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015-02-14 09:07:52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企机制院校

罗 清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部, 湖南 岳阳 414000)

引入其它学科、领域的理论开展校企合作研究渐成近年来研究的趋势。尚豫新[1]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校校企合作评估指标,得出对高校校企合作评估影响最重要的五个因素分别为校企对人才实践能力的作用、校企对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校企对新产品开发能力作用、校企对提高学校科研能力的作用和校企对高校科研转化率的作用,并对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案例进行了综合评估。胡茂波等[2]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困境的原因,提出了破除困境的对策。唐林伟[3]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所处相关场域进行了研究,剖析了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裴芳芳[4]依托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和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入探究了影响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整合和论证,结合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模型框架构建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提出了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黄美灵[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建议。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名称首先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 (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其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6]。本文试图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对策。

一、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

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包括如下一些[7]:

(一)胜肽原理

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其分布式不均匀的。差异导致竞争,竞争促进发展。优胜劣汰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拓适原理

任一企业、地区或部门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资源生态位。成功的发展必须善于拓展资源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以改造和适应环境。只开拓不适应缺乏发展的稳度和柔度;只适应不开拓缺乏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三)生克原理

任一系统都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发展,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器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系统内的竞争和共生机制。这种相生相克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系统自生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系统。

(四)反馈原理

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一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促进,相互放大的正反馈,导致系统的无止境增长或衰退;另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抑制,相互抵消的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在稳定态附近。正反馈导致发展,负反馈导致稳定。系统发展的初期一般正反馈占优势,晚期负反馈占优势。持续发展的系统中政府反馈机制相互平衡。

(五)瓶颈原理

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初期需要开拓与发展环境,速度较慢;继而最适应环境,呈指数式上升;最后受环境容量或瓶颈的限制,速度放慢,越接近某个阈值水平,其速度越慢,呈S型增长。但人能改造环境,扩展瓶颈,系统又会出现新的限制因子或瓶颈。复合生态系统正是在这种不断逼近或扩展瓶颈的过程中破浪式前进,实现持续发展的。

(六)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

系统必须有优势种和拳头产品为主导,才会有发展的实力。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为基础,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七)生态发展原理

发展是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而非结构或成分的增长;系统生产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服务功效,而非产品的数量或质量。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的利好,校企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策缺乏操作性,制度、法规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并且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目标,这对于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根据教育生态学生克原理,在校企合作这一教育生态系统中,政府、行业协会即为利导因子主导校企合作的发展,但是由于企业接受的学生数量有限,企业会选择某一高职院校或某些高职院校的某些学生,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之间及学生之间的竞争。高职院校就在相互竞争又相互共生的环境中发展。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如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涉及面不广等,加之地方配套政策的缺失,单纯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太现实,企业难以获得政策的红利,又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得人力资源,难免出现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

(二)校企合作反馈机制不健全,信息流通不畅,反馈调节失衡

反馈原理通过反馈机制发生作用。反馈机制好比校企合作系统的润滑剂,机制的建立健全可以使得校企合作始终处于良性运转状态,校企合作的质量能得以持续改善从而实现持续发展。评价机制是最重要的反馈机制之一。负面评价好比正反馈,为完善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正面评价好比负反馈,使得校企合作趋于稳定。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学生对企业的评价、校企互评、行业协会对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成果的评价等机制不健全。学生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难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及时调整,又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刚性约束,这些都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开展。

(三)校企合作供求不协调,学校专业特色不足、多样性有余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遵守了拓适原理却违背了胜肽原理,贪大求全,专业同质化,不断扩招导致人均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企业接受的学生质量又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开展。贪大冒进的结果就是就业形势持续得不到改善,无法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地位,资源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反而得不到拓展。

根据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主导性和多样性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只有实现合理匹配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一些高职院校“吃老本”,依靠个别特色专业,注重专业的多样性,忽视了新的特色专业的培育。一些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不愿意承担新型专业毕业生所带来的用人风险,宁愿选择规避风险,往往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受企业青睐,特色专业的校企合作也比较稳定、成熟。由于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偏少难以起到示范带动效应,大多数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持续开展。

三、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校企合作有序发展

管理的最大弊端就是要不都不管,要不都来管。都不管时全靠市场,都来管时全靠人,这两者都不得其法。只有将市场无形的手与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作好校企合作的文章。有必要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等相关各方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各自应该承担的责、权、利,规范校企合作办学行为。

1.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

通过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如制定《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条例》,用法律的形式规范校企合作的内涵和范围、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架构、组织与实施,投入与保障、奖惩机制、合作成果的宣传与展示、各方的法律责任等。根据这一条例,当地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健全各级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及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机构职能和制度效应。同时,还应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形成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职前、职中、职后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实现就业准入制度全覆盖。

2.制定操作性强的地方配套政策

我国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更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对校企合作加以规范、管理、扶持、引导,从而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如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双师型教师资格办法》《校企合作督导员管理条例》等。

3.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联席会议制度

当地政府应成立由教育、财政、科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组成的校企合作决策机构,由决策机构牵头,建立校企合作相关各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及时解决制约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校企合作全面健康深入发展。

(二)健全评价反馈机制,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各种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学生评教机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学生评校(企)可以反映学生的合理诉求,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改善实训或实习质量。校企互评有利于提高双方服务水平,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是对整个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包括人才培养、合作的成果、社会贡献等。绩效评价的开展,对于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水平,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向好发展,实现校企双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要有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响应。要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于完善校企合作的指导意义,不完善的要完善,需要整改的要整改,没有的要建立,要在联席会议上统筹落实,要明确责任人,确定时间表。要使评价响应始终处于闭合循环状态,就一定能够使得校企合作最终处于高水平动态稳定状态。

(三)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确保人才质量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就是要凝聚办学理念,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吸引力,降低人才的可替代性。

1.加强专业建设,形成办学特色

加强专业建设是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学校专业的设置不仅要瞄准市场前沿方向,更要有长远规划,量力而行。专业设置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既要控制老牌特色专业的招生数量,稳定培养质量,又要注重培育新的特色专业,不断扩大优势资源。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让教师与企业技术能手双向流动成为常态。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多下企业,对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在课时量及报酬方面应给予适当倾斜,并根据校企合作项目的绩效评价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引进与主持作为职称晋升的前置条件。其次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与管理。要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如需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掌握突出的专业技能等。初次担任兼职教师的企业人员要经过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常年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兼职教师应取得职业教育资格。企业兼职教师要参与专业教研室活动,参与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或修订。学校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每个学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给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适当报酬和奖励,结果要反馈至本人和本人所在企业,企业应当将其作为当事人晋升的依据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内涵建设的核心。高校与高校的区别不在于占地大小和生源多少,而在于文化气质。文化气质在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定格。一是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不断凝练办学理念,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良好学风、校风。二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校报、BBS论坛、文化广场、校园广播、社团活动、各类文体比赛等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放管结合、虚实结合,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并实现个性发展。

[1]尚豫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校企合作评估指标研究[J].经济视角,2011,(10)114-116.

[2]胡茂波,吴思.博弈论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11-13.

[3]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3(6):92-96.

[4]裴芳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型与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5]黄美林.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4):77-79.

[6]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12-16.

[7]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校企机制院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