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宋立1,李芳2
(1.济南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系,山东 济南 250103;2.济南职业学院 外语系,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在我国一直遵循的是国家课程,这种课程模式关注了统一性,但是容易忽视地方特色和各个职业院校的个性特点,相应地也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要有自身课程开发的模式,通过增加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发挥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收稿日期:2015-05-27
作者简介:宋立 (1972-),女,山东苍山人,济南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3
1引言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较晚,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课程开发模式。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出现,社会急需大量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一方面人才急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依据社会需要培养适应本地需要。在这里校本课程起到了二者完美结合的桥梁作用,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通道,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中央集权制,高职教育也不例外,所以限制了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特色,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地方适应性。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目标,适应地方特色,弥补高职课程开发的局限性,有必要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地方经济文化特色、依靠院校、企业、地方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实现自己的办学特色,适应本地人才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概要
2.1 如何理解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依据此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依据高职教育的性质,在遵循高职办学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学生培养目标,根据本院师资力量,考察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和特色,聘任专家指导,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自己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依据本地各种力量,体现院校办学特色,独立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1]。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提倡人人参与的合作精神,形成自己的办学思路,体现本地经济文化特点。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①校本课程开发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同样,个性也应该是高职院校存在的方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灵魂,如果一个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没有自己的突出优势,它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是很容易被淘汰的,也不能适应本地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具有自己的课程优势,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形势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的发展[2]。如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突出强调本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好、社会适应性快,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更多增加人文教育课程,以本地的人文风格为核心,把本地传统经典文献、古诗歌散文、本地民间工艺等多个课程模块组合成整体的校本课程,形成自己院校独有的校本课程体系。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突出本校的工艺设计特色,以“审美”为中心,建构一系列的美育课程体系,在众多的校本课程科目中,突出了本地手工制作、传统舞蹈、文学艺术、武术等,将审美的各类目标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通过审美课程的学习,不仅学生掌握了该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在感知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在农业优势地区的高职院校以“农业技术”为中心,将种植特色农作物、养殖特色动物、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作为课程“模块”,设计一些具体的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来选修相应的课程,掌握一种或多种农业技术。由此可见,通过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对于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
②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学习成就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入学成绩偏低,偏科严重,已经承受过一次打击,学习兴趣不大,自我成就动机低,学习目的性不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虽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考试的结果是失败多、成功少,因而使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行为也不佳。但是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压力很大,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佳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具备自身的优势。但与事实相反的是,因为使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行为也不佳,对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学习效果较差,那么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教育。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也基本上是定位于“非学术性、兴趣性”,即只把部分选修课程的决策权交给地方或学校,而学术性课程还是由专家主持开发。高职院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发自己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风格各异的校本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选修课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是指已学习过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技能、获得新方法以及态度的影响[4]。高职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把新习得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迁移到所学专业课程,从而产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③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教师的成长
教师是高职院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没有高职院校的成长。因此高职院校要创造种种条件,促进教师的成长。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前提条件是尊重教师的选择和个性。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增强专业自主性。一定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教师理解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教师对课程的自我理解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或自我觉醒的标志,那么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处理与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这当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参与开发的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够灵活转变观念和角色,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企业专家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深入到企业一线,通过科学的调研活动,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促进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和研究所教专业学生的将来的职业生活需求,从而可以明确看出校本课程对教师个体成长的意义。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3.1 打破学科体系
打破学科体系后,进行课程的整合,通过综合课程板块,遵循项目课程的逻辑关系,细分工作内容,把工作内容分成一个一个更小的项目,根据斯金纳的程序学习理论,学生学习一个一个项目,最后完成总的学习内容,注重项目内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整合,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还可以避免学习的枯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校本课程开发通过项目化设计完成专业学习要求,培养合格的人才[5]。
高职课程开发打破学科体系,并非是否定知识的学科逻辑,它只是遵循知识的工作逻辑。因此,从知识的学科逻辑到工作逻辑,校本课程开发中围绕着项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逐步圆满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要仔细、科学的筛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真实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打破学科逻辑,进行课程整合,既可以包括学科知识,也可以通过课程板块的学习,进行内容细分,以满足专业需要和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人才。
3.2 根据学习迁移原则,开发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不是为了开发而开发,因此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和专业学科密切相联系的。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开发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校本课程,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上面我们提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低,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开发校本课程目标之一可以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提高学习兴趣,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精心整合课程板块,开发出能对专业学习有很好的正迁移效果的校本课程板块,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的掌握、态度的养成。
3.3 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综合素养版块开发
爱因斯坦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说过,只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那样只能成为专业机器,不能成为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用的人。要学生对价值、对社会伦理的原则有所理解并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这才是最基本的,否则他不可能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百年前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 高职教育应该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完成他的人格,而不仅仅是流水线上的机器零件[6]。高职院校开发校本课程时要谨记这一点,加强综合素养课程板块,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综合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只会机械操作的机器。通过综合素养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自学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高职学生爱生活、爱工作,成为具有温度的个人,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情绪管理,具备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自己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许鸿起.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要求[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41-43.
[3]刘剑虹,等.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64-66.
[4]路艳娇.谈中职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月刊,2003(11、12):66-67.
[5]胡泽民,杨丹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程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6):8-11.
[6]邓志革,等.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7中):130-131.
(责任编辑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