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洪,陈一平,贾 渠,周 莹,陈雪松,黄旭晖,李征艳,程 燕,杨红春,韩照岐,何新中,陈映红,赵 戈,李孟钟,尹文举,苑廷刚,胡水清
运动平衡能力陆上训练测试器材的研制
林 洪1,陈一平2,贾 渠2,周 莹2,陈雪松2,黄旭晖1,李征艳1,程 燕1,杨红春3,韩照岐3,何新中4,陈映红5,赵 戈4,李孟钟3,尹文举6,苑廷刚1,胡水清1
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机械设计、传感器、视频图像分析以及计算机相关研究方法,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的体能训练研究成果,研制运动平衡能力陆上训练与测试融为一体的辅助训练器材。该训练测试器材研制了2个运动平衡能力的陆上训练测试平台,自行编制系统测试软件,采用传感器与视频图像同步测量技术,将采集的测试数据(或曲线)与运动图像实时再现。该产品可应用于各种运动项目运动员的陆上运动平衡能力训练,同步完成相应的测试,并提供直观的训练全过程视频图像和测试数据,实现了运动员实时获取训练信息的目标。经过实验检验,产品效果良好,能够满足运动员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的需要,解决了在量化环境下开展训练及评价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目的。
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测试;器材
在宏观物体中,运动与平衡的关系是这样的:平衡利于运动,运动寻求(需要)平衡,平衡就是在有规律的情况下运动。事物就是这样在运动中不断地产生并解决矛盾,事物的运动过程,即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也是事物的发展过程。
人体运动同样符合物质运动规律,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方向的。运动平衡就是指事物在发展方向上的不平衡性(即运动)和在其他方向上的相对平衡性。运动平衡能力是运动员的基本能力之一,对运动员顺利完成技术动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运动平衡能力越好的运动员,其技术动作有效性就越高,反应更快,运动成绩也更好。
运动员的运动平衡能力可以通过测量人体的质心位置变化来体现,一般而言,运动员在非运动方向上质心位置的变化越小,他的运动平衡能力越好。因此,运动员在重复相同动作的时候,通过研究其质心的变化规律可以评价出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如果综合质心的变化方向和距离,加以同步的运动视频,就可以分析出运动员哪些动作的哪个环节中出现了动作变形,进而判断出哪些动作是需要改进的。据此,本研究开发研制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测试器材,用于训练和测试。
本研究目的是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机械设计、传感器、视频图像分析以及计算机的相关研究方法,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的体能训练研究成果,采用传感器与多维影像同步测试的方法,研制运动平衡能力训练与测试融为一体的辅助训练器材。
研究内容包括:1)运动平衡能力辅助训练器材的研制。运用体能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文献研究,研制运动员运动平衡能力的辅助训练器材。设计思路是从基本的训练原则及训练机理出发,在阻力源、支撑面、负荷类型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设计;2)运动平衡能力测试仪器的研制。根据运动平衡能力的测试要求,设计相关的测试仪器和设备,组合到整个辅助训练器材中,编制相关测试软件,建立运动平衡能力的辅助训练系统。
3.1 文献研究调研
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有关人体运动平衡能力以及人体平衡能力测试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3.2 运动训练学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分析
根据运动平衡能力训练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运用运动训练学与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各种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性,提出辅助训练测试仪器的设计思路。
3.3 传感器与多维影像拍摄同步测量技术
运用力传感器和三维摄像,实时采集运动员在运动平台上身体质心的投影运动轨迹、运动员支撑面的压力分布以及压力值Pi与时间t关系,同步拍摄运动员在运动测试平台上完成技术动作的全过程,并提供实时播放和现场回放功能。
3.4 计算机数据图像采集以及分析软件的研制
将重心轨迹以及动作视频图像同步采集,研制专门的分析软件,实现运动平衡能力的实时测试功能,并通过实验检验逐步完善系统。
运动平衡能力训练和测试器材主要由测试平台、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多维影像采集、测试控制系统、数据库存储处理和测试系统软件组成。硬件部分包括基于传感技术的生物力学测试平台和多维影像拍摄,软件部分包括计算机同步采集和运动平衡能力专用测试分析软件。
4.1 系统结构和设备组成
1.两个训练测试实验平台:1)运动平衡综合训练测试平台(面积:1 500×1 000 mm),内置6个压力传感器;2)卧式运动平衡训练测试平台(面积:370×370 mm),内置4个压力传感器。系统传感器全部采用悬臂梁式力传感器,传感器连接多功能采集卡7360A,采集分辨率12位,最高采集速率单通道500 k,以满足实时要求。内置压力传感器测量运动员质心投影轨迹。信号采集板采集传感器信息,进行A/D转换和滤波,将数字信号传递给计算机。
2.采集和显示反馈设备:三角架固定2台摄像机,摄像机为2台索尼JVCGZ-365,用于采集同步视频图像。框架上安装1个42吋液晶显示设备和1面大尺寸镜子。显示器为创维42L05HF液晶电视,显示分辨率为1 920×1 080 P,以此显示系统软件界面,让运动员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实时技术动作视频图像、对比数据等训练数据,镜子用于运动员自身观察技术动作。拍摄的影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图像采集卡上,将采集的图像数据传输给主控计算机,测力平台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RS-232接口向主控计算机发送数据。主控计算机使用IntelCore2处理器,1 TGB 7 200 r高速硬盘,ATI高性能显示卡,可完全满足测试需求。
3.系统分析软件:主控计算机安装采集卡采集存储测试数据及图像,设计软件完成数据采集、存储和结果计算,并实时显示同步测试信息图像、质心坐标曲线、压力分布图以及压力值Pi与时间t关系,动作图像与传感器测试数据实时同步。
4.2 系统软件的设计
系统软件编写使用Visual Studio 2008,软件主要实现两个功能:1)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功能;2)数据和图像的实时再现和回放功能,并建立参数设置、校准、测试和数据回放功能(图1)。
图1 系统软件流程图
4.3 质心的测量方法
卧式运动平衡训练测试平台采用4传感器布局,求解得到重量及质心坐标:
运动平衡综合训练测试平台采用6传感器布局,求解得到重量及质心坐标:
其中:G为受试体的总重量,(X0,Y0)为受试体的质心坐标,N1~N6分别为各压力传感器显示的压力值,(X1,Y1)~(X6,Y6)分别对应各个传感器所处位置的坐标。
运动员的运动平衡能力可以通过测量人体的质心位置变化来体现。例如:运动员完成上下运动(纵轴Z轴),那么,在非运动方向(X、Y)上,质心坐标的偏移量及质心轨迹移动的包络面积变化越小,说明运动平衡能力越好。非运动方向上质心坐标的偏移量及质心轨迹移动的包络面积在评价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效果及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4 系统的校准
系统校准界面用于对系统传感器做校准,校准采用整体标定算法,校准过程中不需要拆卸传感器,校准使用的砝码重量不低于50 kg。校准前先拆下2、4、6号传感器的地脚,将砝码放在1号区域,并点击1号传感器的测试按钮,测试完成后,1号传感器对应的6个数据框显示测试数据。然后按照同样的步骤,将砝码放在3号和5号区域,1、3、5号传感器数据采集完毕后,装上2、4、6号传感器的地脚,并拆下1、3、5号传感器的地脚,使用同样过程分别采集2、4、6号传感器的数据。在数据采集完成并确认测量过程无误后,点击计算校准系数按钮,系统将通过高斯方程解算出6个传感器的修正系数,并把计算结果显示在数据框中。点击保存按钮将新的传感器系数存储在注册表中,并刷新系统参数。点击恢复默认值按钮则使用系统原有参数。在俯卧式平台中,只需要依次采集4个传感器的数值便可计算校准系数(图2)。
5.1 运动平衡能力训练预实验
根据研究要求,进行了陆上运动平衡能力预实验,目的是在运动平台上设计相应的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手段,以达到提高运动平衡能力的目的。预实验根据设计好的运动平衡能力陆上训练手段,让受试者按要求完成练习,同时,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摄受试者的视频图像和照片,以便系统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训练测试平台的用途,完成系统设计。
5.2 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测试器材的实验检验
图2 综合训练测试平台软件校准界面
图3 运动平衡能力预实验部分图
5.2.1 静态仰卧重心移动情况测试
测试目的是获取受试者在不同体位静态时身体重心的移动情况,结合受试者的身体形态数据,分析不同体位静态下受试者的身体重心移动状况。受试者仰卧平台,两臂自然放置体侧,两脚并拢,分别完成单臂、双臂上举,单腿、双腿上抬至垂直面,单腿向两侧平张开,测试受试者的身体重心移动情况,每次持续30 s,重复3次。
表1 不同体位静态身体重心位置的变化情况一览表
Table 1 The Static Change of the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Different Body Position(mm)
X(X)X(Y)X方向偏移距离Y方向偏移距离仰卧双手体侧 41.12-46.36双手上举水平位39.2018.51-1.9264.87双腿上举垂直位44.10107.442.98153.80右腿向右侧打开-44.9727.94-86.0974.30左腿向左侧打开96.3319.8455.2166.20
5.2.2 静态单足站立睁眼和闭眼的重心稳定性测试
测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在睁眼和闭眼时,视觉对下肢非对称负荷的影响状况,每次单足站立30 s,重复3次。
由表2可知,受试者的习惯支撑(起跳)脚是右脚。因此,右脚支撑时,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身体的稳定性都要好于非支撑(起跳)脚的左脚。在闭眼状态下,左右脚支撑身体晃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后(Y)方向上的晃动;右脚支撑情况下,睁眼与闭眼的身体晃动主要表现在左右(X)方向上的晃动,前后(Y)方向上的晃动基本一致。左脚支撑情况下,睁眼与闭眼的身体晃动不仅表现在左右(X)方向上的晃动,而且前后(Y)方向上的晃动也相对较大。
5.2.3 仰卧稳定和不稳定支撑条件下不同技术动作的身体重心移动情况测试
受试者仰卧平台,分别完成手腿两头起,对侧手腿交替两头起,仰卧半球手腿两头起,仰坐平台屈腿双手抱实心球左右转体等技术动作,测试其重心移动情况。在运动测试平台完成各种设定的技术动作,其技术要求也是受试者尽可能地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性,特别是减小非运动方向上的晃动,以达到运动平衡能力的训练效果。增加不稳定支撑后,加大了完成技术动作的难度,其目的提高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控制力,每组持续时间60 s,重复3次,动作频率要求在60次/min。
表2 睁眼和闭眼左、右脚单足站立身体重心的移动情况一览表
Table 2. The Movement of Center of Gravity of Left and Right Foots Standing on One Foot during Eyes Open and Close
X(X)(mm)X(Y)(mm)max(X)(mm)max(Y)(mm)包络面积(mm2)睁眼左脚单足站立-6.15-0.1623.9228.19674.30闭眼左脚单足站立-14.24-6.4230.6842.961318.01睁眼右脚单足站立-18.66-6.7713.4230.44408.50闭眼右脚单足站立-6.94-30.5532.7430.17987.77
表3 仰卧稳定支撑条件下两种运动 动作的身体重心移动情况一览表
Table 3 The Movement of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Two Kinds of Mo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Back(mm)
X(X)X(Y)SD(X)SD(Y)仰卧手腿两头起 41.67201.717.1227.85仰卧对侧手腿交替两头起54.72298.8816.1124.92
5.2.4 俯卧稳定和不稳定支撑条件下不同技术动作的身体重心移动情况测试
俯卧平台,分别完成手腿两头起,对侧手腿交替两头起,俯卧半球手腿两头起等技术动作,测试受试者身体重心的变化。在运动测试平台完成各种设定的技术动作,其技术要求同样是受试者尽可能地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性,特别是减小非运动方向上的晃动,以达到运动平衡能力的训练效果。增加不稳定支撑,加大完成技术动作的难度,其目的是提高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控制力。加大难度的前提是受试者能够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否则,这种难度的设定就没有意义。每组持续时间60 s,重复3次,动作频率要求在60次/min。
表4 俯卧稳定支撑条件下两种运动 动作的身体重心移动情况一览表
Table 4 The Movemen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wo Kinds of mo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able Support Prone(mm)
X(X)X(Y)SD(X)SD(Y)俯卧手腿两头起 16.9225.894.5224.96俯卧对侧手腿交替两头起28.6494.559.9187.22
5.2.5 稳定和不稳定支撑条件下抛接实心球身体重心移动情况测试
受试者分别完成仰坐平台屈腿双手抛接实心球,俯卧平台双脚抬起抛接实心球,单足站立平台双手接实心球,单足站立同侧手抛实心球等技术动作,测试受试者的身体重心变化情况。在运动测试平台完成不同要求的抛接实心球技术训练,其技术要求是受试者尽可能地保持非运动方向上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同时训练受试者的身体协调用力能力,以达到运动平衡能力的训练效果。每组持续时间60 s,重复3次,动作频率要求在60次/min。
表5 不稳定支撑条件下三种 运动动作的身体重心移动情况一览表
Table 5 The Movemen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ree Kinds of Mo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able Support Prone(mm)
X(X)X(Y)SD(X)SD(Y)坐姿屈腿抛接实心球 104.71481.4734.9133.48左脚单足站立抛接实心球55.2480.488.6327.53右脚单足站立抛接实心球49.5793.0010.1639.14
5.3 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测试器材的性能特点
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测试器材经过实验检验,效果良好,能够满足运动员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的需要,达到了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目的。系统具有如下性能特点:
1.制作的两种运动训练测试平台,符合运动平衡能力陆上训练及测试要求,力传感器数据和多维视频图像数据的采集实现了同步,提供了实时再现功能,并通过系统软件同步将数据保存和处理。
运动平衡综合训练测试平台系统精度如下。总重精度:系统使用6个250 kg精度0.02%的力传感器,总重量程250(四角边缘)~1 500 kg(中心),常用区域量程>600 kg;各位置重量测量误差≤0.75 kg,0.05% F·S;质心精度,质心位置误差≤3 mm。同步精度:质心测量数据与视频时间误差<6 ms。
卧式运动平衡训练测试平台系统精度。总重精度:系统使用4个100 kg精度0.02%的力传感器,总重量程100(四角边缘)~400 kg(中心),常用区域量程>200 kg;各位置重量测量误差≤0.3 kg,0.08% F·S。质心精度:质心位置误差≤2 mm;同步精度:质心测量数据与视频时间误差<4 ms。
平台测试系统对地面的水平度要求较高,地面的水平度会影响测试结果,因此,每次测试时都要先调整台面水平,且要保证6个传感器都处于承力状态。同时,地面传递的震动波会影响传感器数据,使总重和质心产生较大波动。由于运动员做动作时,常常会有较大冲击力和惯性力,因此,台面必须设计较大的量程,而绝对精度是相对于满量程的比例,相对小重量的测量精度相对偏低。如果采用针对测量需求,制作适应不同力的测量平台,则测试精度会大大提高。卧式测试平台满量程测试精度低于综合测试平台,而在训练测量时的精度却高于综合测试平台。由于卧式训练平台是对游泳运动动作的测试,针对性强,因此更适应游泳运动员的测试条件。
2.连接显示设备,为运动员提供了实时的运动训练观察对比功能,不仅实现了运动训练技术动作的再现,还实现了同步显示测试信息及测试图像(图4)。
图4 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测试器材以及画面同步显示实图
3.系统软件实现了训练和测试信息的显示、回放、存储、实时对比分析及事后分析等功能,保存了运动员运动训练全过程中的运动图像和测试数据,专业分析人员可以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关的特征分析,为拓展系统的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能。
系统软件的参数设置功能用于设置存储地址、视频采集卡、图像显示等,增加了软件操作的友好性,方便使用;校准功能为提高测试精度提供保证;测试功能提供了数据清零、采集数据、停止采集和发令功能;数据回放提供运动轨迹、X和Y方向位移和速度曲线、2个运动视频显示窗口、同步播放、存储记录、打开记录回放以及数据导出功能。
系统软件的参数设置界面可以设置视频信号源、存储位置、选择通道数目以及存储的视频图像分辨率。可以对实时显示界面进行设置,绘图点数用以设置质心轨迹长度,像素大小用于设置对应显示窗口的图像尺寸。新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设置按钮应用新设置。
系统软件的数据回放界面可显示质心数据、坐标、位移和速度曲线、总重、测试时间、同步视频图像。用鼠标在时间坐标任意位置点击可实现在时间点开始回放需要,用鼠标在时间轴上拖动可以放大对应时间段内的曲线,并使相应的视频回放在这一时间段内重复。选中自动播放复选框后,用鼠标点击时间轴时,则自动从该时间点开始回放显象,如不设置此项,则可以手动点击播放或停止。打开记录按钮可用于选择需要回放的数据。
4.系统软件编写使用Visual Studio 2008,使训练测试系统的设计和编译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在系统成型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情况进行功能扩展。
1.运动平衡能力是指运动员保持运动方向上的不平衡与在其他方向上相对平衡的能力。运动平衡能力可以通过测量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质心的位置变化来体现。一般而言,运动员非运动方向上质心位置的变化越小,其运动平衡能力越好。特别是对于周期性运动项目,通过研究其质心的变化规律,可以有效地评价运动员的平衡能力。
2.本研究完成了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测试仪器的研制与开发,形成了产品。该产品提供了2个运动平衡能力的训练和测试平台,采用传感器与视频图像的同步测量技术,将采集的测试数据(或曲线)与运动图像实时再现,并自行编制系统测试软件。该产品可应用于各种运动项目运动员的陆上运动平衡能力训练,同步完成相应的测试,并提供直观的训练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测试数据,实现了运动员实时获取训练信息的目标。
3.运动平衡能力的专用训练测试仪器,经过实验检验,效果良好,能够满足运动员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的需要,解决了在量化环境下开展训练及评价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目的。
[1]陈海.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研究的最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6,23(12):2173-2175.
[2]邓军民.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杜峰,王竹影.健美操运动员三种状态下的平衡能力[J].体育学刊,2007,14(4):51-53.
[4]金冬梅,燕铁斌.平衡功能临床评定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3):187-189.
[5]李文彬,门高利,王德明.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系统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0,6(3):46-50.
[6]刘崇,任立峰,史建伟,等.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系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363-367.
[7]刘阳.人体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及平衡能力训练的研究进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75-77.
[8]罗建新,杨庆辞,刘子东.教育部推荐教材.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0]文诗广,刘明,陈伟群,等.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姿势平衡障碍定量评价及治疗前后的变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4):205-207.
[11]张蕲.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2,22(1):14-18.
[12]邹荣琪,李国平,段立公.优秀短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1):68-70.
[13]HIRABAYASHI S.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f sensory organization on postural control[J].Brain Dev,1995,17(7):111-113.
[14]TEREKHOV Y.Stabilometry as a diagnostic tool in clinical medicine[J].Can Med Assoc,1976,115(7):631-633.
[15]TINETTI M.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 problems in elderly patients[J].J Am Geristr Soc,1986,34(2):119-126.
·学会信息·
“体育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宁波举行
【本刊讯】2015年9月23—25日,由《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主办,宁波大学承办的“体育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宁波举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良出席本次论坛并致开幕辞,宁波大学副校长徐铁峰致欢迎辞。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技书刊部主任邱剑荣主持。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政府与体育产业的关系”,来自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宁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河南大学、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北京中体视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与交流。
张良所长在开幕辞中指出,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萌芽状态,逐渐发展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和体系,随着近年来商界大资本的进入和新兴业态的出现,体育产业在我国文化娱乐业和大健康产业中的比重迅速增长,行业融合度越来越高,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也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力量。由此,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也将从过去的行业管理、部门管理走向以国家战略高度的跨行业、跨部门的集约化、协同化管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的颁布在我国体育产业乃至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将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定位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特征下,政府发挥怎样的作用,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成效,也必定影响着体育产业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方式。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全局的战略高度,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宏观指导、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建立公平有序能激发活力的市场秩序、挖掘大众体育消费潜能、协调各方利益促进行业有机融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如何以创新的思维,整合行业产业链,促进体育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都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结合中国社会实践,深入研究。
钟秉枢作了题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人才培养》的报告,提出了探索与建立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与健身休闲业发展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总体目标。通过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研究、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体育健身休闲节事研究和体育健身休闲数据平台等重点建设任务,搭建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的协同发展模式。
任海作了题为《体育产业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的报告,从体育产业对中国体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和体育产业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及挑战两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体育产业对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有促进作用,表现在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认知视角、催生新的体育形态和相关业态、扩大体育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体育体制和机制改革、改变体育传播方式和推动中国体育生态环境形成等方面。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对体育人文精神、市场运作与体育发展结合以及体育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李辉作了题为《浅议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职能》的报告,他认为,从国家体委到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产业及自身体育产业管理职能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以2005年体育产业工作会为标志,体育部门在认识上有质的提高。认识到体育产业是国家而不是部门的事,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辅相成不能互相取代;体育产业发展态势与体育改革呈正相关。
马宏俊作了题为《法律如何为体育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的报告,从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体育行业协会与体育俱乐部、运动员间的法律关系,体育产业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等方面进行论述。他认为体育赛事的组织、举办和营销最核心的是理清并处理好体育行业协会、体育俱乐部、运动员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鲍明晓作了题为《五万亿的投资机会》的报告,认为“体育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的活跃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产业是运营和构建活跃健康生活方式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解读,认为“新常态”让体育产业站在风口,并指出当下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两大业态各子行业的增长机会。同时,认为体育媒体、赛事运营、体育平台社区、体育智能硬件和各类健身APP是未来融资成功率较高的方向。
杨越作了题为《中国体育产业的现实与目标分析》的报告,认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逐步完成了由“用品为主”向“服务为主”的方向性转变;最大的亮点在于新型体育服务业的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体育赛事服务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短板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
丛湖平作了题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阶段发展特征及趋势》的报告,认为体育产业是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型中生成并发展的。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出自身的阶段性特征:酝酿阶段(1978年-1991年)、起步阶段(1992年-2002年)、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2012年)和新常态发展阶段(2013年-)。
论坛还邀请了国内体育产业研究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就体育产业国家治理、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政策、体育场馆运营政策、地方政府体育产业政策行为模式、体育产业与信息化、职业联赛治理、民间足球运动产业化发展、职业体育赛事转播制度、滑雪旅游产业、体育彩票销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Development of Land-based Training and Testing Equipment on Movement Balance Ability
LIN Hong1,CHEN Yi-ping2,JIA Qu2,ZHOU Ying2,CHEN Xue-song2,HUANG Xu-hui1,LI Zheng-yan1,CHENG Yan1,YANG Hong-chun3,HAN Zhao-qi3,HE Xin-zhong4,CHEN Ying-hong5,ZHAO Ge4,LI Meng-zhong3,YIN Wen-ju6,YUAN Ting-gang1,HU Shui-qing1
This study uses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of sports training,sports biomechanics,mechanical design,sensor,video image analysi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to develop a set of land-based supplementary training equipment on movement balance ability integrating with the testing on the basis of upd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at home and abroad.The equipment develops two platforms for movement balance ability training and test.It adopts synchroniz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of sensors and video images on homemade systematic testing software to realize a reproduction of all collected test data (or curves) and moving images in real time.The product can be applied to land-based movement balance ability training for all kinds of sports.While training,the appropriate tests are completed simultaneously.All information of training including videos and test data in the whole process are synchronously recorded and provided to the users in real time.The experimental testing of the equipment shows that this design meets the needs of users’ well on training their movement balance abilities.It is convenient and reliable.It real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by way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instead of the qualitative used before.
movement;balance;ability;training;testing;equipment
2014-10-15;
2015-11-0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课题(基本15-31)。
林洪(1966-),男,福建龙岩人,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技术分析,Tel:(010)87182518,E-mail:linhong@ciss.cn。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2.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4;3.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4.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5.北京市木樨园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北京 100075;6.云南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云南 昆明 650034 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2.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Beijing,100074 China;3.Zhejiang College of Sports,Hangzhou 311231,China;4.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s,Guangzhou 510663,China;5.Muxiyuan School of Sports,Beijing 100075,China;6.Yunnan Haigeng Sports Training Base,Kunming 650034,China.
1000-677X(2015)11-0061-06
10.16469/j.css.201511009
G81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