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0)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为网络用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平台,网络用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作为新的语言现象,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业用语或黑社会用语的性质。[1]因此本文运用语码转换的理论探讨这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非字词。
“非字词”(non-word)是一个语言的正字法/拼字法系统所不认可,不包容的字词成分[2],这里的成分主要指词汇层面,因此称为“非字词”(成分)。从广义上讲,汉语语句里面的非汉语词素、单字、词语都属“非字词”之列。[2]
网络非字词与一般的网络用语不同。它指的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它仅指网民在聊天中所使用的语言,当然符合汉语使用标准的语言也不在笔者的探讨范围内。网络非字词仅指英语或汉语拼音的缩略词、数字或符号组合,如,MM、GG、7456………。
(1)“符号加符号”如:“:—x”,表示闭嘴不语;“:)”表示微笑;“:—(”表示不高兴。(2)“数字谐音新解”(如53770(我想亲亲你));7718,“亲亲你吧”;9494,“就是就是”;847,“别生气”;886,“拜拜了”;687,“对不起”;等等。(3)“英语首字母缩略词”(如“VG”,很好,“Very Good”之缩)、“AFAIK”是“据我所知”,为“as far as I know”之略。“IMO”的意思是“依我看来”,为“in my opinion”之缩合。“IC”(我知道了,“I see”的音读)。(4)“捏造拼音略语”(如“BD”,笨蛋,“QS”,去死);“BT”(变态);“MM”(妹妹);“GG”(哥哥)等。
语码转换是指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从一种语言变体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变体的现象。[3]学术界对语码转换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是在20 世纪的70 年代。语法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都关注语码转换的领域,语用学主要关注语码转换所承载的人际功能。从语码转换发生的地点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句内转换,一种是句末转换。第一种指语码转换发生在一个句子之内,另一种指转换发生在句子的交界处。
本文也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语码转换现象,即主要从Zipf 的省力原则分析网络非字词的语码转换。
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又称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可以概括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4]美国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f 第一个明确提出的省力原则。Zipf 认为“语言中的短词很明显地比长词更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在网络用语中网民更倾向于使用网络非字词的原因了。省力原则,归根结底,强调的就是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为达到某种效果会采用更经济、更省力的方式、方法或者途径。
省力原则或者经济原则是一种交际策略而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策略,也就是说交际者在不同的语码之间来回转换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是交际策略的两大明显特征,因此语码转换的发生,无论是发生在句内还是在句末都是目的性和策略性的体现。
网上虚拟世界就是以快速、简洁出名,中文输入的繁琐给网民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候网民就倾向于选择简单、快捷的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了,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网络非字词语码转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效益,就是经济原则。
在年青的网民队伍中,在网上聊天时直接使用英语的首字母缩略词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这是由于首字母缩略词的简单性决定的。简单的键盘敲击几下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表达完整了,而同样意思的汉语词汇却要延迟许多,这种简约和快速决定了语码转换现象的发生。
(1)A:你现在苗条多了。
B:是的,在减肥,B4(before,以前)太胖了。
A:OIC(Oh,I see 哦,我明白了)。
(2)A:亲,好久不见了,HRU?
B:还行吧,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你还记得小刘吗?
网络字母缩略非字词是适应网上快速信息交流而产生的,这种“集体惰性”和“约定俗成”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即省力原则。究其“集体惰性”的原因,即是网民都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2.数字谐音的语码转换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发生在句内转换。
(1 )A:现在就业很严峻!
B:9494(就是就是),我也有同感。
(2)A:687(对不起),亲爱的,847(不要生气),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B:748(去死吧),下不为例!
(3)A:宝贝,8006(不理你了),51396(我要先走了),别忘了04511(你是我唯一)。
B:我知道,520(我爱你),886(拜拜了)。
数字谐音发生在句内,得益于它的简洁,如5201314 为例分析,在键盘上敲出这七个数字所用的时间要比打出中文的一句话“我爱你一生一世”用的时间少得多,相比之下打出这七个数字所用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惜时如金,信息量如同海洋的网络上,网民们总是会倾向于简单省力的方式,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的原则,使得数字谐音能够如此受网民的欢迎。
3.在网络的聊天时代里,网民也经常会选择使用一些符号+符号构成的面部表情来凸显聊天时的个人情绪及情感。这些符号加符号组成的非字词也经常会发生语码转换。但是它们一般是句际转换,如:——)这是一张普通的基本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示开玩笑的意思。其中两点是眼睛,“——”是鼻子,“)”是笑的小嘴巴。[5]但是有时候它们也发生在句内转换,在半句话后加上一个面部表情的符号来传达说话者的感情。
这套表情简洁明了,能快速方便的表达网民的情感,使聊天的双方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对方的心情和情感,如:- -D 就是表示大笑的意思,聊天者发送这个表情符号来表达谈话时的心情要比在键盘上敲出“哈哈哈”速度快的多,即发生这种语码转换也是得益于它的快捷,简便,省时省力。与人类自身的表情相比,这种在聊天中穿插表情的语码转换也体现了快节奏时代人们的经济意识,省力原则始终在网络非字词的语码转换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网络语言的特殊性,使语码转换在网络会话中具有更多的语用功能,说到底,网络非字词的语码转换现象体现了Zipf 的省力原则。网络给网络非字词的传播普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这个平台能使网络语言使用起来更快速,更简练。但是网络非字词的语码转换也不是完美的,由于过多的略写和缩写形式冲击了语言的标准性,值得研究者继续关注。
[1]黄中习. 网络用语与语言规范[J]. 嘉兴学院学报,2003(2).
[2]侯国金.“非字词”的语用理据和语用条件[J]. 外语学刊,2007(1).
[3]赵莉.语码转换人际意义建构的社会认知模型[J].现代外语(双月刊),2014(5).
[4]姜望琪. Zipf 与省力原则,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
[5]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