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学
课文朗读指导例谈
周喜学
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注重朗读。远在二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就曾经说“诵其诗,读其书”。时至宋代,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也非常重视朗读:“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不仅如此,还要“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宜“逐句玩味”与“反复精详”。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也反复强调朗读的重要性。那么,教学时,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朗读活动呢?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文朗读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以朗读《两小儿辩日》为例,至少要求学生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
(1)初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生字的字音:“盂”、“俱”、“沧”、“孰”、“汝”、“知”等。学生读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互相评定,互相纠正字音。然后教学抽学习成绩优秀者与学习成绩一般者各一名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评定学生的朗读效果,指导学生读准上述字音。
(2)细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读通句子,不多字,不丢字。学生读后,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评定和互相帮助理顺句子,而后,教师抽学习成绩中等者及学习成绩中等以下者各一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细读是否到位。学生细读如果不到位,就必须加强指导。
(3)精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分别读出叙事语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的语气,读出“两小儿”相互辩论的语言的语气。学生先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教师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教师亲自示范朗读,以期达到朗读要求。如此,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虽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也已经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故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还应该向学生授予最基本的朗读技巧。
1.朗读的语速。学生朗读课文,要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确定朗读基调,根据课文内容和体裁确定朗读的语速。比如,指导学生朗读《山中访友》,朗读的基调应该活泼轻快:因为这篇文章充满着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无比向往与无比热爱之情;朗读的语速宜中速:因为这篇课文几乎均是叙述性语言。再如,指导学生朗读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女孩》,朗读的基调宜低沉,语速宜缓慢:因为这篇课文通篇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与哀怜。
2.朗读的停顿。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语句适当的地方稍作停顿与延迟。因为这不仅是学生朗读长句时适当换气的生理性需要,更是在朗读的过程进行表情达意的需要。朗读停顿大致分为两种:(1)语法停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要根据文章中的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做或短或长的停顿与延迟即可;(2)逻辑停顿。学生在朗读较长的句子或者古典诗词时,其间虽无标点,但是也要根据语义与意群等做极短的停顿。比如学生在朗读吕岩的《牧童》时,应该如此把握停顿:“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以此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这首诗的节奏美与音乐美。
课文朗读是学生通过声音把静态的文字立体地表现出来的艺术再创造。学生娴熟的朗读技巧需要长期训练、细心感悟而成。然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形式单一地、无目的地、机械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然会因为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放弃朗读。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必须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1.名家配乐朗诵跟读。这种朗读训练方式适合于任何一种文体的课文朗读。以指导学生朗读《索溪峪的野》为例。从网络下载的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索溪峪的野》,名家的朗读不仅普通话标准,而且音画视频中还融入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与背景音乐等用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朗读的基调朗读语速与朗读重音等。我曾让学生跟着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朗读《索溪峪的野》,既为学生创设了朗读这篇课文的氛围,布设了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场”,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受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
2.配画激发学生想象朗读。以指导学生朗读《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我曾将从网络收集下载的我国神州七号宇宙飞船的照片、飞行员杨利伟的照片、航拍的蒙着美丽的乳白色纱巾一般的地球照片、惨遭破坏的地球生态环境照片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之制作成PPT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将课文内容与上述图片内容联系起来。结果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大多能够根据课文内既能用急速的语速和欢愉的情感基调表现出对美丽地球的高度赞美之情,又能用沉重的情感基调以及缓慢的语速表现出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深重忧虑之情。如此,收到了极好的朗读效果。
周喜学,教师,现居甘肃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