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2015-02-14 09:07:52胡振东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胡振东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农业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农业缺少农民,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经营、有素质的现代农民。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妥善解决培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矛盾和困难,已成为“三农”建设重中之重。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型的、职业化的农民,是以农为业、以农为生、以农为根、以农为本的专业人员,是未来农业从业的新型市场主体、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般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以农业为职业、有一定的资源和资料、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生产经验、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有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六大特征和“职业农民主体地位明确,从业稳定性高,思想理念先进,创业欲望强烈,市场意识超前,务农意愿稳定,具备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文化素养、管理经验、经营能力、资本实力和生产要素,是农业科技的活跃受体、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八大特点。

一、管理策略

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是实施培训前后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培育的效果。要从条件、标准、程序、主体、动态管理和相关责任等方面制定统一的认定和管理办法。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根据其职业道德、文化程度、生产技能、经营规模、生产效益等情况,分产业研究制定认定条件和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颁布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档案。在县级认定发证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职业农民初、中、高“三级贯通”的资格证书晋级制度。

(一)科学分类

按农业社会化分工,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生产经营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2)专业技能型:在农业企业、合作社中就业、依靠专门技能获取劳动报酬的农业劳动力;3)社会服务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如农机手、植保员、农村经纪人等。

新型职业农民的遴选要以县为单位,对本县辖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从业人员、农业服务人员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进行调查摸底,选择年龄在18-55周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自愿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民作为培育对象。并按照本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等,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围绕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等,开展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规范程序

1.设置认定程序。通过个人申报、部门审核、统一分类、集中培训、考试考核、资格认定六个程序,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颁发资格证书。

2.设立认定标准。结合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产业、分区域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分级和资格认定标准。根据五个标准,即年龄标准、素质标准、能力标准、收入标准和基本标准(经营规模大、主体清晰、职业稳定性强,素质高,守法守信,示范带动作用等),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3.建立考核机制。已经接受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或毕业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职业农民“学校、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三方定期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办法。

(三)优化信息

1.登记造册。对符合培育条件、自愿接受培训的农民,到所属乡镇领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申报表》,填好后报送县农业局审核,审查合格后统一备案存档。

2.归口管理。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管理制度,由县农牧局牵头,实行定期考核评估、自然晋级、动态管理,对已经登记备案发证的新型职业农民,要优先安排培训、享受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政策效益。

3.建立台帐。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地址、联系电话、培训专业、培训期次、培训时间、考评状况、是否取得资格认定、就业情况等)台帐。

二、培训策略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培训有根本的不同,培训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而培育是一个包括培训在内的系统工程。

(一)创新培训模式

1.正确区分。传统农民技术培训有别于新型农民技术培育。传统农民技术培训是指对农民就某项专业技术进行周期较短的强化训练,一般没有培训前的分级和精心遴选,训后一般不会统一考核、发放相关证书甚至毕业文凭,也不会纳入县级人民政府统一信息化管理,享受国家相关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指按照一定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通过一定培养模式对农民进行的综合培养,经考试考核,各门课程合格,颁发相关证书甚至毕业文凭的教学形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前一般要经过严格遴选,根据不同等级制定不同教学计划,培育后县级政府统一备案管理,享受国家统一的指导扶持政策。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民技术培训的升级版而不是加长版,培育=培训+指导+扶持,而培训=培训。

2.丰富内容。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农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包括对农业重要性与地位的基本认识,了解国家涉农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信息采集和运用市场规律指导农业经营的能力,系统掌握与种养业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二是具备先进的发展理念。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理念、无公害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三是具有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尊重科学、珍惜土地、保护生态、不违规使用农药、添加剂、不违规操作。针对以上涉及的相关知识和要达到的素质,培训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发展理念教育,二是农业专业技能教育,三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四是农业法规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一般分为4大模块:公共基础、专业技能、实训、能力拓展。根据不同等级的农民(高级、中级、初级)分别制定教学计划,确定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时设置。

3.改进方法。根据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农时季节的不同,政府主导原则、立足产业原则、分类培育原则和市场引领原则,企业中培育、产业链中成长、服务体系中成熟的工作路径;采取间苗浇水式、拔苗助长式的塑造路径。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分片、分班、分类、分段和分模块培训,通过理论传授、实验实习、实训操作、观摩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二是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三是系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四是专家教授面授与各种媒体培训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好4个课堂:即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移动课堂、空中课堂。

通过一段时间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后,要对学员进行相关考试考核,对考试考核合格者发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或毕业证),并引导学员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同时,对考试考核合格学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进行综合评定,对评定合格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建立个人档案,列入本县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信息库。对证照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长期监管机制,除了要对其进行后续指导和帮扶以外,还要定期回访和考核,实行长期跟踪监管。

(二)改善培训条件

1.师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培训工作成败的关键。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和整体要求,每个县都要专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师资库,要从本市涉农高职院校、本县涉农职业中专、农广校和本县农业战线农技干部中选聘一批教授、高级讲师、高级农艺师,还可以把专业大户、农业创业园和龙头企业中能说、会写、善于传授的成功人士和专业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团队。虽然从农技干部中挑选专业实习实训的师资不难,但能承担经营管理、职业规划、创业培训等方面教学的人员不多,要找到能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自编乡土教材并善于课堂教学的人更困难。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课堂基本功训练,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力量,并分批选派到高职院校参加培训,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取长补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组织专门力量,编写适应本地区农业发展、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易于记忆或操作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操作指南。要建立健全导师制度,实现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一对一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搭建交流平台,推动职业农民与科技人才、能工巧匠、农企高管之间的对接。

2.硬件建设。职业农民培训要做到“培训有师资、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对职业农民进行操作技能实践培训;开展“三高”(农业)创建、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农业环保和间种轮作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教育培训条件建设,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和园区建设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作为各县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的县职业中专和农业广播学校,虽然有完整的办学体系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但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农业类专业萎缩,实训实习设施不齐备、教师专业知识老化甚至改行的情况较为普遍,培训功能有待改善和加强。要以《农业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和《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设置标准》两个文件为依据,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积极推进教学楼、宿舍楼、实训室、示范点建设,购置相关教学设备,包括微信、QQ、Mooc等空间平台的建设,为全面开展本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3.机构建设。县级职业中专和农业广播学校有地域优势,涉农高职学院有师资、设备和信息优势,当地农技干部有技术和距离优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应该优势互补,分工负责,共同承担这一宏伟工程,而不是互相分割。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几年来农业广播学校的发展一直徘徊不前,教学人员流失、教学设施简陋,一般也没有教学实训基地。有些县市单纯依靠本县农业广播学校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不太现实的;虽然有些县市按照2014年3月21日,农业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把培训任务交给了本县市职业中专学校,实际上也有一些实际问题。近些年学校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农业类专业几近停办,专业师资改行,疏于专业知识更新,专业设备流失,一般也没有农科实训基地,要担当如此培训重任客观上也有些力不从心,况且农民集中培训,因离家太近难以安心专心脱产学习一些时日。而涉农高职院校有较强的专业师资,既能为农民提供较好的培训条件,也能满足各个层级农民培训要求,即使离农民远了一点,但高职院校可以送教下县下乡,可以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利用移动课堂、QQ群和Mooc等空间教学形式,将固定课堂、移动课堂、田间课题和空间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县农牧局、乡镇农技站有熟悉当地产业、熟悉当地农民和管辖权优势,可以对农民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帮扶。总之,县级农广校、职业中专、乡镇农技站和高职院校应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根据角色分工,相互支持,互相协作,真正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五个环节,环环相扣,落地有声,共同完成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三、发展策略

(一)出台扶持政策

出台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稳定和“三农”建设的发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长远角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支农、惠农、稳农、兴农政策和制度体系。对已经接受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获得了相应文凭和资格证书的农民,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需求,由培训单位、当地农技站给予技术指导,由县级人民政府研究制定本县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扶持政策应将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如: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税费减免、社会保障等)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与自主发展能力。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后续支持政策体系,把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相关证书作为将来从事农业经营、技术与管理的行业准入门槛,并将现有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如将新增的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在承担农业项目、基础投入、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优先考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另一方面,要由乡镇农技站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和创业规划的帮扶方案,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训前、训中和训后跟踪服务。要选送那些有能力、有抱负、年纪轻的新型职业农民到高一级农业院校学习深造。

(二)推行资格准入

资格证书是职业农民的基本标签,资格认证是获取证书的基本途径,持有证书是推行从业资格准入的基本条件,而政策的强力跟进则是推行资格准入的重要保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前沿上强化教育培训,在过程中注重证书衔接,在后续上强化政策扶持,实现认证与证书衔接、证书与政策配套、认证与政策拉通。

结语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立足”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立足完善生产关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根本制度创新。为探索新形势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思想、新措施、新模式,各级政府要在对农户的产业现状、文化素质、培训状况、科技应用、对政府和培训单位诉求以及对农业发展愿望等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强化培育工作的具体措施。落实扶持政策是重点,硬件建设是基础,制度完善是关键,而更新培训内容、组建教师团队、加强教材建设是保证。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R].2007.

[2]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科办(2012)56号)[R].2012.

[3]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1号)[R].2014.

[4]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农人发[2015]11号)[R].2005.

[5]赵以勤,胡在军.枣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我见[J].农民科技培训,2013(9).

[6]殷瑛.论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

[7]张蓉.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探讨[J].云南农业,2013(8).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