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和能量代谢视角下静水皮划艇项目特征研究

2015-02-14 01:53黎涌明
体育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静水皮艇皮划艇

黎涌明



动作和能量代谢视角下静水皮划艇项目特征研究

黎涌明

人体运动是将生物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分别是动作和能量代谢。本研究分别从动作和能量代谢的角度分析静水皮划艇的项目特征。动作方面,静水皮划艇主要需要骨盆前倾和胸椎旋转的灵活性,腰椎和肩胛肌的稳定性,以及髋主导(划艇)/膝主导(皮艇)的下肢发力,肩主导(而非肘主导)的上肢发力以及躯干的旋转发力。能量代谢方面,静水皮划艇短距离是无氧供能主导,长距离是有氧供能主导。短距离项目需要重点发展肌肉的横断面,长距离项目需要重点发展有氧能力。动作和能量代谢视角下的静水皮划艇训练强调以动作技术为载体,注重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来发展这一项目所需要的能量供应能力。

动作;能量代谢;肌肉横断面;有氧

1 引言

人体运动是将生物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过程,动作和能量代谢是人体运动的2个基本特征,而运动训练则是追求从生理学角度产生更多的能量和从生物力学角度更好地利用能量的过程[6]。静水皮划艇于1936年成为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在过去的70多年中,男子单人皮艇1 000 m和女子单人皮艇500 m的比赛成绩分别提高了32.5%和42.1%。成绩的提高主要来自更高更强壮的运动员的招募,对专项供能特点认识的深入,器材的不断发展以及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监控诊断的进步[1]。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动作和能量代谢方面的改善,如更高、更强壮运动员的招募意味着运动员能够产生更多的能量,器材的发展提高了运动员的动作效率。

2 静水皮划艇的动作特征

静水皮划艇包括静水皮艇和静水划艇2个项目,其中,静水皮艇是运动员坐于船中,双足交替蹬住船体(脚蹬板),并通过左、右旋转身体,带动左右上肢的后拉,使手中的桨经由桨叶作用于水,使“人船桨”系统获得向前的推力;静水划艇是运动员单跪于船中,三点触船(前侧足底、后侧膝和后侧足),并通过髋部的前拉和躯干的旋转,带动下方侧上肢的后拉,以使手中的桨经由桨叶作用于水,使“人船桨”系统获得向前的推力。不管是静水皮艇还是静水划艇,其发力过程都属于非对称性发力,都需要身体各环节(下肢、躯干和上肢)整体发力,都需要躯干的旋转发力和上肢的后拉发力。而二者的区别在于静水皮艇是两侧交替发力,静水划艇是单侧重复发力(鉴于此特点,经过多年训练的划艇运动员身体两侧的臀肌和背阔肌在肌肉增生方面会呈现不对称性,其拉桨侧的背阔肌和前侧下肢的臀肌体积更大)。由于二者发力的姿态不同(坐姿vs.单跪姿),静水皮艇的下肢发力以膝关节的推(伸膝)为主,而静水划艇的下肢发力包括前方膝的推(伸膝)、前方髋的后拉(伸髋)和后方髋的前拉(屈髋)为主,并且由于跪姿的重心高于坐姿,静水划艇对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要求更高。

通过对从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3个方面静水皮艇和静水划艇的动作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在灵活性方面,二者都需要骨盆前倾的灵活性(主要决定因素在于股后肌群的柔韧性),脊柱旋转的灵活性(主要决定因素为胸椎旋转的灵活性),以及肩关节的灵活性(主要决定因素为盂肱关节的灵活性);在稳定性方面,除姿态不一样外,二者都需要脊柱的稳定性(主要决定因素为腰椎的稳定性)和肩关节的稳定性(主要决定因素为肩胛骨的稳定性);在功能化方面,二者都呈现大的身体环节带动小的身体环节发力的特征,在完成拉的动作时,都需要在躯干的支撑和旋转下,背阔肌发力带动上肢发力,并且上肢的主要动作关节为肩关节而非肘关节。

表1 静水皮划艇动作特征分析一览表

Table 1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anoe Sprint

静水皮艇静水划艇灵活性骨盆前倾灵活性(股后肌群柔韧性),脊柱旋转灵活性,肩关节灵活性骨盆前倾灵活性(前侧股后肌群柔韧性),后侧髋屈肌灵活性,脊柱旋转灵活性,肩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坐姿稳定性,脊柱稳定性,肩关节稳定性跪姿稳定性,脊柱稳定性,肩关节稳定性功能化上肢拉(躯干-背阔肌-上肢,“大带小”),非对称性发力下方手拉(躯干-背阔肌-上肢,“大带小”),前方腿伸膝推,两侧髋伸髋拉,后方腿屈髋拉

在过去70多年中,静水皮艇和静水划艇的技术动作由于器材的改进发生了变化[1]。其中,20个世纪80年代静水皮艇翼型桨(或螺旋桨)的出现对皮艇动作技术的影响最大。与以往平型桨相比,翼型桨被证明可以增加水流涡旋的面积,进而可以更好地利用桨叶在水中产生的升力,并由此将桨叶的效率从72%提高到88%[23]。对于动作的发力而言,翼型桨能够更好地利用躯干旋转发力和提高动作频率。但是,由于对翼型桨的优势认识不够全面,很多运动员的躯干旋转发力和背阔肌发力不够,导致出现“用胳膊划船”的技术动作。图1是2种不同躯干旋转发力时桨叶轨迹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同样的动作幅度(即图中实线和虚线箭头的长度一样),躯干旋转发力幅度大时桨叶向躯干侧面的幅度就大,躯干旋转发力幅度小时桨叶向躯干侧面的幅度就小,因此,躯干旋转发力幅度大时桨叶能够在躯干侧向位置或躯干前方出水,而躯干旋转发力幅度小时桨叶到躯干后方才能出水,这增加了动作发力周期中的无效部分,在比赛中限制最高桨频的提高。对于比赛桨频更高的200 m项目而言,这种前划水(front stroke,即桨叶在躯干侧向位置的前方出水[30])技术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已经得到生物力学测试的证实[32]。

图1 2种不同躯干旋转程度的桨叶轨迹示意图

注:水平实线代表运动员坐立于船时躯干的水平位置,实线箭头为大幅度躯干旋转,虚线箭头为小幅度躯干旋转。

Petrone等[32]运用动作分析系统对5名高水平女子皮艇运动员的测功仪运动进行了研究(图2),发现奥运冠军选手(图2,实线)的划桨动作侧向幅度(图2,Z轴的位移更大)和躯干旋转角度(表2,肩-骨盆相对角度)更大。Kendal等[25]运用录像分析研究了新西兰国家队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也有类似的发现,即高水平皮艇运动员桨叶入水位置更靠前,更靠近船体,拉桨过程中的侧向幅度更大,向后拉幅度更小。

图2 不同运动水平测功仪运动桨叶轨迹图[32]

注:左图视角为运动员正上方,右图视角为运动员正前方;实线为奥运冠军,虚线为全国冠军。

表2 皮艇运动员测功仪恒定桨频运动时 各生物力学指标情况[32]一览表

Table 2 Biomechamical Comparision between Kayakers on Ergometer with Constant Stroke Rate

运动员A运动员B运动员C运动员D运动员E年龄3023282423运动水平排名12345桨叶轨迹情况排名24315肩-骨盆相对角度排名14325左右骨股大转子运动对称性排名12543左右膝角对称性排名45232左右脚蹬板发力对称性排名15324

注:A为奥运会单人皮艇500 m冠军,B为全国锦标赛单人皮艇500 m冠军,C为全国皮划艇锦标赛单人皮艇1 000 m冠军,D和E为全国皮划艇锦标赛双人皮艇5 000 m冠军;桨频为70桨/min和90桨/min;运动员为意大利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女子皮艇运动员。

作为一个左右交替进行、非对称性发力的周期性项目,静水皮艇动作的左右对称性和动作技术的稳定性是动作技术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Petrone等[32]运用动作分析系统对高水平皮艇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奥运会冠军多次动作技术的稳定性更高(图2,轨迹更为密集或重叠性高),下肢运动和发力对称性更好。Kendal等[25]通过录像分析同样发现,其所测的新西兰国家队运动员都存在左右侧发力的不对称,但是运动水平更高的运动员在三个维度上的桨叶轨迹一致性更高。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对静水皮划艇(尤其是静水划艇)动作特征的研究很少,但是通过少数的几则研究,以及对动作技术的主观经验表明,静水皮划艇的动作(技术)需要具备良好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发力的功能化。高水平的静水皮划艇可能在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方面更有优势,并由此带来其更高的动作技术效率(成年静水皮艇的效率为12.2%,青少年静水皮艇的效率为9.9%,P<0.05[26]),实现能量利用的节省。

3 静水皮划艇的能量代谢特征

人体运动是生物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生物能的产生可以简单分为无氧(包括无氧磷酸原和无氧糖酵解)和有氧2个代谢个过程。人体运动的任何时刻,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二者对能量供应的贡献比例不同。静水皮划艇包括3个不同的比赛距离(200 m、500 m和1 000 m),其在各个距离比赛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特征并不相同。下文将从无氧供能和有氧供能2个方面分别介绍静水皮划艇3个不同比赛距离的能量代谢特征。

3.1 无氧供能

在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中,无氧供能的总量决定于身体的肌肉质量,每公斤湿肌经由无氧磷酸原供能可产生的ATP量为20~25 mM,经由无氧糖酵解供能可产生的ATP量为50 mM[21]。尽管供能总量有限,但是无氧供能系统能够在运动开始阶段(如起航)和结束阶段(如冲刺)为人体运动快速提供能量。对于任一比赛距离的静水皮划艇项目,运动员都需要由静止状态起航,并在5 s左右将功率提高到全程最高值,在10 s左右将速度和桨频提高到全程最高值,这一过程的桨力高达480~500 N,起航5~10 s功率输出的要求只有无氧供能系统能够满足(无氧磷酸原和无氧糖酵解功率分别为每公斤湿肌每秒3~6 mM ATP和1.5~3 Mm ATP)[16,21,26]。因此静水皮划艇起航5~10 s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无氧供能系统的总供能量和供能速率,而无氧供能系统总供能量和供能速率又分别取决于肌肉的量和质。

伴随静水皮划艇世界水平不断提高的是运动员体重的不断增加。图3为多届奥运会中静水皮划艇运动员体重的变化,在2000年之前男子和女子运动员体重都呈增加的趋势。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男子和女子平均体重分别为85.2 kg和67.7 kg。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男子运动员的体重进一步提高至88.0 kg(其中1000 m运动员提高至87.0 kg,200 m运动员为89.3 kg),而女子运动员则下降至66.0 kg。这主要是由200 m项目的出现造成的(平均体重89.3 kg)。目前,各国男子200 m运动员已从1 000 m运动员,分离出来,增加了力量训练的比例,而女子200 m大部分由500 m运动员兼项[2]。运动员体重的增加是以肌肉质量的增加为主,而肌肉质量的增加会直接带来无氧供能总量的增加。静水皮划艇成年运动员在1 000 m全力划过程中,尽管无氧供能量的绝对值显著高于青少年运动员(100.4 kJ vs.86.2 kJ),但是二者的相对值却没有显著区别(1.19 kJ/kg vs.1.16 kJ/kg)[26]。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静水皮划艇男子运动员在200 m全力划过程中,尽管无氧供能量的绝对值显著高于女子运动员(73.5 kJ vs.51.0 kJ),但是二者相对值的差距却明显缩小(0.98 kJ/kg vs.0.80 kJ/kg)[26]。但是,静水皮划艇是一个船载人的运动项目,体重的增加同样也带来阻力的增加(主要为水阻),因此体重并不一定越大越好,在保证相同的技术效率且体重的增加带来的动力大于阻力的条件下,体重的增加才能带来水上能力的增加。

图3 多届奥运会静水皮划艇运动员体重变化趋势图[26]

影响无氧磷酸原供能的另一个因素是供能速率,肌肉的质(快、慢肌纤维构成)是决定供能速率的主要因素。人体肌纤维可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2种,其中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约30 ms),无氧代谢酶浓度和活性高,主要参与肌肉高强度快速收缩;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约80 ms),线粒体浓度高,毛细血管丰富,主要参与肌肉中低强度、中慢速度收缩[22,33]。人体肌纤维可以根据训练刺激选择性适应,力量训练(受试对象为普通人群,80%~85%RM,10次×3组,每周2次,20周)可以使肌纤维面积增加(慢肌纤维增加15%,快肌纤维增加45%~57%),并由此带来快肌纤维比例的增加[38]。快肌纤维比例高的运动员对应做功的最大功率也相对高[35]。

鉴于1993年静水皮划艇距离(200 m)才成为世界皮划艇锦标赛比赛项目,2009年才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目前未见有关此项目距离(200 m)和长距离(500 m和1 000 m)运动员肌纤维比例的比较研究,但是,研究已发现上臂围度、肱骨宽和最大卧拉成绩与200 m和500 m的成绩显著相关,国际水平200 m静水皮划艇运动员的上臂围、胸围和肱骨宽显著大于国家水平运动员[9,42]。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以发展横断面和最大力量为目的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质量,并由此带来无氧供能能力的增加,提高运动员起航能力,对200 m运动员来说更是如此[41]。人体无氧供能系统在静水皮划艇项目中的供能总量有限,其可提高空间也小,而无氧供能比例与比赛距离有关,比赛距离越短,无氧供能的比例越高。200 m、500 m和1 000 m的无氧供能比例分别为约70%、约40%和约25%[26]。

3.2 有氧供能

图4 不同人群静水皮艇模拟比赛过程中

注:图中青年和成年的曲线为多人曲线测试结果的平均值,高水平曲线为推测的曲线。

综上所述,不同距离的静水皮划艇在能量代谢方面的特征不一样,长距离(500 m和1 000 m)为有氧供能主导的项目,短距离(200 m)为无氧供能主导的项目。尽管如此,有氧供能对于短距离项目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高水平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经由无氧和有氧供能系统产生更多的能量。

4 动作和能量代谢视角下的静水皮划艇训练

静水皮划艇的训练目的可分为以动作为载体提高能量利用的能力,以及以能量代谢为载体提高能量供应的能力。前者注重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后者注重三大供能系统的合理发展。以下简单对静水皮划艇的动作训练和能量代谢系统的训练进行介绍。

4.1 动作的训练

静水皮划艇的动作训练主要围绕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来开展。灵活性主要是指骨盆前倾和胸椎旋转的灵活性,稳定性主要是指腰椎和肩胛骨的稳定性,功能化主要是指髋主导(划艇)/膝主导(皮艇)发力、肩主导发力,以及躯干旋转发力。图5为发展静水皮划艇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的练习动作示例,这些练习动作是进行陆上力量训练和水上训练的基础。进行陆上力量训练时,先确保练习的动作具备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然后再考虑负重形式(固定轨迹式或自由轨迹式)、重量、动作速度以及重复次数;进行水上训练时,同样确保技术动作具备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然后再考虑力度和频率,时长/距离。即以动作为载体,注重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来发展静水皮划艇的力量、耐力和速度。需要强调的是,体现人体对外做功的唯一指标是功率,而功率是动作的力和动作的速度的乘积,因此,动作速度能力也是提高人体对外做功的方式之一。陆上力量训练时需要增加功率力量(即轻负重少次数的快速动作)的练习,而水上训练时不能一味追求大力划,需要加强功率划(即桨力适当减小,划桨速度增加)。此外,静水皮划艇的动作训练在长距离和短距离项目中几乎没有区别,只是短距离项目需要更快的动作速度和更多课次的发展肌肉横断面的力量训练。

图5 静水皮划艇动作训练举例示意图

注:左上图为灵活性练习示意图,左下图为稳定性练习示意图,右侧图为功能化发力练习示意图。

4.2 能量代谢系统的训练

由于静水皮划艇包括短距离和长距离2个项目,且短距离项目是无氧供能主导,长距离项目是有氧供能主导,静水皮划艇的能量代谢系统的训练在长距离和短距离项目中有所不同。短距离项目的训练内容中包括更多的高强度间歇训练,而长距离项目的训练内容中包括更多的低强度持续训练(有氧训练)。尽管如此,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成功经验表明,短距离项目每天至少需要进行一堂低强度持续训练,其目的可能在于促进强度训练后的恢复、发展有氧、完善技术等[30]。鉴于有氧供能的重要性,长距离静水皮划艇项目水上年度训练负荷的中低强度有氧训练比例高达85%~88%[18]。为了能够监测有氧能力变化,德国国家静水皮划艇队每年进行6次多级测试(1 000 m×4),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出下一阶段的有氧训练强度[18]。自北京奥运周期开始,这一有氧测试方法也被我国静水皮划艇所采用[7,8]。此外,由于静水皮划艇的最大乳酸稳态约为5 mM[27],5mM乳酸阈比4mM乳酸阈更适合作为评价静水皮划艇有氧能力的指标,5 mM、3 mM乳酸阈比4 mM、2 mM乳酸阈更适合作为静水皮划艇强度划分的生理学参照。

5 总结

静水皮划艇比赛是一个将生物能转化为“人船桨”机械能的过程,这一项目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供应能量和利用能量的能力。动作和能量代谢视角下的静水皮划艇训练强调以动作技术为载体,注重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化来发展这一项目所需要的能量供应能力。静水皮划艇所需要的力量、耐力和速度都是动作和能量代谢特征的一种综合体现。

[1]黎涌明.静水皮划艇比赛成绩75年发展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3):69-74.

[2]黎涌明.伦敦奥运会静水皮划艇比赛格局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4):57-59.

[3]黎涌明.静水皮艇200m供能特征[J].体育科研,2014,35(1):62-65.

[4]黎涌明.摄氧量动力学·历史、特征和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63-69.

[5]黎涌明,陈小平,马格特·尼森,等.静水皮艇500米供能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2):3-7.

[6]黎涌明,纪晓楠,资薇.人体运动的本质[J].体育科学,2014,34(2):11-17.

[7]申霖.广东皮划艇队两位德国教练员训练及监控手段的应用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95-99.

[8]田中,崔书强.乳酸阈在皮划艇项目有氧能力监控中的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79-83.

[9]AKCA F,MUNIROGLU S.Anthropometric-somatotype and strength profiles and on-water performance in turkish elite kayakers[J].Int J Appl Sports Sci,2008,20(1):22-34.

[10]ASTRAND P,SALTIN B.Maximal oxygen uptake and heart rate in various types of muscular activity[J].J Appl Physiol,1961,16:977.

[11]BALSOM P D,GAITANOS G C,DERLUND K S,etal.High-intensity exercise and muscle glycogen availability in humans[J].Acta Physiol Scand,1999,165(4):337-345.

[12]BASSETT D,HOWLEY E T.Limiting factors for maximum oxygen uptake and determinants of endurance performance[J].Med Sci Sports Exerc,2000,32(1):70-84.

[13]BOGDANIS G C,NEVILL M E,BOOBIS L H,etal.Contribution of phosphocreatine and aerobic metabolism to energy supply during repeated sprint exercise[J].J Appl Physiol,1996,80(3):876-884.

[14]BURNLEY M,JONES A M.Oxygen uptake kinetics as a determinant of sports performance[J].Eur J Sport Sci,2007,7(2):63-79.

[15]CERRETELLI P,PENDERGAST D,PAGANELLI W C,etal.Effects of specific muscle training onO2on-response and early blood lactate[J].J Appl Physiol,1979,47(4):761-769.

[16]COLLI R,FACCINI P,SCHERMI C,etal.Das Training der Kanuten (i)[J].Trainingslehre,1991,10(12):50-54.

[17]ENGLERT M.Untersuchungen zur Typisierung von Sportlern im Kanurennsport auf der Grundlage von leistungsdiagnostischen Untersuchungen und Trainingsdatenanalysen[M].Univerisaet Leipzig.Doktor,2014.

[18]ENGLERT M,KIESSLER R.Analysen und Erkenntnisse aus der Sicht des Spitzensports im Kanurennsport und Kanuslalom[J].Z Angew Trainingswiss,2009,1:24-39.

[19]GARCIA-PALLARES J,SANCHEZ-MEDINA L,PEREZ C E,etal.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apering and detraining in world-class kayakers[J].Med Sci Sports Exerc,2010,42(6):1209-1214.

[20]GRAY G L,MATHESON G O,MCKENZIE D C.The metabolic cost of two kayaking techniques[J].Int J Sports Med,1995,16(4):250-254.

[21]GREENHAFF P L,HULTMANN E,HARRIS R C.Carbohydrate metabolism[M].Principles of exercise biochemistry.Basel:Karger,2004.

[22]HOLLMANN W,STRUEDER H K.Sportmedizin:Grundlagen fuer koerperliche Aktivitaet,Training und Praeventivmedizin[M].Stuttgart:Schattauer,2009.68,501-507.

[23]JACKSON P S,LOCKE N,BROWN P.The hydrodynamics of paddle propulsion[C].11th Australian Fluid Mechanics Conference.University of Tasmania,1992.

[24]JONES A.The physiology of the world record holder for the women's marathon[J].Int J Sports Sci Coach,2006,1(2):101-116.

[25]KENDAL S J,SANDER R H.The technique of elite flatwater kayak paddlers using the wing paddle[J].J Appl Biomech,1992,8:233-250.

[26]LI Y.Energetics in canoe sprint[M].University of Leipzig.Doctor,2015.

[27]LI Y,NIESSEN M,CHEN X,etal.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 in kayaking[J].Int J Sports Med,2014,35:935-942.

[28]MCGAWLEY K,BISHOP D.Oxygen uptake during repeated-sprint exercise[J].J Sci Med Sport,2015,18(2):214-218.

[29]MIKULIC P.Maturation to elite status:A six-year physiological case study of a world champion rowing crew[J].Eur J Appl Physiol,2011,111(9):2363-2368.

[30]NIKONOROV A.Coaching stratogy for 200m racing[C].IV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oaches on Sprint Canoeing.Catoira,Spain,2012.

[31]PEREZ-LANDALUCE J,RODRIGUEZ-ALONSO M,FERNANDEZ-GARCIA B,etal.Importance of wash riding in kayak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J].Med Sci Sports Exe,1998,30(12):1721-1724.

[32]PETRONE N,ISOTTI A,GUERRINI G,et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olympic kayak athletes during indoor paddling[M].The engineering of sport.Springer New York,2006.

[33]POWERS S K,HOWLEY E T.Exercise physi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fitness and performance[M].New York:McGrow Hill,2007.33-38.

[34]PRINGLE J S,DOUST J H,CARTER H,etal.Oxygen uptake kinetics during moderate,heavy and severe intensity "submaximal" exercise in humans:The influence of muscle fibre type and capillarisation[J].Eur J Appl Physiol,2003,89(3-4):289-300.

[35]SARGEANT A.Human power output and muscle fatigue[J].Int J Sports Med,2008,15(3):116-121.

[36]SECHER N H,VAAGE O,JACKSON R C.Rowing performance and maximal aerobic power in oarsmen.[J].Scand J Sports Sci,1982,4:9-11.

[37]SJODIN B,SVEDENHAG J.Applied physiology of marathon running[J].Sports Medicine,1985,2:83-99.

[38]STARON R,MALICKY E,LEONARDI M,etal.Muscle hypertrophy and fast fiber type conversions in heavy resistance-trained women[J].Eur J Appl Physiol,1990,60(1):71-79.

[39]TESCH P A.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kayak paddlers[J].Can J Appl Sport Sci,1983,8(2):87-91.

[40]TESCH P A,KARLSSON J.Muscle fiber types and size in trained and untrained muscles of elite athletes[J].J Appl Physiol,1985,59(6):1716-1720.

[41]UAL I,HERRERO A J,GARATACHEA N,etal.Maximal strength on different resistance training rowing exercises predicts start phase performance in elite kayak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12,26(4):941.

[42]VAN K,PALMER G S.Prediction of 200-m sprint kayaking performance[J].Can J Appl Physiol,2003,28(4):505-517.

Characteristics of Canoe Sprint from Perspectives of Movement and Energetics

LI Yong-ming

Human exercise is a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the biological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movement and energetics,respectivel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noe spri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vement and energetics.Regarding the movement,canoe sprint is one sport which primarily needs the mobility of pelvis forward tilt and the thoracic rotation,the stability of lumbar vertebrae and the scapula,and the hip-dominant movement with lower-extremity (in canoeing),the knee-dominant movement with lower-extremity (in kayaking),the shoulder dominant (instead of elbow-dominant) in upper-extremity movement,as well as the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runk.In terms of energetics,the short-distance events of canoe sprint are anaerobic-dominant,while the long-distance events are aerobic-dominant.When it comes to training,the short-distance events need more emphasis on developing the muscular hypertrophy,while the long-distance events more on the aerobic capability.The perspectives of movement and energetics highlight the fac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ystems in canoe spri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ovement/technique of canoe sprint,which is comprised of mobility,stability,as well as funtionalization.

movement;energetics;muscularhypertrophy;aerobic

2015-05-26;

2015-1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0963)。

黎涌明(1985-),男,湖南汨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运动的动作和能量代谢特征,Tel:(021)51253193,E-mail:59058729@163.com。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1000-677X(2015)11-0038-07

10.16469/j.css.201511006

G804.2

A

猜你喜欢
静水皮艇皮划艇
一种基于浅水静水环境的浮筒构架式水上钻探平台
羊城颂
有惊无险皮划艇
莫干山漂流记
皮划艇上的小帐篷
青少年皮划艇(静水)运动员选材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要素初探
划皮艇
透明划艇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静水深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