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怡 曾圣文
(1.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 福建 福州 350001; 2.台湾育达科技大学 休闲事业管理系,台湾 苗栗 36141)
会展产业是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会展业和城市发展间有密切的连动关系,会展经济经常是依托城市 (尤其是中心城市或特色城市)来发展的,其城市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观光资源、产业结构及社会文化环境等条件,对于会展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城市是会展业得以发展的基本平台。同时,会展业的发展,也会对于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城市意象营销等方面具有影响。福州作为新兴会展城市,自1998年第一个会展场馆投入使用,会展业起步至今,会展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已经形成“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特色会展品牌,逐渐成为我国品牌会展名城之一。本文以福州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促进福州会展产业聚集与发展的因素、福州会展产业的未来发展可能受到的阻碍及其发展前景等问题。
探讨会展与城市间的发展关系,即是探讨会展业在某个城市地理空间的发展与地域化问题,“地域化”(territorialization)是经济活动对于本地关系依赖的程度。
从古典的产业区位论角度出发,Weber提出“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的概念以及 “聚集法则”(the Law of Agglomeration),用以说明某一地区内的产业经济活动集中或发散的原因,Weber认为影响产业区位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实际上对于区位有影响作用的区域因素主要是运输成本与劳动资源,对于区位有影响作用的位置因素则包括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和分散因素(deagglomerative factors)。
其次,形成会展产业聚落的成因与动力,主要包括:1)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交易成本、劳动分工等因素是重要的内生动力,与形成产业聚落的空间动态关系密不可分[1]。2)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外部经济主要来自于产业内或产业间聚集所产生的信息交易,或者是因为区域内人力资本的交流与移动所形成的外部经济。
会展产业本质上属于服务业,并非工业,具有整合性、异质性、不可分割性、无法储存性、艺术性等特性[2]。会展产业在运作上具有概念化运作[3]、品牌立本[3]、同时兼具公共性与市场化[3]、高投资额[4]、高报酬率[4]、服务本位[4]、专业管理[4]、政府政策主导性[2]等特征。因此,在探讨发展会展产业的区位聚集因素时,可从区位与自然生态条件(包括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产业与市场条件(包括产业优势、市场规模与条件)、政策与行政管理(包括政府政策、行政效率)、科技文化条件(包括科技水平、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交通、旅馆、通讯等)等因素来进行[5]。
福州占地13066km2,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区,现辖5区2县级市6县。福州是福建省省会,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首府城市,是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福州交通运输皆涵盖海、陆、空立体化的多功能交通运输体系;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石化、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六个产业为重点支柱产业。一级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水产养殖业、观赏花卉、茶叶等,二级产业则包括轻纺工业、钢铁业、机械工业、化工业、建筑建材业,三级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房地产、旅游业等。福州市拥有福州国际会展中心(2000个标准摊位)、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4050个标准摊位)等大型会展设施,拥有共计6050个标准摊位容量。
在《2006-2015年福建省会展业发展规划》、《福建省文化会展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动下,近几年福州市会展业无论在展览类型与展览规模皆蓬勃发展。2010年5月开幕营运的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不仅是福建省和海峡西岸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展览馆,也是我国最大的单体会展中心之一。2013年,福州市荣获第十二届中国会展业金海豚大奖和2012-2013年度中国品牌会展城市称号,成为中国会展城市联盟首批会员。同年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暨第十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2013海峡(福州)渔业周暨第八届海峡(福州)渔业博览会、第21届福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第三届中国(福州)家具建材装饰品博览会等展会。将福州市的会展产业带入起飞发展的新纪元。
在地理位置方面,福州市北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比邻港澳,对接台湾的区位优势,具海港及空港的双港优势,再加上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台湾的航运对接,使福州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福建省内有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及扩散效应,对长三角、珠三角及台湾具幅射经济效应。
在生态环境方面,福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许多山水景观,山地、丘陵面积达72.68%,森林覆盖率达54.8%,包括128个国家一级至四级景点(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A级景区26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9个)[6],约70km长的海滨沙滩,壮丽的生态与观光资源,能提供商务与奖励旅游丰富的旅游内涵。另外,福州市气候温和,温暖湿润,裨益于会展活动的举办,不过,福州在夏季时常会遭遇台风的侵扰,不利于会展活动的举办。
在市场规模与条件方面,福州全市常住人口数达734万人,整个福建省人口高达3689万人,再加上整个海西经济区的市场规模,使得内需市场与发展腹地广大,利于会展产业发展,而会展活动也带动了广告、住宿、餐饮、旅游、通讯、购物、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6]。
福州产业结构以三级产业和二级产业为重心,根据福州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福州市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石化、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7]。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会展等新兴服务业,由此带动渔业周暨渔博会、动漫消费电子展、汽车展等大型展会。
然而,就本地会展企业而言,福州已培育出实力较强的会展企业,例如福州荟源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福州金福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等,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布展手段与运作方式落后、缺少国际标准认证会展品牌、会展与区域特色产业结合程度低、部分展馆利用率低、专业与外语人才不足、缺乏会展规划营销人才等,上述问题使得举办会展活动交易成本较高,不利于产业发展。此外,旅游业虽然是福州市的支柱产业,但存在旅游经济总量偏小的问题,也就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业产业发展效果并不对称,且福州市的服务业发展落后,相对于服务水平,展览相关服务行业(例如:旅馆、交通、保全)等价格却相对较高,提高了参展与办展的交易成本,不利于会展产业发展。
在政策方面,政府持续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持续投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推动多项观光及会展政策、并持续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协议(ECFA)相关协议的签署。《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大力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内外的会展业,提升重大展会的办会水平,加快培育国际化的会展品牌。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福州市会展经济的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福州市政府重视会展产业发展并成立“会展发展领导小组”(2011年),制定管理办法(例:《福州市展会管理办法》)与资金支持办法(例:《福州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投入大型展馆设施建设,降低会展业内部交易成本,提升外部经济效益(访谈数据)。不过,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仍存在政府主导与干预太多、治理法制仍未健全、行业协会功能仍需加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提高会展产业发展的运作成本,限制会展业的发展成效。
在教育水平方面,虽然福建省境内许多高校已设立会展专业科系,一些职业类中专院校也有开设会展方面的课程,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会展专业人才培训体系,福州市也有许多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会展人才训练工作,但实务性与系统性教材不足,人才提供的稳定性与质量不高,较不利于会展产业人才的储备与供应工作。
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福州建城已2200多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从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也是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300多万海外华侨的故乡,其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富有族群特性鲜明的福州文化特征。同时,福州社会开放,媒体及信息发达,福州市的政府机关、报纸、广播电视媒体都开办了有本土特色的网站,福州便民网、福州家园网是当地较有影响力的网络论坛,这些都有利于降低信息搜集成本,促进会展业的发展。
在交通设施方面,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港口相结合,海陆空齐全,多功能、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利于参展企业及参展(会)者到福州参与展览、会议、商务旅游、奖励旅游、节庆等活动,也有助于展品的通关便利性。市区公共运输现以公共汽车为主,市区交通堵塞与废气污染等问题严重,福州地铁仍在建设。现有两个机场,目前没有地铁连接距市区45km外的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仅能靠公路运输,便利性仍有待提升。福州港主要由罗源湾港区、闽江口内港区、长乐松下港区和福清江阴港区组成,其中闽江口内港区由台江港区和马尾区组成为内河港,其它三个港区为国际海港。
在饭店业方面,截止2013年底,福州市共有星级酒店62家,客房10995间,能为会展活动提供住宿餐饮、会议服务、购物娱乐等服务[9]。但专业的会展硬件设施仍不足,虽然大部分的酒店都具备会议室、展览厅等基本设施,但仍局限在中小型的会议展览接待,并且缺乏先进的会议系统(包括口译系统、表决系统等),大部分酒店至今仍无法接待上万人的国际会议,大型会议接待能力不足,较不利于会议产业的发展。同时,福州现有多家通讯运营商,提供移动及固定电话服务,同时在大部分地区提供多种无线网络服务,这些均有助于提高通讯便利性与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有助于会议展览业的发展。
福州的区位优势与“双港”特色、产业结构与市场条件、政府政策支持、地方特色文化与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其发展成为新兴会展城市。近几年,透过建设大型展览中心带动会展产业发展,海港与城市结合,也能提升展品物流运输与通关效率。陆海空立体化交通运输系统,便利外来旅客往来,促进城市观光和会展旅游发展。
1.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不到经济总量的40%,而会展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第三产业比重达60%以上,第三产业的发达更有助于会展经济效应的发挥。
2.福州城市形象定位较模糊。目前认知度较高的“有福之州”“榕城”等福州城市形象,其形象定位的功能并不突出,不能体现城市的鲜明个性和竞争的优势。模糊的城市定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福州城市形象的开发、建设和推广,不利于福州市知名度的提高。
3.福州市会展人才缺乏。缺乏与高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没有建立起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4.会展业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主要是政府主导,缺乏市场灵活性和市场灵敏度。
5.会展规模受限。受省际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如厦门、泉州会展业),福州会展业规模和深度受限。福州的会展会议中心与港区距离较远,不利降低展品通关与运输成本,港埠设施也不利于举办专业游艇展,相比厦门未发挥其海港城市优势。
随着政府对会展产业联动—倍增效应认识的提高,政策的倾斜,福州会展产业聚集条件将越来越完善,会展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福建特定区域 (平潭、厦门、福州)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福州片区共31.26km2土地纳入自贸区范围。此举将大大推动福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令两岸交流合作及福州的对台优势进一步凸显。首先,未来两岸合作产业转型升级,在未来的自贸区内,或将有两岸电子信息生产和研发基地、海峡两岸汽车运营中心、两岸水产交易及冷链物流中心,协商开展两岸医疗服务交流合作、构建榕台电商邮包互递快速通道。其次,区内将现两岸人文融合示范区。在两地联合办学、“两马”旅游合作、打造两岸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等方面将有突破性的深度合作。自贸区建成后,在福州通过以上两大努力方向,促进福州会展产业的聚集及升级。福州的会展业发展可以从明确城市定位、加快与国际接轨、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发展会展旅游、开发地方特色会展项目、深入进行会展营销、提升会展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优化。
[1]Storper,M.“The Transition to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in Industry:External Economies,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rossing of Industrial Divide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13:273-305.
[2]黄振家.会展产业概论[M].台北:经济部,2009.
[3]过聚荣.会展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庄雪莉.台湾会展产业及发展策略之研究[D].高雄: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观光与餐旅管理研究所,2005.
[5]涂成林,陈仲球,易卫华.会展:现代城市发展的杠杆—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效应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福州市统计局.2013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7-04)[2015-04-18].http://tjj.fuzhou.gov.cn/njdtjsj/201407/t20140704_808429.htm.
[7]福州市发改委.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2-12-03)[2015-04-18]http://www.fuzhou.gov.cn/zfb/xxgk/ghjh/ztgh/201104/t20110427_427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