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婕妤 熊丽英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凝聚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湖湘文化作为潇湘人物智慧之结晶,湖湘人文精神之积淀,是中国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中一个缩影或者符号。研究湖湘文化,弘扬其文化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湖南建设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湖湘文化的内涵,学术界主要有几种认识:其一,认为湖湘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二,认为湖湘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其三,有些学者将湖湘文化等同于自南宋时期发展而来的湖湘学派的文化。其四,也有学者从“交互文化圈”的视角提出了湖湘文化应该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1]综合来说,湖湘文化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民风、民俗、社会意识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狭义的则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精神文化。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文化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湖湘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心忧天下”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湖南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充分。追溯到湖湘荆楚文化,王夫之,提出“扶长中夏”,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同时,他更是升华了爱国精神,他认为:“为了国家利益,可以不论君臣。”[2]再到近代清末以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国藩创建湘军,力图拯救清政府于危难之中,以“舍身报国”“打落牙齿和血吞”[3]的气概救亡图存。往后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爱国主义传统精神的推动下,湖南涌现出了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将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将其提升到了更高更深的层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书写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
经世致用是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特别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讲究务实的思想。曾国藩,主张“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5]这种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湘士人中代代相传,他们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现实的救国问题。[6]毛泽东深受务实精神的影响,在青年时期,他就特别重视“实用之学”和“有用之学”。之后,在革命时期,他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提出“认清中国形势,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7]并且在党内积极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其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包容开放精神密切相关。岳麓诸儒往往也能够不拘于学派门户之见,“择师而从,而求兼取众家之所长”。[8]魏源,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博采纵长,提倡向西方学习。[8]魏源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广泛收集西方的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在书中,明确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提出,当时的清政府必须开眼看世界。[9]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突出的是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把马克思博大精神的思想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学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革命的伟大理论。
湖湘人民民心刚正不阿,并具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王夫之,抗清失败后,在偏避的山野之中,为了事业和理想,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含辛茹苦用废纸、树叶、树枝埋头著书四十年,写出了8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谭嗣同曾近这样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9]曾国藩,作为自强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创设江南制造局,购买国外的轮船与洋炮,他还曾请求清政府能够允许他“招致智巧洋人”为我们做事。他认为“师夷制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毛泽东对此十分佩服,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10]。左宗棠一生研求中国的自强之策,到古稀之年,仍然领兵上阵,远征新疆,誓与沙俄侵略者血战到底。他指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促进国家“日新而有月异”的发展,赶上并且超过西方。正如潘祖荫所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11]
历史进入到21世纪,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环境。作为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当代湖南人,应当按照毛泽东指出的“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总方针来对待,既克服湖湘文化中的如政治上极热、经济上极冷的两极分化等局限,同时又应当发掘弘扬它有意义的成分,用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推进湖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爱国主义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但应被赋予这个时代特有的内涵和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湖湘文化所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仅不能被削弱,相反应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历史上,在爱国主义的激励下,湖湘儿女为保卫祖国捐躯赴难,为民族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只有进一步弘扬经世致用传统,做到求真务实,才能稳步推进。为此,首先,要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念,坚持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最坚实的群众根基。其次,要端正行为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力克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最后,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湖湘人民秉承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实现富民强国和现代化建设中定能再立新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湖湘文化的兼容并包精神无疑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化的发展、兴盛离不开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应当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认真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又应当以博大的胸襟,以兼容开放的态度广泛吸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12]。同时应着力推动文化交流互鉴:首先,世界文化是多彩多样的,人类的文化因为多样性才有交流互鉴的意义。其次,文化的交流是平等的,人类文化因为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最后,文化又是包容的,人类文化因为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推动力。只有这样,湖湘文化才会持续不断的丰富发展[12]。
“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内核。“敢为人先”精神不仅以创新为本质,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品质和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优秀品格。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断开拓创新。今天,中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牢固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绿色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湖南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1]杜纯梓.湖湘文化要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6-129.
[2]孙敬睿.湖湘文化中的敢为人先精神及其时代价值[D].衡阳:南华大学,2013.
[3]张岱年,张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75.
[4]陶海洋.也谈湖湘文化的基本内核[J].船山学刊,2005(3):75-78.
[5]卢清华,周芬芬.论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J].船山学刊,2006(3):40-42.
[6]江凌.试论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J].湖南社会科学,2011(6):36-41.
[7]杨金鑫.青年毛泽东与近代湖湘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11-24.
[8]卢华为.湖湘文化及其特征与历史定位[J].湘潭大学学报,2005(3):84-88.
[9]谭长富,康化夷.湖湘文化反思[J].求索,2004(6):150-152.
[10]周秋光.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历史缺陷及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50-59.
[11]雷国珍.湖湘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新湘评论,2008(4):54-56.
[1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