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智慧的永恒性

2015-02-13 11:05:12何治清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忧患易经君子

何治清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 414400)

《易经》智慧的永恒性

何治清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 414400)

距今六千多年之久的《易经》其价值亘古常新,其内容为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百姓所普遍理解与接受,这就表明《易经》本身潜藏着恒久的真理、无限的启迪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即永恒性的思想智慧。

创新;和谐;进取;包容;谦虚;忧患;责任

被誉为“东方圣经”的《易经》,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学术界对其研究兴趣和关注热情不减,民间对它的传用不衰,这正符合学术研究之共识: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或一种设想,如果在时间上能经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衰,在空间上能超越民族、国家的域界而无阻,在人文上能获得各不同专业杰出人物的普遍青睐,其中就必有它的可以独存的真理性和它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可印证性。这一共识在《易经》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它的思想智慧的永恒性。

创新精神

《易经》本来是一部筮书,是史官对国君占卜的记录,发展到《易传》的产生,形成了一套哲学思想体系,进而总结出指点人在顺境、逆境中的正确态度、行为准则和处事方法,用以指导人的行为。这在思想体系上就是一次创新;《易经》关系到哲学、天文、政治、军事、伦理道德、行为科学、认知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等,甚至在现代科学前沿的计算机编程、遗传密码、混沌理论等,也可以从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结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在跨学科领域上也是创举。正因为《易经》的内容、体例、思维等各方面的创新与独特,才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从古至今兴盛不衰,这也启迪我们,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永存的价值。

和谐理念

《易经》八经卦的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64重卦的六爻中,上爻和五爻代表天,下爻和二爻代表地,三爻和四爻代表人;经卦和重卦都体现着《易经》作者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64卦系统中上经30卦概括自然界,下经34卦推演人类社会,上下两经和谐贯通。

《易传》作者孔子把“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承认差异,再从差异中追求统一与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时代的西方世界,今天依然提出“回到自然中去”,这又从侧面印证了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和谐思维的价值所在。

《易经》太极图是一个阴阳和谐共存的象数结合体。《易经》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因素按各种不同的形式组合而成,在平衡中和谐共处,在变化中发展进步。小到人体中医运用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理论诊治疾病,大到人类极尽自然资源、破坏环境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而带来地震、海啸、暖冬等毁灭性灾难,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无不凸显出和谐观念于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标志人类文明起步的《易经》十分崇尚和谐,历经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仍然倡导和谐社会,而且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至关紧要,可见和谐理念永存广用的必须与必然。

进取意志

《易经》64卦以乾为首,乾为天,乾之象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大象传》中说:天道在刚健有力地运行,君子应效仿,自强奋发,永不停步。

《易经》有四大难卦:屯、坎、蹇、困,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全都是努力解难而不退缩。屯,万事开头难,《易·屯·象》指出:虽屯难之世,君子处此更能条理有序、整饬纲纪,而大有可为;坎,重重危险,以水为象,取义流水之本性:永不停歇地流淌,从不盈满,克服险阻,勇往直前;蹇,山穷水尽,《易·蹇·象》:“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意即君子处“蹇”之时,先须“反身修德”,然后才能济蹇涉难;困,坐困愁城,《易·困·彖》诠释为:下卦坎险,上卦兑悦,临险而力求怡悦。

人生遭遇困境是经常的事,无需畏惧、无需回避、无需退缩,应如天道运行,强健不止,这是《易经》开篇就教给我们的进取态度。古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生存状况之下尚且取天象之刚健勉励后人,我们生活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爆炸时代又何尝不需要进取之意志。

包容胸怀

坤卦(经卦)象征地,两个坤经卦相重,象征地的厚实,“《象》曰:地势坤,君子应以厚德载物。”《象传》中说:地的气势是厚实而又温顺的,君子因此要心胸开阔,厚德待人。坤卦以地作比喻,指出人们心胸要像地的厚实那样宽宏厚道,与人为善,诚恳待人,这才是高尚的品德。坤卦提示我们效法“地”厚实、和顺之象,增厚其德以载万物。《系辞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也是提倡宽厚之德。君子“和而不同”,更是主张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易经》虽为儒家经典,其思想倾向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它实际上是兼融道家、阴阳家汇通而成。《易经》如果不是兼收并蓄,容各家思想于其中,那就不可能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之说(《易·系辞下传》)。

谦虚品格

谦虚的美德自古至今都被人们推崇,《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毛泽东更明确指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易经》64卦,唯一六爻皆吉的卦就是谦:初六:谦谦(谦虚再谦虚)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鸣谦(明智而谦让)。贞吉。九三:劳谦(勤劳而谦让),君子有终。吉。六四:无不利,伪谦(奋勇向前而又谦让)。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上六爻: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易·谦·彖》:“谦,亨……”《彖传》“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从天道、地道、人道概括了福谦祸盈的原则,态度鲜明地反对自满骄盈,赞美谦虚之品德。

忧患情怀

《易经》定性为哲学著作,是因为它占筮的外貌之中隐藏着深刻哲理,它通过卦象卦义来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因此其中蕴含忧患意识的卦不乏其例。还如坎卦,以水为卦象的同时又以险为卦德,启迪人们既要像水一样有不断进取的主观意志,又要注意客观环境的险恶阻扰,只有心中常存忧患才能知险、防险、解险、脱险,真正化险为夷,避凶趋吉。《乾》卦九三爻辞:终日乾乾,夕惕若厉;《震》卦《象》辞:恐惧修身;卦爻辞中都显现着古人的忧患情怀。《易·乾·文言》:“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古人认为,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就会使人困惑、疑虑,正因为疑虑带来忧患,能够使人不落于安逸的陷阱,所以最终无咎。可见先哲对忧患情怀之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这种忧患情怀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左传·昭公四年》曰:“多难兴邦”,“无难丧国”;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患情怀自古便渗入古圣先贤、帝王将相之思想,也被文人墨客载入古代诗文、史书,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突出的道德价值观念,成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人间忧患的伟大情操,乃至成为中华民族之灵魂。

责任意识

《易经》以咸、恒两卦述写恋爱与婚姻。泽山咸,无心之感便为咸,上卦为少女,下卦为少男,意味着:恋爱是不经世事的少男少女彼此间的、不讲求客观条件的相互感应;少女高高在上,少男甘居下位,且如翻越高山一样克服阻碍去取悦少女,不图天长地久,只需曾经拥有,这就是恋爱。而表示婚姻的恒卦,心(竖心旁)字现行,首先考虑的是恒久;双方的角色是家庭中最更世事、最有责任心的长男长女;长男在上,挑起家庭之重任,长女在下,处于辅助地位,双方都得对婚姻承担永恒的责任。恒告诉人们,在婚姻里,男女都应充当家庭中长者的角色,要对自己、对爱人、对家族等负责,要理性和长远地对待各自的行为。“咸”是家里最小的男孩与最小的女孩之间只凭一时感觉、不计后果的感性举措;而“恒”是家中为长的男性与为长的女性之间经过长时间的相爱、相知而确定相伴一生的理性行为。由咸到恒,表象是男女角色的成长换位,实质上是家庭责任意识的增进。

井卦则谈及社会责任。《井.象》:“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意思是,井卦有水蓄木上之象,君子因此要懂得爱民助民励民的道理。井象喻领导人,应发挥井水养人的功效,主动担负起惠泽于民的社会责任。

责任是人的立足之本,责任承载能力,生存于家庭、社会中的人,只有履职责、敢担当,才能成为广众认同的人才,古今同理。

价值取向

《易经》基本的价值趋向是求吉避凶、逢凶化吉,这种价值取向也是所有行为共同指向的结果。《易经》这部哲学经典,对人直接的影响在心理上,它的大部分的卦爻都与吉凶相关,通过对吉凶的预判来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或激励人们朝着吉利的趋势不断前进,或引导人们规避冒险与暂缓不成熟的时机,最终引导人们趋吉避凶,提高效益。

与时偕行

《易经》又称“变经”,国外将《易经》译为Book of Changes.这是因为《易经》之“易”有三义:变易、不易、简易,在三者之间,“变”是根本。

《乾》卦《文言》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与时,即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偕,就是共、同的意思;行指行动。强调的是顺其自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时代一起前进。

《易经》每一卦象都代表一个事物,卦象中每一爻都代表事物所处的状态,即时位,爻变则事物变,事物变则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态度也要随之变化,这就是《系辞》中的“变通者,趋时者也”。《易经》中的“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超时而进是激进,违时不进是保守,“过”与“不及”都不行。与时俱进的态度是全人类生存、进步所必须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者生存。

《易经》与《圣经》、《吠陀经》并称为世界影响最大的三部经典,而《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它们都是以宗教知识为主。只有《易经》是不含宗教内容的哲学经典,因此《易经》在知识内容或思想智慧上就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这也是《易经》距今六千多年其价值亘古常新的原因之一。

《易经》所探讨的问题能够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共同思考的普遍性问题,甚至成为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它的思想结晶能够超越所处历史时代而永远受人尊奉;那它的意义也就不仅是历史性的、还是现实性的,乃至是影响未来的。正如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所言:“《易经》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1]李红.周易本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4.

[2]王勒懿.周易文化与民族创新精神探析[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35.

[3]赵远文.略论《易经》的哲理思想及其历史作用[J].甘肃民族研究,2006(1):83-85.

[4]李宝玉.《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J].求索,2008(6):57

[5]陈福滨.《易经》哲学的现代意义[J].周易研究,2013(5):86.

[6]欧阳康,孟筱康.试论《周易》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J].周易研究,2002(4):3.

[7]于春海,金俐伶.试论《易经》的取象思维心理[J].东疆学刊,2009(4):22.

(责任编校:张广宇)

The Analysis of Eternity of I Ching

HE Zhi-qing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College,Yueyang,Hunan 414000)

Even though I Ching was wrote more than 6,000 years ago,its'value and content are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by scholars in different eras,which suggests the potential truth,infinite enlightenment and further meaning contained in I Ching. This is the eternity of I Ching.

creation;harmony;aggressiveness;tolerance;modesty;concern;responsibility

B 221

A

1672-738X(2015)04-00104-04

2015-03-24

何治清(1965—),女,湖南南县人,汉语言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忧患易经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4
《易经·序卦》探微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6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君子无所争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中华诗词(2017年6期)2018-01-22 02:19:24
有君子之道四焉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2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福建人(2016年7期)2016-09-13 08:22:09