词提供不止一种解读的可能性,它可能指婚礼的马车,下文相关隐喻有:civility,dew,gossamer,gown,tippet,tulle,house,roof,cornice。[4]似乎死神是作为新郎前来迎接他的新娘:马车是他们的婚车,新郎态度温柔,礼服和披风是新娘的衣着,代表坟墓的房屋是他们的婚房。死亡是世人的最终归宿,死后的时间才是永恒,在永恒中只有死神与人相伴,似乎死神才是人的伴侣。据此推断,结合一连串的意象,上述联想和婚礼的解释合情合理。但是,上文各隐喻仅模糊暗示婚礼场面,并非清晰明确,carriage 也有可能指普通的旅行,说话者只是死神马车上一名普通的乘客。那么,对上述一系列隐喻就可以有多重解释,从而产生了诗歌的灵活性。

2.连贯性。诗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所使用的隐喻必须具有连贯性。隐喻各具特色,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同时诗歌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串联各个隐喻,使它们呈现连贯性。狄诗I heard a Fly buzz- when I died-中,开篇便是说话者临死前听到苍蝇的嗡嗡叫声。[4]苍蝇的意象在第三节再次出现,there interposed a Fly-,在第四节中,它仍然滞留在说话者的眼前,直到他闭眼。第一节Stillness in the Room 用房间里的寂静来反衬苍蝇的叫声,嗡嗡声成了房间里唯一的声响,似乎是死前的主旋律。死亡是一件沉重、肃穆的事情,而苍蝇则是渺小、肮脏、惹人厌烦的形象。用苍蝇的叫声去填充死前的环境,使整个气氛显得怪异,透露出一点嘲讽的意味。第二节Eyes,around - had wrung them dry,[4]并没有直接写亲人朋友痛哭流涕的悲伤场面,而是写眼睛像拧干的毛巾。传达给读者的不是充满爱意的感人场面,而是不美好的干涩的眼睛。接着,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来说,死前上帝的出现十分重要,决定着自己能否得到救赎。得救是信教者一生的追求,关系到他们死后生命的归宿。而下文,读者看到的不是临死者的祈祷,却是分配纪念品,显得琐碎又荒唐。似乎是主体选择,又似乎是命中注定,临死者得不到救赎,因为一只苍蝇横在死者与天光之间。滑稽的是,阻碍说话者得救并不是高大威猛的巨大障碍,而是一只蓝色的blue,叫声还磕磕绊绊stumbling,不甚确定uncertain的苍蝇。全诗用多个隐喻,描绘死前场景,营造出一种滑稽、怪诞、无序的氛围,每个意象都为烘托这个氛围起到作用,显示隐喻的连贯性。

诗歌简短精练,诗歌语言的表达能力远远超出其篇幅的局限。为了传达出比字面意思更为丰富的内涵,语境是诗歌语言超越自身的依托,而它发挥作用的前提则是诗人与读者共有的经验认知。因此,基于认知前提创作的诗歌,其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的体现。这里的隐喻指运用已有的认知理解新的经历。

隐喻的娴熟运用是狄金森诗歌卓越的一种表现,它超越了修辞方法的范畴,狄金森在语音、词汇、句层、文本层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将隐喻演绎得淋漓尽致,并有效的发挥了隐喻独创、灵活、连贯等多重特点。从各个层面看隐喻,能够感悟到狄金森诗歌更深邃的内涵和美感。

[1]云虹.隐喻:诗歌的家园——论中英诗歌隐喻及其理解[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陈明志.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诗性隐喻[J].外国语文,2010(1).

[3]王志坚.诗歌隐喻类型及其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吴伟仁.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Ed[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5]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6]曹丽英,周东华.认知视角下诗歌隐喻的功能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

[7]路翩翩.论诗歌隐喻的认知意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4).

[8]高新华.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的解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狄金森隐喻意象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北方人(2020年22期)2020-12-02 08:11:04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我的朋友
中学生英语(2017年3期)2017-04-07 10:49:30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