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视角下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行为分析

2015-02-14 03:51陈洁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微传播人际沟通大学生

“微传播”视角下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行为分析

陈洁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随着各种网络交际平台的陆续开拓与广泛使用,当代大学生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广泛,交际方式也逐渐体现出科学化与前卫化的趋向。在众多的科技工具中,微博和微信在已经取代了传统的QQ软件和人人网,成为最主要的大学生人际沟通的主要平台。如今的大学交际时代,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微传播”的时代。

关键词:“微传播”;大学生;人际沟通;行为效应

收稿日期:2015-08-11

作者简介:陈洁(1961-),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5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注重培养的是综合素质,情商层面的重要程度甚至已经超越了智商层面的要求,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最重要的非量化标准。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发性的人际沟通活动,对于其在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锻造无疑是至关重要。虽然大学生的社会活动与工作范畴仍旧相对狭隘,难以通过自身的物理精力实现大规模的跨校、跨城市之间的广泛交流,但近年来各种“微通讯”设备的悄然降临,将大学生的交际活动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传播”的时代。在当代“微传播”的视角下,分析其对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所带来的行为效应,无疑是窥探当今社会发展规律与大学高校教育的重要突破点。

1“微传播”视角下的高校教育背景

大学生的学习渠道较之中小学生最大的不同,便体现在内容的多元化与丰富性,不再局限于教材书本的特点与优点。大学生需要的能力培养,除了专攻与精湛的学业以外,更需要通过广泛的沟通与交际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以便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与生活中能够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高校教育的改革进程至今已经达到了崭新的阶段,并且正在由传统应试化的学分制度朝向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实现着日新月异的进展。依据社会学家的分析与判断,当今社会的生活与工作的范畴之内,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必要,情商因素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占据70%以上的比重。由此看来,现代教育体制在新方向的转变过程中,逐渐由单一的专业知识灌输直接变成了以专业知识与交际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协调促进。因此在这样的高校教育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作为软实力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在高校的教学机制之内予以全面性的拓展和深化[1]。

在这种教育理念正在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科学设备的频频出现弥补了在实践中的困难和不足。人人网、官方微博以及微信的广泛使用,逐渐改变了以往依靠现实环境的交际,虚拟空间以其自身的便利优势,在大学生的交际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对丰富校园活动与充实交际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随之而来的便是引发为具有双刃剑一般的行为效应。

2“微传播”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带来的行为效应

2.1 正面行为效应

2.1.1 拓宽交际范围,扩展生活视野

“微传播”时代的来临溯及到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的生活中,首先带来的正面效应便是交际范围的拓宽,对大学生的生活视野起到了很大的扩展作用,打破了交际圈范围局限在校园的短板。天南海北的大学生通过微技术的平台运作,便可在跨空间的前提下相互沟通,更进一步充实大学的交际生活。“微传播”时代,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人际沟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出的侧面便是交际圈的不断扩大。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些新型网络社交关系,这些人际关系组成极大地扩大了网络中信息传播者以及信息受众的规模,使得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变得更加活跃,将虚拟社交圈和实际社交网有效对接,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借助微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得大学生的交际范围由校园拓展到了全国范围,扩大交际的同时,也开阔了交际视野,高度体现出微时代对社交作用提供出的空前重要的社会功能。

2.1.2 满足情感需求,实现心灵慰藉

当代大学生挣扎在传统教育朝向高校教育改革的过渡阶段,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情感的宣泄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价值,在满足情感释放的需求的同时,实现心灵层面的慰藉,有助于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此外又由于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和反馈有助于其更好地获得自我认同和评价。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大学生可以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并得到微博或者微信上的好友以及相关服务的开导、理解和劝慰,构造一个以“我”为核心的传播与接受空间,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统一[3]。行为交际在表面上属于一个社会层面的有力工具,同时更是一个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由于当前大学生生活视野的相对狭窄与社会压力的过于重负,使得情感的备受积压的现象在这一人才队伍中呈现出十分普遍的现象。通过不同的空间范围实现对大学生情感外释的满足,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并有效推行心灵慰藉的合理化与常规化。

2.2 负面行为效应

2.2.1 网络交际的虚无性

尽管微信与微博的交际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心灵负担上的外泄,并且能够以“我”为中心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情感天地。但是凡事均要提倡适度原则,虚拟的“微传播”体系中一旦引发出网络层面的过分交际,便极容易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引发一种“情感虚无主义”的精神状态[4]。新媒体设备本来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再加上手机的移动性,使得不少学生对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进而形成长期沉溺网络的不良嗜好,及至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消沉甚至堕落。这种堕落直接表现为大学生对手机以及“微传播”极强的依赖性,不但在打字能力上,具体表现为电脑打字速度非常慢,然而用手机打字速度却相当快,使之在论文或设计上难以实现对知识情报的有效汲取,由此产生学业上的荒废,所带来的直接消沉的影响便是变本加厉地依赖微技术的情感宣泄与虚无化的交际行为,随后又是更为恶劣的成绩下滑。长此以往,电脑运用的萎靡不振与微观念的不恰当的对头脑的充盈便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一股恶性循环,更严重者是上课不听讲,却看下载的很多电视剧看。不是运用电子工具进行学习,而是用它们进行娱乐,最终在大学时光中成为微时代行为交际方面的情感奴隶。

2.2.2 网络诈骗的存在性

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渠道在为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诈骗的各种违法犯罪的活动[5]。很多不法分子借助微信等营销方式,进行网络上的诈骗活动,而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的浅薄以及用户数量的繁多,进而导致大学生成为这些犯罪分子最广泛物色的猎物。男性骗取钱财,女性则多以劫色为主,各种犯罪活动在“微传播”时代下屡试不爽,严重威胁到文明校园的构建与高校生活气息的淳朴。因此重视网络诈骗的存在性并予以明确区分和坚决抵制,无疑是势在必行且不容忽视。近年来多起网络诈骗的频频出现,正体现出微时代本身具有的“双刃剑”影响,在为大学生带来交际的扩展性的同时,也滋生了行为交际过程中的欺骗性的因素。

2.2.3 文化享受的肤浅性

处在当今这个“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互联网上海量级、碎片化的信息要求大学生用户必须不断地获取、更新和解读,若不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容易陷入信息过载的泥沼。大学生处于求知欲较强、甄别能力较弱的阶段,热衷于追随所谓的网络“公知”,容易被网络谣言所迷惑。面对信息轰炸,习惯于浅阅读,进而引发的是当代青年人思想的浅薄、自我的迷失,乃至于一代人的集体失语[6]。在这种情势下,能够做到对高深文化的有效赏析,维系其对网络文化的深度探究,避免受到浅尝辄止的意识所误导,以造成“微传播”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消费层面的迷离。

鉴于“微传播”文化在大学高校的生活范畴之内产生的双重性的社会影响与行为效应,大学生在进一步提升自身交际能力、扩大自己交际视野之外,更应当随时保持一种理性主义,使之能够在保证自身安全与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实现对社交能力的有机提升。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交环境,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审时度势,适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密切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人人网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正确引导、及时澄清、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蔡依璐,李杭东.基于“微传播”视角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行为效应分析[J].新闻传播,2014,2(5):319-322.

[2]黄雪.大学生沟通主动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孙昊哲.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4]姜晶晶.微博使用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5]李霞.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6]温如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Perspective of “Micro Communication”

CHEN Jie

(FujianHealthCollege,Fuzhou350001,China)

Abstract:With successive exploitation and widespread use of various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the communication rang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ecome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nd the communication mode also gradually shows the tendency of scientization and advanceness. Among many technological tools, Weibo and Wechat have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QQ and Renren to become the leading platforms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owadays college communication era has entered the era of "micro communication" without doubt.

Key words: “micro communi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effect

(责任编辑孙胜文)

猜你喜欢
微传播人际沟通大学生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云南医学院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及需求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