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洪中学李飞左敏
明确答题指向准确分析概括
——例谈诗歌鉴赏题的答题策略
☉江苏省泗洪中学李飞左敏
高三语文的复习以及每次考试,包括高考,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就算文章内容读懂了,但是依然得分不全,甚至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没概括好,没分析好,没认真看文章。这些看似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本文试以诗歌鉴赏题为例,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认为,要想在已经读懂文章的基础上答好题得高分,就必须遵循答题的原则:问什么,答什么。这个非常朴实的原则被很多同学忽视了,只是把它当作学习中的一个口号,喊喊而已,没有当真。而实际上它蕴含了答题最重要最实效的信息。
问什么答什么,也就是要什么给什么,其实这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原则,比如说买家需要石头搭桥,你给他再精美的面包,也是物无所用,买家需要面包充饥,你给他再多的石头,也是徒劳。同理,在答题时,也应该有如此清醒的意识。问什么,就是题干问了什么。命题者考查考生的能力,是以具体的文章做载体,然后用题干来实现他的考查意图。题干就成为考生把握命题者意图、寻找考点和分析文章切入口的最关键所在。我们以王昌龄的这首诗为例来分析: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的作用是什么?(2)诗歌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把三道题干一起给出,而是分放到各个组中进行检测,结果是考查方向不同的题干得出的答案竟然会在很多同学笔下呈现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答案。究其原因,应该是没有审读好题干中的信息,确定不了问的是什么,判断不出考查的方向和考点。这三个题干看似相同,但相去甚远,仔细审读完题干,我们就可以发现三道题各问了什么:(1)“写景的作用是什么”,(2)“景物描写有何特点”,(3)“景物有何特点”。对应的考点分别是作用、技巧和意象特点。实际上这三道题的考查比较简单,只要抓住它问的是什么,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1)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2)蝉鸣写出了环境的空寂,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3)空寂、荒凉、冷落。
得出正确答案的最关键一步就是要知道命题者问的是什么,命题意图落在哪个方向、哪个考点上。他问什么,我们就答什么,问技巧答技巧,问形象答形象,问主旨答主旨,以此类推。
问什么答什么,是确定答题指向和考点问题遵循的原则,是面上的问题;怎么问怎么答,才是具体操作组织答案的原则,它是点上的问题,直接指向答案的最终界定,关系到从哪个角度切入分析文章、从哪个层面概括文章而得出答案的问题。这一环节,也是得出答案最重要的一环,很多读懂文章却得不到高分的同学,大多是折戟于此。怎么问怎么答,就是怎么要怎么给,也就是在知道考点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它是围绕考点以哪种方式考的,它需要从文章的哪个角度切入分析,它需要从文章的哪个层面切入概括。这就好比命题者想吃东西,首先要知道他的意图,假定他想吃猪肉,那接下来就还要知道是想吃五花肉还是想吃排骨;然后还要知道他想怎么个吃法,如果想吃五花肉,是爆炒还是红烧,是要纵着切的还是横着切的,如果是排骨,是醋溜还是清炖。想吃猪肉,这是想吃什么的问题,好解决,那就“要什么给什么”,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想吃五花肉还是想吃排骨,想爆炒还是红烧,要纵着切的还是横着切的,这是想怎么吃的问题,那就“怎么要怎么给”,就是怎么问怎么答。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因不同的题干要求,即使都是对文章的某一部分进行分析概括答案,也会突出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抓不同的重点,得出不同的答案。即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找到相应的内容,找到相应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概括出答案。我们以下例来帮助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qí]):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针对这首诗给出的一个题目是: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很多考生答不全。综合起来,考生的答案主要是:家境贫寒、久滞下僚、年华已逝。这些答案显然不合理。不合理在哪儿呢?只要进行比对分析就可以总结出来。我们首先来熟悉给出的参考答案:为官清廉、怀才不遇、好学不倦。接着我们再拟一个题目: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境遇状况(3分)。然后给出参考答案:家境贫寒、久滞下僚、年华已逝、环境悲凉。通过分析对比,就可以确定考生给出的答案实际是后拟题目的答案内容。两题考查的都是人物形象,考查方向相同,但在“怎么问”上不同,即角度不同,前者问人物形象特点,后者问人物形象境遇状况,答案自然不同。但考生偏偏把用来答“形象境遇状况”的答案答到“形象特点”上,就说明其没有搞清楚出题者“怎么问”,自然就不知道怎么分析文章,不知道怎么答了。问人物形象特点,那就要通过文章分析出人物形象身份、地位、性格、品质、思想情感等内容,在能得出答案的文章内容范围内,就算是写景、写事,也不去总结景或事,而是从中总结出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例如“持家但有四立壁”这一句,写的是友人家里的境况,直接得出的意思是友人家里贫寒,但这不是命题者考查的意图所在,命题者是要通过这个情景考查友人的形象,那就要让这个情景为分析人物形象服务。友人是官员,但还如此清贫,可得出其形象特点:为官清廉。同理可得怀才不遇、好学不倦这两个答案点。这样,再看后拟这道题的答案,就容易理解多了。
这道题得分较低,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因为考生没把握住问题的角度,没把握住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特点而非人物形象的境况,当然就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分析文章,就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概括答案了。所以一定得先知道命题者怎么问,然后再把握好怎么答,才能准确答题。
上述两点所阐述的内容是辩证统一的,而非剥离分散的。第一点是第二点的前提和方向,第二点是第一点的具体和深化。答题时应紧紧盯住第一点,深入钻研第二点。只有紧盯第一点,紧抓答题指向,才能保证即使是同一内容作答也不会出错。仍以上面的诗歌《寄黄几复》为例分析。拟题如下:①“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两个层面具体说明;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蕴含了哪些情感内容。分值都是4分。我们同时给出参考答案:①以前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相对比,欢会极其短促与漂泊极其漫长相对比。②对以前相聚欢乐的回忆,别后相思的苦涩,漫长漂泊的孤寂,彼此长期沉沦江湖的抑郁。比较两题答案可知两者所取的分析内容一致,答案也多有相似之处,但仔细分析可知两者差异很大,各自都有自己的侧重所在,对同一内容的处理,也是各有侧重。因①是需要从两个层面上具体说明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所以需要本联诗歌内容的支撑,②是概括情感内容的,所以就是对本联内容蕴含的情感(意义)的考查,所以两者都需要本联内容的支撑,但①考查的是技巧,内容分析是为技巧服务的,是为体现技巧而存在的,所以与对比有关的内容都被分析出来,以对比的点概括出来。②考查的是情感内容,所以内容就是中心,分析内容就是为了挖掘出它蕴含的情感,也就要把它蕴含的所有情感内涵都列出来。由此可推知,知道问什么,把握住考查方向、考点,才能把握住答题指向,才不会答非所问;了解怎么问,把握住问题的角度和层面,才能找好对文章分析概括的角度和层面,才不会似是而非,徒劳无功。
当然,除了上面所说的关键之处外,我们还得通盘考虑,综合分析,比如看清题干是让分析、概括还是说明,是在文章整篇还是部分中概括答案,注意分值对答题点的提示作用,分析概括答案时注意文题的提示与限制,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能力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不断地训练对题干的审读,可以训练出迅速准确把握答题关键信息的能力;不断地根据审读题干得出的要求去分析概括文章,就可以很好地保证答题的准确性。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所以考生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