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诗歌发展现状及其出路

2015-02-14 02:27胡王骏雄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困境与出路

胡王骏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网络诗歌发展现状及其出路

胡王骏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崭新的生存空间。当前社会现实以及互联网的固有弊端,网络诗歌作为一种新型的诗歌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价值缺失,娱乐化倾向严重,作品数量惊人却鲜有上乘之作。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当今文学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为中国当代诗坛提供更丰富的可能。

关键词:网络诗歌;创作现状;诗歌特征;困境与出路

国内网络诗歌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网络诗歌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学界对网络诗歌的界定也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广义的网络诗歌是涵盖所有以诗歌形式出现并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文字。狭义的网络诗歌仅为直接在网络上创作并主要以网络为渠道进行传播的诗歌。目前学界对网络诗歌的研讨,更多针对狭义的网络诗歌。网络诗歌自1993年诞生以来就伴随着热烈的争议,至今已涌现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作品。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崭新的生存空间,而作为一种新型的诗歌艺术表现形式,网络诗歌也一直承受着来自传统学界的强烈批评:诗歌创作文学素养整体不高,诗作大多游戏之作;诗歌艺术价值缺失,娱乐化倾向严重;网络诗歌作品数量惊人,却少有上乘之作,难以经典化。当诗歌邂逅网络,让广大的诗人与诗歌爱好者看到了希望之光,若是我们不能充分尊重新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与文学发展实际,秉持兼容并包的创作与研究态度,就难以推动网络诗歌健康全面发展,实现诗歌精神与网络媒介的终极和解。

一网络诗歌发展现状

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体之一在中国已繁荣发展了数千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催生的新诗也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诗歌一直是影响广泛深远的文学基本类型之一。但时至20世纪末,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建设和物质利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社会文化也随之转型,文学不再受万众瞩目。后现代的大众文化兴起并迅速扩张,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一跃成为大众普遍性的人生价值和行为准则,诗人们或搁笔、或转投其它领域,纯粹的诗歌刊物与诗歌读者一并锐减,中国诗坛陷入一片沉寂,诗歌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传统精英文化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媒介的出现,正值为数不多的诗人们以边缘人的身份在中国当代文坛艰难行走之时,缪斯之火得以重燃。诗阳于1993年3月通过互联网发表了大量的原创诗作,即国内最初的网络诗歌,这些诗歌一经发表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促使更多的网络诗人不断涌现。1995年,诗阳、鲁鸣、亦布、秋之客等诗人创办了首份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形成了活跃在互联网、以该诗刊为阵营的网络诗人群。90年代末,网络诗人群为寻求更大的网络空间,开始转向国内发展。1999年由李元胜担任主编在“重庆文学”网站上创办的《界限》,是大陆最早的网上诗刊,同时出现了更多的诗歌网站,诗歌创作进入网络诗歌的主流时代。目前与诗歌相关的网站及论坛早已成百上千,较著名的有“诗生活”“诗江湖”“扬子鳄”“灵石岛”“界限”“终点”“蒲公英现代诗歌”“守望者”“绿风”“中国网络诗歌”等纯诗歌网站或网络诗刊。影响力较大的论坛则有“中国诗人论坛”“大学生诗歌论坛”“扬子鳄文学论坛”“诗选刊论坛”等。大量诗歌网站与诗歌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广大诗歌爱好者终于觅到了重振新诗的平台。大数据时代的每一位诗歌爱好者都可以轻松介入网络这个相对自由、开放、包容的空间,实现“我手写我心”的诗歌主张。

何谓网络诗歌?不少人都认为,网络只是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便利的传播载体和交流平台,诗歌还是诗歌本身。不可否认,同网络文学一样,网络诗歌也一度面临着命名焦虑。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学界曾经对于国内网络诗歌研究的缺席与偏见也逐渐改观,得到了基本的共识——即网络诗歌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是涵盖所有以诗歌形式出现并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文字,这更多被视为在网络上流传的诗歌,除了发表传播媒介改变之外,与在其他媒介传播的作品本质并无差别。而狭义的网络诗歌仅为直接在网络上创作并主要以网络为渠道进行传播的诗歌。这些观点均值得商榷。我们虽不能再次走入所谓“网络是网络,诗歌是诗歌”的错误论调,网络显然绝不仅仅只是网络诗歌的写作发表工具或传播媒介而已,但已经公开在传统媒体发表的诗歌经由网络传播影响扩大是否就能轻易划入网络诗歌的研究范畴?并非临屏创作而是利用传统工具创作,首次公开在互联网发表传播并为广大网民读者接受,甚至又再次被传统媒体转载发表或出版的诗歌又该安放何处……目前我们的网络诗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慎重对待。要给出网络诗歌一个更贴近其实质的界定,必须从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的新特点以及网络赋予它的新特质的角度来分析。

目前网络上流传的诗歌大致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先由纸面创作发行,继而转移至网络继续流传,也即将纸面诗歌电子化处理。这种诗歌同传统纸面诗歌仅仅只有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区别,即为广义上的网络诗歌;第二种是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原创诗歌,在电脑前临屏创作并在互联网上首发,这个意义上的网络诗歌不仅在发表传播媒介上与传统诗歌不同,其不同之处更体现在创作方式、作者身份与文学体制等诸多方面,而在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保持着相当的一致;第三种则是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来表现内容的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无法下载出版,一旦离开了网络就无法存在,对互联网及其终端有着绝对的依赖性,与传统纸面诗歌完全区分开来。在快餐化、碎片化的大数据时代,虽然第三种类型的作品具有传统诗歌完全不具备的优势与新特质,但毕竟这类作品目前数量相对有限,难有精品,笔者认为,电脑创作并发表,以字符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诗歌仍是网络诗歌的主流范式,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

中国新诗目前正处于一个低潮期:艺术取向的迷茫、诗人身份地位的边缘化乃至异化、诗歌读者以及传统诗刊发行量的锐减,都使新诗发展困难重重。互联网的适时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也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可能。

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

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亿万网民提供了一个几乎零门槛的自我发声的重要平台。根据2015年2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6.49亿,其中,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达到了2.94亿,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7.9%。[1]据调查,有80%的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直接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并参与网络诗歌活动。更多的网络诗歌创作者,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力量。

目前,活跃在网上、从事网络诗歌创作的群体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精英诗人或职业诗人,他们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已经积累了诗歌创作经验,甚至已经成名,而后通过网络继续进行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第二类是诗歌爱好者,他们是网络诗人中为数较多的一类。他们热爱诗歌,在网络普及之前阅读过很多诗歌经典,也进行过一定诗歌创作尝试,甚至曾经在传统媒体发表过诗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他们转向诗作发布更为便捷、门槛更低的网络空间,成为网络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第三类是普通网民,此前他们可能从未写过诗,也没有大量的诗歌阅读体验,甚至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文学教育,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其他诗人或网友的创作,从而迸发出了自主创作的热情,成为了网络诗人大军的新锐力量。

正是得益于网络与新媒体的运用,网络诗人拥有了与传统诗人完全不同的特质:

首先是诗人身份的民间性。电脑与网络的普及,似乎使全民都具有了成为“作家”“诗人”的可能。不需要太高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也无须受到传统发表、出版机制的制约,创作主体便捷地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即便是需要审核诗作的大型诗歌网站或论坛也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要求严苛,这也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处境。自古以来,在传播意识形态、引领人民大众精神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传统知识分子往往承担着启蒙者与代言人的角色,在引领大众精神走向的过程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崇高地位与话语霸权。网络诗人则放弃了这种精神与意义的承担,他们的话语更趋向平民化与大众化,他们也无意精神的重建和传播。随着全民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网络催生了更多“潜在的诗人”。

其次是创作主体知识文化人格整体低端化。互联网内在地影响了网络诗人的文化人格及其价值观念,导致部分创作主体呈现出低姿态的趋向。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衡量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逐渐倾向于商业价值高于艺术价值,后现代主义文化滋养了一种消费性的文化氛围:拒绝崇高、深度和意义,趋向肤浅化、平面化和欲望化。创作主体可以以虚拟的方式在无门槛的网络世界中创作,这极大激发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他们在网上言其所想,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祈望,甚至以诗歌之名随心所欲地进行文字游戏。诗歌的发表前所未有的快捷便利,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满足。诗歌进一步走上了大众化、平民化的道路。

最后是诗人与读者互动的创作意识空前强化。欧阳友权指出:“依托‘第四媒体’的本体存在,网络文学有效利用了互联网的两大优势:强大的媒体容载和共享的信息资源,而这正是书写印刷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2]40-44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向来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文学作品生产过程,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一般处于封闭的隐秘状态。但网络诗歌的创作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文学创作中,连接主体创作和读者阅读的重要纽带正是作品的发表。网络诗人可以依据读者的跟帖、实时评论或电子邮件来获取读者对诗作最真实最及时的感受,而读者的意见反馈也将直接影响诗人对诗作的修改及后续创作。这种交互性创作过程无疑充满了趣味性,它尊重每个人的思想。由此,诗歌逐渐走下神坛,诗人不再高高凌驾于作品与读者之上,作者和读者再不是仅仅停留于“潜在交流”的层面,而是直接交流沟通,读者还可以直接参与到文本创作中,帮助作者对诗歌加以润色修改,进行反复地创造、再创造。

三网络诗歌特征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使诗歌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转变了诗歌创作与发表传播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国当代诗歌的生存状态。网络诗歌发展至今,在创作、阅读与诗学意义上都对20世纪中国新诗的美学规范有着较大的冲击,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一)高度自由的诗歌抒写。“它不像传统写作那样依靠作品的出版和发行实现社会的最终认可,署名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作者实现了畅所欲言。”[3]313自由性是网络诗歌最显著、最具有诱惑力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写作工具及创作环境的自由选取上。互联网智能终端能实现随时创作,这个过程一般不具备很强的意识形态、教化作用和功利色彩,基本都是出于表达的欲望乃至纯粹的自娱或宣泄。其次,创作主体的虚拟性也促成了网络诗歌抒写的自由。近年我国才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但在网络上,通行的还是一个个ID名,对创作主体而言,在这个身份被隐匿的平台上,以虚拟的身份自由地从事诗歌创作和评论,将主体彻底从角色负担中释放出来,使其能思想独立而自由地去观察、审视、分析宇宙世界,维护了自我个性和作品的独立品格。最后,网络诗歌的高度自由还表现在主体话语的自由性方面。诗人通过网络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们的写作仅仅因为表达的欲望,这是一种压抑之后的主体释放。正如吴思敬先生所说:“他们的写作更多是基于一种生命力的驱使,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一种无法控制的率性而为”[4],因此,他们的诗歌可以展示日常生活,可以对理想和崇高进行无情的反讽和戏谑,也可以对诗歌体式进行随心所欲的游戏,不用也不必顾及所谓的规范化的要求。

(二)诗歌话语的大众化、随意性、包容性。在中国传统诗坛上,诗歌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精英文学”,伴随着一大批网络诗人的涌现,这一局面几乎被彻底改变。网络诗人大多是平民出身,因而会自然地倾向于站在民间立场上关注底层大众的生存状态。网络诗人不刻意追求诗的规范和精致,而是充分遵照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去创作,无所拘束地呈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大量网络诗歌的内容主题由崇高严肃回归日常,生活各个层面几乎都能写入诗中,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和诗歌独立自由的精神。形而下的普通生活构成了网络诗歌的主体,网络诗人对传统诗歌精英式叙事进行了彻底颠覆的尝试。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因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就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无限性,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诗歌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倾向更加难以确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化特征。

(三)诗歌语言过于通俗直白,口语化泛滥,重叙述而反抒情。受到社会环境、创作主体、网络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继承传统诗歌语言特点的同时,网络诗歌语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消费为上的快餐文化的刺激、网络语言的影响以及创作的自由化让“口语化”成为网络诗歌的突出特征。“口语化”让诗歌存在形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诗歌文本也实现了再次解放,让诗歌回归于民间,同时却也破坏了诗歌应有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叙事性则是网络诗歌语言的另一特征,一些网络诗人以更多的对现实生活进行直接摹写的叙述性话语,以图反对与纠正传统诗歌里所表现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抒情等特征,达到一种反浪漫、反抒情的艺术效果。网络诗歌语言的叙事性是对诗歌语言审美性的重构,是对过分抒情的矫正,然而也是对诗歌语言美及诗歌意境的漠视。

(四)前所未有的时效性。随着网络出现,诗歌突破了传统的编辑、出版发行机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文本创作与发表。即写即发的网络诗歌与传统的纸质刊物等媒体所发表的诗歌相比,前者进入公众视野更迅速,与公众交流也更及时。网络诗歌因为依靠互联网平台而脱离了对传统纸质媒介的依赖,诗歌语言文字以比特字符的形式输人电脑,在网络发布并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传播的速度,节省了传统纸质媒介消耗在校对、印刷、运输、销售、再版等环节上的大量时间。网络缩短了诗歌发表传播的过程,具有传统纸制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

四国内网络诗歌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网络诗歌发展至今获得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承认,不过这并不能掩盖网络诗歌自产生以来由于其自身、创作主体及传播方式的特殊性等伴随产生的固有缺陷,这是网络诗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展困境。

首先是诗歌创作随意,作品整体质量低下。诗歌的大众化写作,极大地降低了诗歌的艺术审美价值。诗歌创作队伍的繁杂,加之网络平台在质量审查力度及发表约束规范等方面的严重缺失,大部分网络诗歌作品质量极为低下。此外,很多网络诗人的创作态度极不严谨,视创作为游戏,这势必导致网络诗歌质量和艺术价值的降低,阻碍了网络诗歌经典的打造与品质的提升。

其次,诗歌交流娱乐化倾向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在现实高压之外消遣娱乐、肆意宣泄的工具。尼尔·波兹曼曾批评:“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5]4所以,网络载体上创作的诗歌大多也被视为消遣之作,废弃了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严谨严肃的文学性质。而浮光掠影似的快餐化、碎片化阅读,自然难以对诗歌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与研究。

最后,诗歌语言低俗、可读性差,这些都是网络诗歌发展至今无法回避的问题。网络诗歌创作群体文学素养整体有待提升,网络诗歌自身的随意性特征,都使得网络诗歌出现口语、秽语、怨语大行其道的局面。比如赵丽华开创的“梨花体”诗歌将传统诗歌模式大肆解构,其诗歌充斥着各种口水话和零碎话,诗歌内容毫无品味和意义,也完全不具备诗歌语言的精炼与美感。这些诗歌在揭开其神秘面纱回归大众时,逐渐丧失了自身所具备的语言和艺术的崇高与美感,而沦为当代诗坛的糟粕。

当初被寄予希望的网络诗歌,作为中国当代新诗的主要力量,如何才能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谋求新的发展?可以从网络诗歌创作主体、广大读者以及网络秩序制定方面探求出路。

网络的出现无疑为众多的网络诗人提供了创作的捷径,然而机遇存在的同时危机也随之而至。网络诗歌创作主体必需提升自身素质,包括人格与创作修养两方面。即便是诗人的身份不断边缘化,不断变化,但提高诗人自身素养才是提高作品质量的根本。一个主体意识明确的网络诗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学养和思想。若只是一味地迎合读者的消费需求,这样的诗作终将被时间的大潮淘汰殆尽。诗人对诗歌的创作主要来源于生命的体验、生活的感受。网络诗人的创作,应该做到以诗歌的爱好和兴趣为第一位,诗人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量。真正的创作是永远根植于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之中的,需要创作主体真诚的态度、丰富的体验和卓越的生命姿态。真正优秀的作品,有赖于诗人主体精神的觉醒提升以及生活体验的积累。于喧嚣之中沉静心灵,踏实真切地进行创作,应是每位网络诗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身为我国亿万网络使用者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诗歌的阅读者和传播者。基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开放性,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到网络诗歌的创造与再创造过程之中。为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作为读者也必须提升自身对网络诗歌的鉴赏与甄别能力,主动与网络诗人交流,及时反馈有益的阅读体验,自觉传播优秀的诗作,适当抵制消遣娱乐甚至带有不良内容的作品,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读者虚拟空间。

任何事物都无法处于绝对的自由空间,所以网络诗歌的高度自由也是相对传统诗歌创作而言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诗歌虽不必接受传统媒体出版发行的严苛要求,保持自由性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也并不意味着在网络上发布作品就毫无秩序可言。大型诗歌网站与论坛应适当提高诗歌发表的标准,博客、微博等个人信息平台发表作品也应有一定的引导规范,网络诗歌行业同样需要制定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我们有信心在充分保障网民话语权的基础上规范网络行为,共筑真正自由民主和谐的互联网公共空间,以期网络诗歌发展繁荣。

结语

目前国内网络诗歌仍面临着与生俱来的缺陷与避无可避的发展困境,自网络诗歌诞生二十余年来,诗歌爱好者大量地参与到创作,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冲击了传统诗歌体制,促使诗歌真正走向民间,同时还提供了新鲜的创作体验,为中国当代诗歌艺术多元化发展赢得了生机。在充分尊重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诗歌工作者的长期努力,可以预见,网络与诗歌美丽邂逅之后,就不会是斗争与分离,而将是长久相守与终极和解。

参考文献:

[1]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5-08-30].http://it.people.com.cn/GB/119390/118340/392913/index.html.

[2]欧阳友权.网络又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赵宪章.网络写作及其文本载体[C]//文体与形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吴思敬.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J].文艺争鸣,2010(10).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露〕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Poetry Development and Its Way Out

HU Wangjunxiong

(CollegeofLiberalArt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Hunan,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provides a brand new living space for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network poetry. The network poetry, as a new form of poetry ar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and the inherent drawbacks of the internet, it’s artistic value is missing, the entertainment tendency is serious, and the number of the network poetry works is amazing, but there are few first-rate works. Only with whole respect towards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s well as takes the strong network technology advantage into literature, could we amend the faultiness of network poetry, achieve an integrated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It provides a richer and more possible for the mass return of Chinese network poetry creatio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poetry.

Key words:Network poetry; present situation of creation; distinction of poetry; predicaments and way out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5)11-0101-07

作者简介:胡王骏雄(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写作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30

猜你喜欢
困境与出路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浅谈传统话剧空间的困境与出路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公共政策学本土化的困境与出路探索
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XBRL语言应用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检委会制度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