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轩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岳阳 414000)
基于信息技术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陈文轩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岳阳 414000)
本文以“VB程序设计”为例,针对目前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及方法陈旧、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多方面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维模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程序设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到: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1]。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可移动电子设备的飞速更新,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被更多的群体关注,由此给信息技术类课程,尤其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带来了巨大压力,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已迫在眉捷。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熟悉程序设计的思路、养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目前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有:“Visual C++程序设计”、“VisualBasic程序设计”、“C#”、“ASP.NET”、“Java”等。
(一)学生自身
1.信息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广泛,有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对信息化技术使用接触不足,处理信息化能力有限,因此在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时,较难跟上课程进度或感觉学习压力较大,久而久之对程序设计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2.学习主动性不够
程序设计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问题或困难。在面临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学生自身的惰性和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和退缩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2]。
3.课程理解有限
高职院校学生部分来自高中文科专业,找不到程序设计课程和高中课程之间的联系,理解不了程序设计课程的用途,这样造成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感觉迷茫,并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3]。
(二)课程教学
1.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程序设计课程逻辑性强,结构复杂,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限,传统教材是从基础语法再深入到后续程序设计,而现有资源既无法充分满足程序设计的逻辑基础,又不能充分体现课程内涵,使得原本应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变的沉闷。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失去学习兴趣[4]。
2.教学实践不足
由于教学实践案例不够丰富,大多数课程实践是以教材原有案例为主,过多重视编程方法。实验内容多为知识点案例,围绕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设计,当需要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5]。
3.教学技术落后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多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学生在课外并不会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完成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并未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手机、电脑等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导致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学习效率低下。
(三)教学活动
1.实施教学固化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方,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学生学习,而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也是在被动的传授知识;高职学生学情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别。这种实施教学的方式过多的依赖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环节,对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而现代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设计者[6]。
2.信息传递局限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资源来源于教材或者多媒体上,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只是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或者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来源局限,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索取面也非常有限,与教师的交流不够,对教学的延展性和知识拓展性不利[7]。
(一)设计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课程中语法、数据类型、控制结构、算法等知识点枯燥,却是程序设计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遵循“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运用需求和兴趣;各任务之间知识点的设计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学习风格,与知识点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钻研精神[8]。由于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原有的基础性资源延伸到MOOC等可实现泛在学习的教学资源。
(二)优化教学模式
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很难被吸引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所以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可尝试通过宏观项目带动,微观项目驱动[9]。根据教学目标来设置教学项目或任务,对教学项目解构、重构,层层分解成为多个不同难度的任务,并可采用“翻转课堂”、“闯关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线下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全部在教学机房进行,遵循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根据就业和人才培养需求导向,突出能力本位进行教学[10],采用“启发式”、“诱导式”和“对比式”等多种形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搞好教学互动,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运用切实管用的教学形式,科学合理的组训方法,将信息化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
在学生掌握一定程序设计思想以后,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
2.PBL教学法
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辨认问题、研究问题、设计和规划解决方式、评量解决途径、执行解决方法、评量检讨结果与改进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
在阶段性的学习完成后,根据阶段性知识结构设计综合性案例或项目,由学生自主组合团队,并通过合作互助完成项目建设;在整个课程结束阶段,以大型综合性系统案例作为课程项目设计,通过一个完整的大型设计,让学生掌握从最基本的定义到综合性应用设计方法;阶段性综合案例项目与课程项目设计将纳入课程考核中。
4.合作学习
在解决综合案例或宏观项目时,可采用主题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或教学内容为基本,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实际技能的水平的检验,应以实践为指导,提高实践考核在总考核中的比重,根据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情况来考核[11]。如采用以下考核方式:课堂考勤(10%)。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积极性与项目参与度;作业(10%):包括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项目(30%):包括基础性实验(10%),设计性实验(10%),综合性实验(10%);课外书籍、网站阅读情况及报告(10%);期末考试(40%)。此种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整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可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束缚。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或工具,如微信、QQ、世界大学城空间等平台[12],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程管理。在课程学习前,学生先与老师加QQ和微信好友,并关注相关课程微信订阅号。课前,通过QQ群或微信群向全体教学班级学生发布在线学习消息,并通过微信课程订阅号及QQ空间发布本次课程学习知识,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在线学习本次课程知识点、案例等,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并根据订阅号中给出的问题和课前阅读查阅书籍、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课中,老师对知识点做精简讲解,对容易忽视和应该特别注意的知识点着重提出,再根据学生对本次课程掌握情况,给出合适案例让学生练习,在学生完成案例的同时,观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时犯的错误,在对案例讲解分析时,将学生的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反馈给学生,并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及课程项目;课后,学生根据上课期间案例完成情况,并就老师提出的反馈,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完成强化训练,并与其他同学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老师通过学生交流情况、强化训练完成情况和学生在线提问情况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学情,分别进行指导和个别训练。
1.课程在线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建构来获取,而非教师的讲授获取[13]。教学应该是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教学PPT,教学案例等资源共享,并将课程碎片化,录制成视频档供学生观看,同时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网络资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2.在线交流答疑
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疑难处,这是教师的答疑和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在线学习出现疑问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互相在BBS上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学习;课后作业也通过网络布置下发、提交、在线批阅,并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给出对应加强性阅读、练习等。教师可以从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在线练习与测试
在完成一定进度的学习后,为了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完成模拟测试,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漏补缺,并通过在线练习巩固知识点。在线练习与测试能配合学生自主学习,为在线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4.翻转闯关突破
通过课程的网络视频、案例学习、在线交流、答疑后,学生已经完成基础部分学习,将拓展、提高部分通过翻转课堂,并结合闯关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考核方式能让学生清楚教学任务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学生注意力;通过完整案例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考察评价能较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网络教学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能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新策略、新手段等;在实际教学过程并非所有学生都有世界大学城空间账号,这给课前课后阅读学习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难处;相同的教学内容在面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等进行教学时,也需要学生的配合才可以,因此,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如何做到教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也是重要环节之一;另外课程特色和课程创新也需要一步一步摸索,在课程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R].2006.
[2]黄媛吉.高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2):79-81.
[3]郝桂英.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7):156-157.
[4]卞爱莲.浅谈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3):812,834.
[5]方芳.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2,32(8):7797-7798.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7]张顺利,李卫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5):137-138.
[8]李桂芝,周长胜.VB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4(1):56-60.
[9]于大弘.高职VB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园月刊,2011(2):116-117.
[10]张娟.基于CDIO模式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4(2):133-134
[11]丁智国,钱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9):9-12.
[12]周惠.基于云计算的教育网络平台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7(10):4055-4058.
[13]刘东桥.网络环境下基于构建主义学习观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J].创新教育,2013(12):158-159.
(责任编校:刘芳)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rogram Design Course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 Wen-xuan
(The Dean's Office,Yueyang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Yueyang,Hunan 414000)
Taking"VB programming"as an example,in view of unvaried teaching means,outmoded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and unreasonable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gram desig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reforms of teaching content,mode,and methods,etc.It incorporates modern technologies into teaching,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strengthen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thinking mode and hands-on ability,and furthe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ourse teaching.
program design;teaching situation;teaching mode;assessment methods
G 712;TP 311.1-4
A
1672-738X(2015)03-0062-04
2015-05-11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一般课题“基于云空间的混合学习模式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YZ15-07M)。
陈文轩(1981—),男,湖南岳阳人,工商管理硕士,计算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